我愛拜日式,我愛做拜日式,我愛天天做一模一樣的拜日式......
拜日式不需要創意, 不需要發揮,沒有噱頭,沒有裝飾.... 每天做,做法不走樣.... 一樣的體式,一樣的順序,一樣的做法,天天做,但是我還是很愛拜日式....
為什么會這樣? 如果有人來問我瑜伽練習有什么訣竅? 我的回答就是:唯一的訣竅就是一致性,不要擔心練多長時間,不要擔心難易,不要擔心是不是夠量,只要每天做同樣的事兒。如果要我來建議家庭練習練什么體式,練習什么序列,我更看重的是簡單有重復性的身體動作,配合有意識地呼吸;重復,重復,重復......一天重復N次,天天如是... 這樣的練習可能要比復雜編排,天天變花樣,今天連開肩明天練開髖后天倒立大后天后彎的練習要強大很多。簡單的身體運動,不斷重復,配合呼吸...是重新編程神經系統和放松大腦最強大的軟體;而太多新的體式和高難的動作只會刺激身體硬件,有可能帶來更多的緊張。這些不是理論,不僅僅是我從書中學來的,當我把這些寫下來的時候,我也直覺地知道這個體驗是真實的,是和我自己的練習相關的。市場上現在很流行“流”瑜伽,流瑜伽課的噱頭是體式編排的新穎,轉換的創意和好玩。可是恐怕沒有人告訴你:重復性和一致性才是“流”的精髓。是重復性和一致性,而不是各種花式的體式搭配,讓外在的vinyasa“流”可以更好地整理身體的結構,潔凈身體,愈療身體,同時通過肉身的門“流”入內在,整理情緒,帶大腦進入一個放松的狀態;讓整個神經系統平靜下來。
在一個簡單的體式序列,比如拜日式中,每一次我們重復一個特定的體式動作,就相當與程序猿對一個硬件控制的軟體多寫了一段更為有效的代碼。經過一段時間的一致性的體式重復練習,大腦在執行這個動作的時候就不需要在做出意識層面的決定和選擇;這樣一個體式的流實際上就成為一個心理狀態的流。這就是我們在固定序列的瑜伽練習中做的事情:比較典型的就是拜日式,阿斯湯加序列....在這樣的序列中通過一段時間有規律和一致性的堅持練習,這些序列的動作和連續執行的身體行為就變成了練習者的第二天性;而練習者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就不需要回憶體式和順位的小細節。這個好像聽上去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讓我來告訴你一個秘密:運動神經學專家在職業運動員訓練過程中的發現:通過不斷重復性地訓練一個動作過程,運動員的腦波會發生改變。 進入“狀態”的運動員的腦波就是一個很穩定的“流”,這時候沒有很多思維的噪音和想法的喧囂,這種狀態用術語講叫做“腦前額葉功能低下hypofrontality”,低下(hypo)是超高(hyper)的反面-它意味著放慢、甚至完全停止。Frontality指你的前額葉皮層;作為大腦的一部分,它容納了所有更高級別的執行功能 - 比如抽象思考,計劃,或者自我的感覺;但是正是這部分大腦的關閉,才帶來運動員的一種“無我”的狀態和在競技體和球類運動中“神”一樣的表現。一個沖浪達人同時又是神經學家的人叫科特勒透過自身的沖浪時體驗的探索和研究寫過一本書叫做《超人的崛起:解讀人類終極效能的科學》(The Rise of Superman: Decoding the Science of Ultimate Human), 他在書中的研究就是針對這個“心流”現象,當一個人進入“心流”狀態,比如NBA籃球運動員在比賽最后幾秒起跳投球時,比如沖浪運動員在一個不是穿越過去就是被拍倒的大浪撲來的一瞬間,進入這種“無我”的狀態是巔峰表現的關鍵因素。當然,進入這樣一個狀態有很多條件,但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通過重復和一致性的身體運動把神經反饋系統設置成自動的狀態這樣大腦推理思考的那部分盡量不活躍。而這就是一個正在拜日的瑜伽人所做的事情......經過一段時間的重復人腦就會處在一個“心流”的最佳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身體和心理的感受和表現都處于峰值。這時候如果用腦電圖來掃描的話,你得到的是一種阿爾法腦波,這種腦波意味著平靜和放松。現在你就會明白單單只是做簡單重復性的拜日式,一遍一遍重復地做,就可以很有效地改善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自我放松的能力。
通過重復的動作來重新設定大腦的狀態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我們還有呼吸和身體的交互影響這個工具,身體循環著各種激素和化學物質。神經系統調節著呼吸,也影響著整個人體的化學過程;最終影響著身體的所有功能。重復和一致性的身體運動除了讓大腦達到一種叫做“心流”的狀態,同時和身體運動匹配的呼吸還必須有平衡的吸氣和呼氣的韻律。Rick Hanson 在《Buddha’s Brain 佛陀的腦》-這本書中說:均勻有韻律的呼吸可以平衡人的心率,然后帶來神經系統的平衡。當瑜伽練習者在一個熟悉的體式和序列中用一致性的方式重復的時候,就像每天老朋友拜日式的時候,練習過程中我們同時訓練著有節奏和韻律地吸氣和呼氣的能力。當有的時候我們在練習中加入新的元素,我們就會更多地去盤算怎樣做好這個新的動作,下面該怎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不能完全專注于呼吸,呼吸的節奏和韻律就會被破壞。所以,增加挑戰的體式是可以的,但是增加了之后必須用相對長一點的時間重復練習,讓后面加入的這部分更加挑戰的體式成為“日常”有規律的體式流的一部分,而這個過程不就是和阿斯湯加瑜伽序列傳統的學習和練習方法是一樣一樣的嗎?
冥想的理論說我們要首先達到專注力,才可能進一步地找尋內心更深層的智慧。 也就是說在頭腦進入“冥想”這樣一個狀態之前,我們首先要學會平靜地打坐,穩定均衡地呼吸。如果身體和呼吸的平靜-這樣一個肉身的物理條件都沒有做到的話,就很難聯結內在更深層更豐富的宇宙智慧的洞見;平靜下來的身體才會成為一條通道,反之不能平靜的身體就會成為一個攔路的大石頭。在體式練習中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你必須要在體式中達到平靜和專注,這樣你才能觀察到復雜的體式和復雜地體式到體式轉換中交互支持或者互相干擾的力量;而你的頭腦才有條件進入“移動中的冥想”。無論你過的是怎樣的生活,我敢說你都會面臨各種迎面而來的挑戰...你都要這些挑戰。所以當你可以練就一個穩定和冷靜的“流”的心態,也就意味著你的神經系統有了平衡的設置,這時候無論你面對什么,你的心念都不會狂躁地波動 - 實際上心念和情緒的波動都會耗費很多能量,當你可以守住這些能量,冷靜地面對人生境遇的種種,你就可以在任何狀態下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專注地處理手上的事情的能力。所以瑜伽和其他運動技能和工藝技能一樣,神奇來自于千萬次的重復。鋼琴家也是一樣:你要從小開始練習,天天彈哈農,天天彈一樣的練習曲,彈到要吐,再加新的練習曲:小湯,拜厄, 車爾尼, 巴赫..... 無數次練習,努力,汗水.....這個過程就是鋼琴大師的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