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鐵錘思考的尼采
許錫良
我常常想尼采在教育上有什么值得我們現在借鑒的東西?讀尼采首先感覺到的就是以個體生命的獨特性直接面對世俗世界的勇氣,任何東西,無論多么冠冕堂皇,只要是威脅到人的生命的存在的,只要是用來故意降低人的生存價值的,他都會用個體生命的獨特價值去“重估一切價值”,這種銳氣正是值得中國人所借鑒的。與中國的傳統相比,德國的基督教傳統要簡單得多。但是,尼采仍然無法容忍那種充滿奴隸道德的基督文明。基督教義里確實經常是把人降低為需要向上帝乞憐的可憐羔羊。難怪,尼采會喊出“上帝死了”這樣的聲音。尼采認為作為人的生命所具備的無非是古希臘里面提到的“狄俄倪索斯神(酒神,意味著強烈的激情)和阿波羅神(太陽神,意味著有節制的理性)兩部分構成的。這也是重新檢驗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標準。
尼采對于傳統教育中的弊端也是十分痛恨的,他直接了當地說:“沒有什么教育者。作為一個思想家,一個人應當只談自我教育。由別人來教育青年,若不是對一個至今還不知和不可知的人進行的實驗,就是一種按原則拉平的做法,使新的品格(不管它是怎樣的)符合于流行的風俗習慣。因此,這兩種情況對于思想家都是毫無價值的。”(弗里德里希。尼采:《袖珍尼采文集》中的《流浪漢和他的影子》,沃爾特。考夫曼編譯(紐約,瓦伊金出版社,1959年版,第70頁。)正因為如此,尼采采用了毀滅偶像的辦法來重新評估一切價值。當然,在所有的傳統偶像中,上帝應該是最大最頑固的偶像。尼采要毀掉這個偶像是自然的。毀掉偶像的辦法就是用鐵錘。他有一本書,就叫《偶像的末日》,而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一個人如何用鐵錘進行哲學研究”,實在是有點意思。
尼采是一個徹底的思想家,他手里隨時拿了一把鐵錘對著那些似是而非的思想理論猛烈地敲擊,把一切理論都要重新來作一番審察。要看看這些東西的后面究竟隱藏了什么,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上的。他仔細考察后的結果就是:各種世界觀不是建筑在客觀事實或者真理之上的,而只是一種解釋,是一種偶像。一個人要學會做“思想實驗”,檢驗各種可能的世界觀。一個人要清楚什么是自己所要捍衛的,什么只是需要一時遵循然后又放棄的好象有理的解釋。人有多種可能的生存的方式。在所有的生存方式中,只有那個對你真正產生了影響的思想,才是對你會有價值的。所以一個人的基本態度就是:只有當一種世界觀,一種解釋對你具有影響時,你才應該采納它。一個真正的哲學家、思想家就是要作一個歷史學家、批評家、懷疑家和具有自由精神的人物。從而根據自己的體察對傳統的觀念與答案作出懷疑與重新審察的舉措。也就是尼采所說的“用小刀對他們時代的美德本身的胸膛進行解剖。”有這樣的思想勇氣,難怪魯迅后來說到尼采的時候,說尼采從面相來看就是很兇猛的樣子。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顯然尼采是不可能去構建一個所謂的哲學思想體系的,他一直在用他的鐵錘敲打與用鋒利的小刀解剖著以往的一切。尼采當時所敲打的東西分別有達爾文的進化論、科學理性尋求真理的方法、關于上帝的信仰等等。一切都需要重新評估,沒有一個思想是沒有前提的,我們要用解剖的方法把一個思想的前提發掘出來。每一個人無不生活在道德的偏見之中。所以,一個人首先要學會擺脫他本人及他那個社會的道德偏見,突出人的生命價值,生命的需要才是道德的第一原則。即他自己的個人需要、苦惱、快樂和熱情所在,也就是一種“為自己的道德哲學”。他提出了所有的道德都是從以下四條原則出發得以發揚光大的,即:第一,你必須永遠作第一流的人,并要超出一切人之上:你的妒忌的心靈除了朋友之外決不愛任何人。第二,要說真話,也要善于使用弓箭;第三,要尊敬父母,由衷地遵從他們的意志。他說是這是防止他人超越自己從而使自己永遠變得強大的座右銘;第四,要忠誠,并且為了忠誠,不惜犧牲名譽和流血,即或去做罪惡的或危險的事情也是如此。尼采認為這些道德原則都是值得懷疑的,因為,這些道德原則的目的都是要約束與制服人的激情,所有的道德都是用來消滅人的激情與野性的。它讓人變得溫馴而易于駕馭。也就是奴隸的道德。在如何對待人的激情問題上,可以分出主人的道德還是奴隸性的道德。如果認為激情是一種需要升華的寶貴力量,那么這就是主人的道德,如果認為激情是需要完全用理性來控制與約束的東西,那么這就是奴隸性的道德。奴隸性的道德使人喪失了人的個性,而主人的道德卻肯定生活,肯定人性,即天然的野性。主人的道德是高貴的,是需要弘揚的。這種道德是可以超越于不同的文化的。主人的道德是強有力的,是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人,而且是可以幫助較為弱小的人,不是出于善的意愿,而是出于能力超群,力量過盛的結果。尼采把過去傳統的善惡觀完全顛覆過來。他說過去奴隸的道德把:憐憫、容忍、仁慈、寬恕和勤勞都頌揚為善,其實是用錯了。這原是奴隸道德內心缺乏旺盛的內驅力與激情的結果。這種道德錯誤地使人以為平庸就是善,而且總在想方設法使人變得平庸。那原是一種讓人削弱自己生命力的辦法。尼采一直狂呼大叫,堅決反對順從蕓蕓眾生的平庸標準,他的叛逆終于走過極端,最后呼喊出了“上帝死了”,及呼喚新的超人的結果。
摧毀傳統中的一些陳腐的東西有時是必要的,不如此就不會有所進步,人的價值就不會突出來。但是毀滅上帝的結局是可怕的。尼采自己也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在瘋了十年之后,在瘋癲中死去。人確實是在不斷地突破傳統中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可是,如果這種叛逆的鋒芒過于尖銳與徹底,那么我們人類社會將會變得虛無,而虛無才是人生最為荒涼與恐慌的。現實社會基本上來說就是平庸的,或者說它的常態就是平庸,庸常的生活狀態就是人的生存狀態,而杰出的超人永遠只是人類社會中的另類與極偶然的產物。他們引領社會前進。但是,他們的出現絕不可能是普遍的。如果將尼采的極個別的強人與超人形象作為整個社會的道德追求,那么必須導致瘋狂。同時我們也可以考慮希特勒的納粹為什么就可以借用尼采的名義實施種族的滅絕政策?而且他的話直接鼓勵了許多納粹士兵做出瘋狂的殺戮行為。一只蒼蠅不會毫無緣故地叮咬無縫的雞蛋。而尼采的思想正是這樣的有縫的雞蛋。思想家的思想無論多么精彩,在接納的時候都要謹慎,因為思想家是一個社會中作徹底思想的人。他往往不追求世俗的常態究竟如何,而是一個理想的人格與社會應該如何。一個社會尼采式的錘子是必需的,如果沒有這把錘子,那么傳統的痼疾不可能會有改善可能,可是僅有一把錘子與一把刀子,也是不夠的。正如硫酸可以用來燒毀清除一切污穢的東西,卻不能用來燒熟一個雞蛋。任何一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一個特定的社會之中,無論多么杰出的人,都要生活在平庸之惡中。都要與這種平庸的力量打交道。為了生命的持久與卓越,有時需要你把錘子高高地抬起,輕輕地放下。尼采的思想是中國教育最好的清新劑,當然也只是清新劑而已。
(以上論述參考美國L.J.賓克萊著《理想的沖突___西方社會中變化著的價值觀念》,商務印書館,1983年5月版,第162-201頁,關于尼采思想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