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
孔子第一次拜見老子時,老子已是名滿天下的智者。孔子懷著敬仰之心,向老子請教關(guān)于禮的問題。老子微微一笑,緩緩說道:“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
這段話猶如當頭棒喝,讓孔子陷入了沉思。老子告誡孔子,那些古代關(guān)于禮的論述,不過是前人留下的言語,真正重要的是把握當下的時機。君子在時機成熟時施展抱負,時機未到則安守本分。聰明的商人懂得深藏財富,有高尚品德的君子看起來往往大智若愚。老子提醒孔子要摒棄驕氣、過多的欲望、驕矜的神色和不切實際的志向,因為這些對自身的成長并無益處。
“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
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
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
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
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
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哉?
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
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
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孔子第二次見到老子,老子正在庭院中漫步。孔子上前請教,老子望著天空,說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孔子聽后,若有所悟。老子在這里闡述了自然之道的偉大和不可違背。天地、日月、星辰、禽獸都依照自然的規(guī)律運行,無需人為的干預(yù)。人的生死榮辱也都有其自然的法則。順應(yīng)自然的規(guī)律,遵循自然的道,國家就能自然治理好,人也能自然正直。過于強調(diào)禮樂和仁義,反而違背了人的本性。就如同擊鼓去追捕逃跑的人,鼓聲越響,逃跑的人反而跑得越遠。
“吾聞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世間萬物,無時不在變化之中。
智者因時而動,順勢而為。
汝欲推行仁道,當知世易時移,方法亦當隨之而變。
且夫水無常形,能因物賦形;
風無常向,能因勢轉(zhuǎn)向。
為人處世,亦當如此。”
或許,當我們在某個困惑的時刻,回想起孔子與老子的交流,便能從中找到那一絲啟示,讓心靈得到慰藉,讓方向更加明確。這便是先哲智慧的偉大之處,永遠給予我們力量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