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種競爭都在增加,導致父母的生活壓力和孩子的學習壓力都在不斷增大。于是孩子叛逆越來越嚴重,喜歡和父母反著來,對父母有不禮貌的行為,甚至很討厭父母,與父母漸行漸遠,這些現象都表明孩子進入了"仇親期",需要家長引起重視。
什么是"仇親期"?
仇親期,指當孩子到了十三四歲的時候,產生了嚴重的逆反心理,總和父母對著干,對父母表現得疏離又淡漠。這種時期能持續2-3年,被精神分析理論學家稱為"仇親期"。
許多父母認為自己全心全意地為孩子好,事無巨細地為孩子安排好一切,給了孩子無微不至的愛,但孩子的"仇親"現象還是很嚴重。
孩子為何會進入"仇親期"?
1、 環境影響孩子的思想孩子的年齡越大,社交圈子就會越來越廣,身邊難免會有家庭不和諧的朋友。朋友們對自己家庭的負面情緒會傳遞給他,一些孩子們抱怨的現象會引起他的共鳴,使他對自己的父母產生不滿。
2、 父母的傳統思想導致管教方式出了問題在很多父母心中,自己比孩子多了很多年的閱歷,在事情的處理上一定是比孩子成熟理智的。這樣的父母會強迫孩子無條件接受自己的指令,認為父母的話對孩子來說就是權威,不能違背。
但是孩子是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如果父母總是強加一些他不喜歡的想法或是指令給他,就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3、父母與子女缺乏交流,產生隔閡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叛逆,容易急躁,與父母之間難免產生意見分歧。這時候,父母想找孩子進行交流,孩子就會產生抵觸,不愿意溝通。缺乏交流會使親子之間產生隔閡,慢慢地變成親子之間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
孩子在"仇親期"時與父母的關系程度,會給以后人生的親子關系帶來極大的影響。所以,要想有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父母應該在孩子"仇親期"時,采取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度過情緒難關。
父母如何幫孩子順利度過"仇親期"?首先,父母給予孩子更多自主選擇權。
當孩子能夠自己做決定了,他們會覺得自己在家里是有一定地位的,是被尊重的,就更愿意也更想和父母進行交流分享。父母也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給出建議。
父母在做出某項選擇時,可以先詢問一下孩子的意見,并在最終決定時,適當采納孩子的意見。當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擁有話語權的,心里會認可父母對自己的需要,可以有效減輕孩子對家庭的敵對心理。
其次,與孩子進行溫和的交流與溝通。
印度的《摩奴法典》里有這樣一句話:"溫和的語言,是善良人家庭中決不可缺少的。"在家庭日常交流中,如果父母總是采用命令式的口吻與孩子說話,就會使孩子的逆反心理越來越嚴重,沒有人會想要進行一場不平等的談話。
此外,父母也應該在與孩子溝通時,把握好力度。很多溝通變成激烈的爭吵都是因為在激動之下口出不遜。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應善于觀察,如果發現孩子情緒越來越激動,說明你說的話觸到他的逆鱗了,這時父母應及時收手,下次再談,或是轉換一下溫和的語氣安撫孩子的情緒。
最后,給孩子多一點獨立成長的空間。
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家庭關系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要有一個度,給予對方適當的關心,太少了會使對方感受不到被尊重,太多了又會使對方抵觸,學會留白,使雙方既能感受到對方的關心又不至于冒犯。有時候給予孩子太多的愛,只會讓他覺得這份愛太沉重,他接受不來。
允許孩子有比較多的獨處時間,讓他獨立思考,獨立成長,給予安排自己生活空間的自由,讓他覺得在家庭生活里是自由且溫馨的。
小結親子關系不是父母親與孩子之間的彼此占有,而是親子們來到這世間擁有的最妙不可及的緣分。我們要給孩子我們最珍貴的愛,但更要給他自由且溫暖的愛。我們應該考慮到太多的愛是否就是孩子需要的。家長們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愛得太滿,忘了留白,過度的關心和掌控只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找對了方法才能輕松拉近親子距離,幫孩子順利度過"仇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