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愛心。
遇到老鄰居張大嬸時,一開始非常羨慕,她的兩個娃都有出息,到了大城市工作,都有自己的公司,可是,張大嬸卻說,他們都太忙了,過年過節都難得回家,我已經兩年沒見過他們了。
看著張大嬸難過的表情,我也陷入了沉思。孩子到底如何教育和培養,才能在長大之后,還跟父母保持著非常好的關系呢?
大多數在長大之后,還能跟父母關系非常好的孩子,出自這樣的家庭。
第一,懂得尊重孩子想法的家庭。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時,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才會讓孩子想逃離父母的身邊。張大嬸就是這樣,當年,她的女兒喜歡畫畫,想報設計類的專業,可是,她不同意,認為這樣的專業不好就業。硬逼著女兒改了學了金融專業。雖然工作收入高,還開了自己的公司,可是,卻媽媽刻意保持著距離,不愿意回家,過著被約束的生活。
愿意尊重孩子想法的父母,會鼓勵孩子嘗試自己的夢想,才會讓孩子更加信任自己的父母,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愛和溫暖。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想法得到了理解和尊重,才會讓孩子愿意跟父母,說一說自己的生活和想法,才能保持著親密的關系。就算工作到了其他城市,也會主動把父母接到身邊來生活。
第二,營造榜樣力量的家庭。
父母在吼孩子快去學習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在休息時,看了多少書,增長了哪些技能。當父母做自己的行為,成為孩子的榜樣時,才能讓孩子主動跟著家長的腳步,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蒙曼老師在小時候,都是看到晚飯之后,父母都開始讀書學習,她和哥哥也學著父母的樣子,找本書來看,并且覺得,讀書就是休息時應該做的事情。帶著熱愛學習的好習慣,她一路考上了大學,還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老師,離不開小時候父母榜樣的力量。
第三,重視教育方法的家庭。
只重視學習成績,卻忽略教育方法的家庭,就算孩子真的成績提升了,離父母的心卻越來越遠了。
張大嬸兒子小時候成績不好,經常被批評,后來,遇到一位老師非常照顧她兒子,才激發了她兒子的上進心,跟那位老師保持著聯系,卻很少跟自己媽媽聯系,讓張大嬸很難過,卻沒有想過,說過的話讓兒子傷透了心,才會刻意跟媽媽保持距離,不愿意回家。
教育中的反思:
遇到過不少家長,為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操碎了心,可是,在跟孩子溝通和交流時,沒想過尊重和理解,也不知道引導孩子找到學習的內在動力,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為什么而學,只是被逼著學習,孩子痛苦,家長也痛苦。
如何擺脫這種痛苦,讓親子關系更親密?
01 引導孩子找到人生的價值
人生的夢想,才是成長的真正意義!找到實現人生坐的方向,孩子才會愿意為了實現理想而努力 ,遇到困難能勇敢,是夢想的力量,多跟孩子交流,引導孩子找到自己人生的價值,就不需要用挖苦和批評,來逼孩子學習。
02 看到孩子的閃光點時給予肯定
發現孩子的優點,并且鼓勵孩子支持優點,才能激發孩子上進心,行為得到肯定時,孩子會變得更加自信。才會愿意下一次,做得更好。這個過程就是教育,等待教育的時機,幫助孩子變成更好的人,需要家長耐心觀察,及時教育。
當父母改變了態度時,孩子才會愿意跟家長保持親密的關系,長大之后,也會愿意保持與人和睦相處的做人處世態度,成就更閃亮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