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一棵小樹,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從而朝著錯的方向生長。
父母的教育和提醒就是規矩,能夠及時糾正偏差,規范孩子的成長。
無規矩不成方圓,有敬畏才知行止。
立下這七條家規,將會助力孩子走得更遠。
01
有話好好說,
發脾氣不是解決問題的好途徑
《情緒解鎖》一書中提到這樣一句話:
“很多孩子發脾氣都是因為沒有辦法精準地描述自己的感受。”
孩子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卻又無法用語言去描述,只能大哭大鬧、撒潑打滾。
父母只有接納孩子的情緒、察覺生氣背后的原因,并積極回應,才能幫助孩子走出情緒困境。
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能夠在負面情緒來襲的時候,準確地將情緒表達出來,那么在表達的過程中,他的情緒就會減弱80%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應該引導孩子去識別各種各樣的情緒:開心、傷心、憤怒、沮喪……培養孩子的情緒自我覺察能力和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
如此,當他們遇到不滿的事情時,就能夠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好好說話,好好溝通,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胡亂地發脾氣。
02
公共場合要自律不喧嘩,
做事不能隨心所欲
愛爾蘭的一家咖啡館出臺過一項規定,如果顧客未能制止孩子的尖叫行為,將會加收15%的費用。
這個看似不合理的規定,卻得到了很多網友的支持。
有的孩子在公共場合隨心所欲地喧嘩吵鬧,父母不但不出手阻止,還饒有興致地欣賞孩子的活潑,美名為釋放孩子的天性。
這確實很令人討厭。
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放肆。
給孩子設定明確的期望,提前告訴孩子在公共場合要尊重他人的感受,不能大聲喧嘩。
孩子做到了,給予正面、積極的反饋,不斷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早一點培養孩子遵守社會規則的意識,他將來在社會闖蕩時才不會處處碰壁。
03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掌握獨立生活的能力
有一種父母,舍不得孩子受苦受累,凡事包辦。
最后孩子長大了,連系鞋帶、洗衣服、整理屋子這樣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沒有。
替孩子吃的苦,最后都成了他的坑。
與其給孩子打一輩子的傘,不如給他造一把遮風擋雨的傘。
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其實只需要把生活的主動權歸還給孩子。少插手,不包辦,恰當的時候給予指導,孩子很快就能成長起來。
從穿襪子、疊被子、收拾桌子這樣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讓他慢慢修煉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在跌跌撞撞中長出堅韌的盔甲。
04
做錯事要勇于承認和改正,
擔當比面子重要
一個熊孩子在電梯里撒尿,他的媽媽知道后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并讓孩子手寫檢討書發到業主群里道歉。
她也認真地為教育失責道歉,并讓孩子打掃電梯一個月作為懲罰。
這一頓操作被網友盛贊為“教科書式育兒”。
我想她的家規里一定有一條:做了錯事要敢于承認和改正。
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擔和面對,任由小錯釀成大錯。
父母無視,孩子就永遠認識不到錯誤,只會變本加厲地犯錯;父母責罵,孩子就會因為害怕而隱瞞和逃避,無法做一個坦蕩的人;父母懂得和善而堅定地糾錯,孩子才能在錯誤中反思,學會責任和擔當。
05
對于未知的世界,
要敢于探索,不怕失敗
看過一個視頻,小女孩看到豆芽賣得特別好,萌生了自己種來賣的想法。
看著女兒好奇的眼神,她的媽媽堅定地點點頭:“嗯,我們試試。”
第一次種植失敗了,媽媽鼓勵沮喪的女兒:“沒關系,我們再試。”
她帶著女兒一起探索,翻閱資料,從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最終換來了豆芽的旺盛生長。
對于女孩來說,媽媽的那句“我們試試”就像一劑神奇的養料,滋養了她的好奇心,培養了她勇于探索,不怕失敗的精神。
一個勇于不斷嘗試和挑戰新事物的孩子,更能活出自我,擁有更廣闊的人生。
06
有時間觀念,
守時、不磨蹭、不拖拉
相信有不少家長感受過孩子磨蹭帶來的痛苦吧?
早上起床賴了一分鐘又一分鐘;
出門一會要上廁所,一會要拿東西;
寫作業前要喝水,要吃零食,要整理文具……
磨蹭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時間觀念,還不懂得時間的寶貴。
一個做事磨蹭、拖拉的孩子缺乏專注和耐心,容易半途而廢,也不會輕易取得突破。
一個磨蹭的人也很難成為守時的人,而不守時是社交的大忌,容易給人留下不負責、不靠譜的印象,從而喪失重要的發展機會。
高明的父母懂得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教會孩子去掌控生命中的每分每秒,從而形成自己的內在節奏。
07
學會分享,主動幫助別人,
培養對他人的善意
在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親社會行為”,是指在社交行為中表現出來的分享、幫助、合作等利他和助他行為。
簡單點來說,就是培養對他人的善意。
相關研究表明,這種親社會行為的發展能夠提升滿足感和成就感,促進自我行為的調整,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積極的群體意識。
我們要給孩子種下“善”的種子,在成長中多給孩子關愛他人的機會,讓孩子在分享和助人為樂中厚植善念。同時,身為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用身體力行去感染孩子。
《遜志齋集》中寫道:“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
愛孩子而不加以教育,如同不愛; 而教育又不引導向善和上進,如同不教。
愛孩子是本能,立規矩是責任。家規,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來源:十點讀書、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