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扎記19:
政治家的形象就是公權力的符號
作為一種優(yōu)秀的政治家,劉邦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政治家的形象就是公權力的符號。一旦形象被毀,政治家的政治生命就終止了。古今中外,沒有一位政治家不注意自己的公眾形象。反之,不注意自己的公眾形象,必然不可能成為政治家!劉邦是秦亡漢興之際最注重個人形象的政治家。
“長者”的形象。
劉邦獲得的第一個形象是“長者”。這是項梁戰(zhàn)死后,楚懷王熊心和身邊的“諸老將”共同的認識。他們認為:項羽為人殘暴,劉邦是“寬大長者”,因此,派劉邦西行入關。
劉邦對于“長者”的形象非常重視。他率先進入咸陽后,秦王子嬰降漢。劉邦手下的將領中許多人建議殺子嬰。劉邦說,當初楚懷王派我西行入關,就是看中我的“寬容”,而且“人已服降,殺之不祥”,所以,劉邦堅決不主張殺子嬰,而將子嬰關押拘禁。項羽入關,殺了子嬰。劉邦“十罪項王”時,把殺秦降王子嬰作為劉邦的一罪。這說明劉邦從入關之日起就十分注重樹立自己明主的形象。
劉邦“約法三章”,雖然不具備可操作性,但對獲得關中父老對自己“長者”形象的認同意義非凡。劉邦入關后,他需要的不僅是楚懷王熊心及他身邊大臣對自己“長者”形象的認同,劉邦已意識到自己率先入關更應該爭取關中父老對自己“長者”形象的認同。因為,入關之前與入關之后,天下形勢發(fā)生了巨變:入關之前秦帝國未亡,入關之后秦帝國已亡。秦帝國的速亡讓劉邦產生了更多的政治追求,他對“長者”形象的認識與關注也和以前大不相同。
“受害者”形象。
劉邦關注自己的第二個形象是“受害者”形象。項羽入關,企圖否定“懷王之約”,劉邦卻死死抓住“懷王之約”,將自己打扮成“受害者”。他在鴻門第一次面見項羽時就委婉地表示:“然不自意能行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笨雌饋硎枪ЬS項羽,實際上是暗示項羽,自己第一個入關,應封關中王。所以,項羽將劉邦封到巴蜀為漢王仍不得不說“巴蜀亦關中也”,目的就是為了擔心背負“負約”的惡名。項羽之所以有這樣大的顧忌,正是劉邦一直宣傳自己先入關該當關中王的結果。
有了這樣一個鋪墊,劉邦此后一直宣揚自己王巴蜀是“失職”,自己封漢王是不公,自己是受害者。韓信在漢中對策中說:“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眲钚麄鞯藐P中百姓都知道劉邦不當關中王是“失職”,是受害。
劉邦兵出三秦時還派張良寫了一封信給正在猶豫不決的項羽說: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這封信中,劉邦仍然將自己裝扮成一位項羽大分封的受害者,表明自己只想得到關中,“不敢東”向挑戰(zhàn)項羽。正是這封信和劉邦轉送了一封“齊梁反書”,說齊趙想聯合滅楚,將項羽的怒火引向齊國,讓剛剛進入關中的劉邦得到了寶貴的喘息機會。
“正義者”的形象。
劉邦為自己樹立的第三個形象是“正義者”的形象。
漢二年,劉邦東出函谷關,新城“三老董公”向劉邦講述了義帝之死后,劉邦立即哭祭義帝,以“正義者”自居,將與項羽爭奪天下說成是“擊楚之殺義帝者”。為義帝報仇成了他討伐項羽的一面正義大族,劉邦儼然成為吊民伐罪的一位“正義者”。
在以后的軍事行動中, 劉邦始終把自己打扮扮成正義的代表,公開指出項羽違背道義的地方,借此激發(fā)將士的正義感。漢王四年,楚漢雙方在廣武山對峙,項羽要與劉邦單打獨斗,劉邦卻從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出發(fā),指責項羽十狀大罪,將項羽置于社會正義的對立面。
“胸懷博大者”的形象。
劉邦是個凡人,他也像凡人一樣,記仇。劉邦雖然像凡人一樣記仇,可是,劉邦注重樹立自己“胸懷博大者”的形象。
雍齒在劉邦起兵之初,因為率豐邑降魏,弄得劉邦十分被動,劉邦從此恨死了雍齒。雍齒后來又投奔劉邦,劉邦收留了雍齒,雖然他心中十分怨恨雍齒,為了表現自己博大的胸懷,他沒有殺雍齒,反而收留了他。后來,雍齒屢立戰(zhàn)功,劉邦盡管舊恨未解,仍不得不重用雍齒。直到漢六年,劉邦當皇帝后,大封列侯時,受張良點撥,首封雍齒為列侯。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政治家的形象。
劉邦當皇帝后,曾經下令追殺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原因是季曾經多次打得劉邦落花流水,備受難堪。但是,滕公受朱家之托,向他講明,不能為私仇而下必殺令后。劉邦立即明白,自己勝利后如果揮舞屠刀,要殺盡當年的敵將,這種作派非常不利于劉邦的“長者”形象。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得學會有胸懷,立即下令:赦免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