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焦慮,源于將“階層上升”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待通過孩子的努力,讓自己一家人喲一個更精彩的未來。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點上,一些“高瞻遠矚”的家長不遺余力地培養孩子,為孩子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甚至不惜將孩子的“早期教育”提前。
殊不知,一些“早教圈套”悄然興起,看似能開發孩子的智力,實際上卻坑了孩子。
從“倒背如流”到看到古詩就哭,寶媽的坑娃第一步,就從早教開始
別看鄰居家的寶寶剛剛三歲,可每次從幼兒園回來,他都會頭頭是道地向媽媽講述幼兒園學到的東西,表達思路非常清晰。就算出去逛街時,洛洛也會指著商場外的大屏幕、店鋪招牌,侃侃而談上面書寫的內容。
媽媽從來沒有刻意教洛洛認字,他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遠超常人。
為了不錯過寶寶的大腦發育機會,寶媽果斷給兒子報了語言思維培訓班,想要好好培養兒子,并且開始有意識地讓兒子背誦一些唐詩。
最初,洛洛對語言思維培訓班和背育唐詩的興趣很濃,可以輕松完成學習任務。但是,隨著老師安排的作業量以及唐詩背誦的難度增加,洛洛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媽媽特別苦惱,忍不住向朋友訴苦。朋友聽完卻直接指出問題所在:“你這是在拔苗助長,完全不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
朋友的勸誡并非毫無道理,6歲前的孩子,都是學齡前兒童,正處于玩耍和快樂成長的年齡。若是父母過早對孩子進行教育,就會干擾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只會起到反向教育效果,還會抑制孩子的成長。
過早教育孩子對孩子產生的不利影響,家長最好要提前知道
● 打消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學習,應建立在孩子的興趣基礎之上。畢竟,孩子的年齡過小,心智發育并不成熟 ,若是父母過早強迫孩子學習,讓孩子被動接受早期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害無益。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降低。
● 在學習上容易產生惰性
當孩子過早學習了一些知識之后,他們會對已經學過的知識產生自然而然的放松心理,認為自己已經學會了這些知識,對于接下來的學習也會很容易產生滿足想法。
孩子一旦在學習上產生惰性,懶于學習和思考,學習的積極性逐漸消失,這就會阻礙孩子學習發展的道路。
● 不利于智力和身體發育
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期,也是智力開發的黃金階段。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書本知識并不重要,關鍵是通過游戲和互動,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若是家長過早對孩子施以系統的知識教育,就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逐漸消散于無形,并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和身體發育。
● 限制了孩子的未來發展
家長過早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就會讓孩子錯過正常的成長和發展規律,失去快樂的童年,也會失去大腦發育和智力開發的最好時機。
若是孩子的智力發育落后,就會限制孩子的未來發展,這對孩子來說明顯是得不償失的。面對現在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早期教育,學會分辨才是重中之重
尊重孩子的天性
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特異性表現。
比如,在孩子的口欲期,比較喜歡“吃手”。在孩子手的敏感期,孩子喜歡用手打人、撓人或扔東西等等。在孩子的“物欲期”,孩子不愿意分享,連媽媽也不例外。
這些孩子發育過程中的天性值得父母的尊重,父母要在尊重孩子自然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正向教育和引導。
家長應以身作則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大部分家長側重于教,卻忽視了家長的示范作用。
比如,與鄰居打招呼,要說“阿姨,你好。”而不是“快與阿姨打招呼”。家長教孩子怎么做,只會讓孩子感覺到壓力,家長的示范卻能讓孩子輕松接受。
做親子互動游戲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陪伴,家長就要做到有效陪伴孩子,多陪孩子做一些親子互動游戲。孩子在與家長的互動中,會培養動手、動腦、分工、協作、溝通、語言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毫不客氣地說,游戲才是孩子早期教育的關鍵。
育兒寄語
對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家長不可操之過急。家長應遵循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游戲和玩耍中健康成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有侵權請聯系(0531) 8519 6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