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杏媽育兒
一個孩子被教育得怎么樣,和父母有很大的關系,畢竟,家長才是孩子一生的第一任老師。有的孩子為人處世很有些手段,而有的孩子則調皮搗蛋,完全不將他人放在眼里,這些反映在孩子身上的行為都和父母的教育有關。
記得一次聽講座,教授不無夸張地說:“我根據你們現在的坐姿,你們的談吐,大致就能分辨得出來,你是出自怎么的家庭,公務員家庭還是文化人家庭,或者商人,或者做小生意的。”乍一聽這話說得有點大,后來才明白,他說得有道理,就是家庭的點滴影響導致孩子性格的形成,待人處事的風格不同。
所以,聰明的家長一定要在孩子六歲以前灌輸孩子正確的三觀,給孩子樹立下規矩,鼓勵孩子自己探索世界的路上保護孩子減少與人交往的跌跌撞撞。
具體的方法,可以遵循“兩不管”和“三不慣”原則。
兩不管:
一不管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事
只要是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家長千萬別干預,讓孩子自己去做。六歲以前的孩子起碼可以幫助父母整理房間了,也可以洗洗碗,自己疊被子等等。
讓孩子堅持做自己該做的事,這對于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養絕對是一種幫助。孩子長大后很容易有成就感,也更容易對父母懷有感恩之心。
二不管孩子自己能夠承受的事情
都說孩子脆弱,可越是被父母庇護的孩子越脆弱。所以,我們要給孩子機會,讓孩子適當地承受些給他承受的壓力和問題。不要一味地幫助孩子排除萬難,將孩子養在溫室里。這樣長大的孩子未來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非常差,對孩子來講,絕對是壞事。
三不慣
一不慣著孩子的壞脾氣;二不慣著孩子觸及底線的事;三不慣著孩子的懈怠和散漫
做到以上幾點,孩子想不優秀都難,可如果我們家長糊涂,完全不知道如何教育子女,那你們的未來就會因為孩子停滯不前,孩子甚至還可能成為你們未來幸福生活的絆腳石,拖了我們幸福生活的后腿。
要知道有多少幸福的家庭都是因為養費了一個孩子導致的。
所以,與其發出感慨,唏噓不已,不如我們早早地就學會放手,并且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立下規律,嚴格執行,遠離溺愛教育的心理,就一定能讓我們的孩子走在未來優秀的路上。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學習,請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育兒路上那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