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希望徜徉
文/司馬夜兒 圖/楊絡
題記:總想寫出一篇唯美的文字,把自己想象成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女子。掛一朵淡然微笑,千嬌百媚;轉一雙慧黠眸子,顧盼生輝!從“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這樣豐富的歷史故事里演證出的一句話就知道,事實總要與想象相差萬里!
品味閑散,寫意恬淡
她,并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女子,絕對不是!
她,也沒有顧盼生輝的眼眸,也沒有千嬌百媚的轉身。
她,就是平常農家出生的農女,在豬牛羊,雞鴨鵝的叫聲中陶冶,在鋤頭扁擔洋鏟,籮筐簸箕竹篩的忙碌中成長。
她,卻也是一個從來不遺棄希望的人,是一個喜歡讀那本叫《飄》的書的女人。
邁過迷茫中覺得無比漫長的童年,跨過繾綣著閑愁的青春。當她從容地進入而立之年,又坦然接近不惑的邊緣,緬懷著曾經的年少無知,讓她知道很多時候看著簡單的事情其實很復雜,復雜的事情其實也簡單,重要的不是事情,而是眼睛和思維,看你自己考慮到哪個面。
就如在農村里成長的人,或者沒有見識過城市里的光怪陸離,不知道樓頂高百丈那赫然開朗間的寬闊體會,但是,因為生長在農村,所以才能深深地明白什么叫陽春三月,什么叫草長鶯飛。
她想起每一個送兒子上學的早晨,那陽光穿過小城灰暗的天空,在學校外幾顆濃密的白楊樹間小戲。她會抬起頭仰望那一縷縷穿插于樹葉間的光粒,撐開右手擋住眼睛,靜靜地享受片刻寧靜。有時候她也會心血來潮東施效顰般默默誦讀上幾句古人的詩句,以一身白花的旗袍襯映一段無人得知的愜意。在這樣的時候,起風了,“莎啦啦”的音樂從白楊樹那搖曳不停地的葉子間傾瀉而出,好似會將一個動聽的故事從此流傳。
她珍惜這樣的每一個早晨,她留戀飄飛著的發絲擁抱癡戀的裙裾,她愛慕陽光被清風親吻,她在鳥唱聲聲中陶醉。
她當然知道,人生在世,忙碌背后的溫馨,都需要自己去用心營造。而營造出什么樣的氛圍,決定權都在自己。抓一縷陽光就或者可以開心,掬一匹清風就或者有一點憂郁,讀一輪明月就或者感受一分平淡,想一顆流星又或者帶一段悲戚。
她當然知道生活的艱辛,人活在世上誰都不容易!從春耕到秋收,從芒種到霜降,從播種到收獲,從年初到年末。就是埋頭上下班,就是辛勤在田間操作,就是高樓大廈,就是茅屋小溪,每一次忙碌每一個經過都是生活。她早已經學會習慣性的享受著生活,恬淡的,亢奮的,痛苦的,快樂的,點點滴滴。
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心情,她讓自己的心境都充滿希望,相信希望會讓生命變得更為動感。即便是在苦難的早上給自己一份信心,即便是在失落后的夜晚給自己說聲晚安,她相信只要將自己的心點燃,就是將幸福的向往點燃。
迎上陽光,讓涼風掠過頭頂,她要讓希望在她生活中馬不停蹄,在希望的擁抱里讓三十幾載的步態穩健邁向將來!
家,是甜蜜的負擔
每次一想到兒子她的心就被觸動,兒子就是她們一家的甜蜜,就是她們一家的希望!
那是一個又聰明又快樂的寶貝。在他兩歲時已經會問她:“媽媽,水為什么會往下流?”“媽媽,秧苗怎么喝水的呢?”每一次遇到寶貝提起的這些問題,總是讓她開心又為難。她想:“孩子啊,媽媽怎么才可以用單純簡單又天真的答案來回答你這么復雜的童言呢?”
孩子很快的成長著,一晃已經不是那個給他一張凳子就可以哄一小時的孩子了。他讀書了,寫作文了,把他的爸爸媽媽都寫到了他的作業里。那年母親節的時候,孩子還在學校里買了一張卡片送給在她。老公在電話里深情并茂地朗讀了兒子的祝福:母親的受難日是“8月26日”,母親最開心的事是“和我在一起”,母親最難過的事是“我生病了”,用一個詞形容母親是“十全十美”,給媽媽的悄悄話是:“媽媽,謝謝你把我帶到這個世界,給我生命,祝你節日快樂,天天開心,永遠年輕,工作順利,幸福如意!你的兒子。”當年七歲的兒子,讓她的心為之溫暖如春。
后來,她的老公離家出外工作,一次大意做一個生意小小失敗了,老公打電話給她的時候兒子正在身邊。這一次生意的失敗虧損的錢并不是很多,但是老公上進的積極被打擊不少。兒子聽著這個電話,小腦袋里一直也在盤算著什么。等爸爸媽媽電話一打完就問,她告訴兒子:“爸爸一時大意沒有仔細考慮這件事,雖然失敗了但是也積累了經驗,我們不可以打擊爸爸,我們要安慰他,并且鼓勵他。還有,今天是奶奶生日,我們不能把這件事說出來,以免讓年老的爺爺奶奶掛念,讓奶奶生日都過得不開心。”兒子聽著她的話,非常懂事的答應了。
那樣的一個日子,家里來了些客人,有婆婆的女兒女婿,有她的父母親和伯父。她在飯館里包下酒席,招待客人,熱熱鬧鬧給婆婆慶祝生日。
婆婆年近七十,通情達理,總是講:“我們身體養好了呀,就是兒女的福氣。”這當然就是福氣啊,面對快樂的婆婆,她也快樂的笑著。慧黠的兒子低頭吃他的飯,玩他的游戲,絕口不提爸爸在外面發生的事情。那天婆婆趁興還批評了吃藥耍賴的公公:“你自己身體不好自己不保重,你看不讓你吃啥你就偏吃啥,吃藥呢就偷著偷著不吃,自己不照顧好自己,靠我們監督能幫得了多少呀?”公公就是理屈也還是死鴨子嘴硬的人物,他笑笑后低聲說道:“三兩下死了倒是還好,這樣也不能吃,那樣也不能吃,就是藥能吃,我看,飯也戒了就好。”于是,大家又你一言我一語,快樂的氛圍在這個家里傳開。
幾天后在檢查兒子作業的時候她意外發現了孩子寫了一個《給爸爸的一封信》,訝異著八歲的兒子已經知道給爸爸寫信了,就忙忙讀了起來。
兒子的信中提到了想念遠方工作的爸爸,告訴爸爸他的學習情況:“爸爸,我現在作業也寫得快了,字也寫得比以前工整了,成績也比以前好了,你在外面工作一定很辛苦,請你放心,我會很聽話,很乖的。爺爺的病也好多了,奶奶也很好,爸爸你也不用擔心,我和媽媽會照顧的。還有,你做生意失敗了,你不要灰心,以后你繼續努力就會好的......”看著兒子寫的這封信,心里有一股熱浪就這么沖上她的眼眸。這樣的兒子,懂事得讓人心疼!
老公的感動是可以想象的,每天電話回家總會溫柔地說:“錢我會盡量賺回來,你們當用就用,不要太省,別苦著大家。”
后來的每一個傍晚,她和兒子都會守在電腦旁,期待著銀幕上他的出現。她會將家里一切事物告訴他:兒子成績考好了,公公又耍賴不吃藥了,婆婆為大家做什么好吃的了......
在外辛勤的老公,明理的婆婆,總是給自己身體找麻煩的公公,乖巧的兒子,這樣一個家,這樣的一份溫婉。
家,就是她最甜蜜的負擔!家,就是她生活里希望的風帆。
永不熄滅的希望
從2008年后好像天災就多了,今年的夏天似乎天氣變得比較不正常了,周圍的人們都在議論著什么2012的灰暗。
她是不相信這些謠言的,她喜歡生命,別人的,自己的,別的物種的,都喜歡。她的心中自然有著希望,她深深相信世界會好好的,生命會繼續揮灑無窮無盡的風采!
她想起了2008年那個日子,那個天昏云暗離奇的日子,在大地無意的一次震顫中很多人很多人失去了生命!那以后的三天她的家鄉都沒有水喝,她的父親和伯父在蒜田里搭建了一個防震棚,她們一大家子和逃過來的一大家人就躋身在那里。
天上落著雨,把蒜田里的泥土打濕,每一步踩下去就是一腳泥。家里的房子半倒著,媽媽膽大,居然跑進屋子里找了一些衣服每個人分著穿些。大家又搬來一個爐子和已經被掉下的墻磚打爛的鐵鍋,還有半缸水和菜刀,板子,煤炭什么的,就這么在露天下做飯,在棚子里睡覺了。二十來個人,在天上下著變成液氨的雨水和地下水溝里都是渾水的情況下,半缸子的水實在很少,不知道可以堅持幾天。
但是,善良的大家還是收留了那一家子逃來的人。從那時起,他們打定主意不洗腳洗臉,不洗肉洗米,平常也不喝水,所有的水都拿來做稀飯,吃著也不口渴,這樣度過了地震后的三天。
這三天,家鄉的人都絕望著,張大著迷茫的眼睛不知道有沒有將來。這三天,一部分失去親人的家鄉人在瘋狂地悲傷著,他們惶恐地在學校,醫院,壓住親人的地方撕心裂肺地呼喚。這三天,突擊挖掘倒塌建筑的頭三天,家鄉人在悲愴中覺得等不來希望的三天,讓每個人充滿了害怕和驚恐!
三天后,志愿者來了,他們帶來了水和食物,他們帶來了愛和溫暖!三天后,很多不法份子也來了,他們帶來了恫嚇和謠言!有不明白事理的人開始相信這是上天為了懲罰什么罪孽給予人們的災難。
救援的軍隊無畏艱險,辛勤的志愿者不厭其煩。隨著網路信號和電路的接通,大家知道了各地人們的掛念!胡主席來了,溫總理來了,天遠地闊的愛都送來了!大家的心暖了,思想活了,幾天后,從絕望,迷茫走過,希望的種子開始發芽壯大起來。
很快進入了災后重建。
是農民就不要讓土地空著,鄉里田間開始了正常又繁忙的播種;是工人就不能讓廠子空著,廠里公司也開始正常生產。人間的第二個季度被盛情喚醒,希望重新回到了這塊遭受了苦難洗禮的土地。
放眼看去,那些想破壞掉人們希望的壞份子并不能得逞。看這一條條修得更寬廣的公路,看這一座座修得更漂亮的新房,看這一所所更為完善的工廠和醫院,看那些高聳著的更為明亮的學校和從那里傳出那充滿勃勃生機的朗朗書聲!
炎炎夏日,她走在送孩子上學的小巷里,聽著白楊樹“莎啦啦”的歌唱,享受著拂面而過的清風,思想在樹蔭縫隙間一綹綹陽光中盤旋游離。目送著三三兩兩來學校的孩子,她輕松的微笑著:這,不就是生機?這不就是希望?
經歷了生死浩劫,她想,人只要還活著,希望就永遠不會熄滅!
我們的希望
生命伊始,我們在盼望的眼光里呱呱降臨。
五歲,我們在長輩的眼中是閃耀的希望。
十歲,我們開始播撒希望。
十五歲,我們懷揣著夢想藍圖任希望瘋長。
二十歲,我們的希望放飛,起航。
三十歲,我們緊拽著希望一路把握方向。
四十歲,我們的希望開花了,或者結果了。
五十歲,讓希望擁抱下一代,繼續夢想。
六十歲,七十歲......一百歲,我們的希望,仍然在最美的夕陽紅下閃光!
【作者簡介】
網名:司馬夜兒,微信名:不倦,性別:女,愛好:快樂,愿望:人生達到了巔峰,終成一名優雅的胖子。
《保康風采》編輯:鄧龍金 / 審核:李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