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練習者當中,有不少人練習太極拳出現了膝蓋疼痛的現象,或者是半月板損傷、膝關節扭傷。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對太極拳的理解上出現了偏差。
練習太極拳首先要明太極拳的理。太極的概念很大,是中國傳統哲學的范疇。而太極拳的范疇也很大,現在很多不是太極拳的練習方法、觀念,也都放到了太極拳這個概念中來,顯得有些混亂。我認為,太極拳特指由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為主,在漫長的歷史中演化而形成的武術拳種。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的思想是符合《易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學和文化的背景。
《太極拳論》強調的是陰陽互根,陰陽的互相對待,陰陽的相互轉化。根據這一點,我對太極拳的理解認識就是太極拳既不能落于純剛,也不能落于純柔:既不是單純地用陰,也不能單純地用陽。太極拳應該是陰陽、虛實、開合、進退等等的統一體,是相對而存在的。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時,每一個動作的運行,都要含著兩種勁力——不是只有向外的勁力,或者只有向內的勁力;一定是陰陽兩極的勁力含在一起。一出手,每個動作都含著虛實,都含著陰陽。
所以,拳論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就是說,任何一個動作都要含著太極陰陽兩方面的元素,否則就會“失中”,就產生了丟和頂兩種弊病。因此,我們練拳,一定要遵從拳論,按照拳論的陰陽開合理論去練拳。拳論說:“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都是講的太極陰陽互根、陰陽對立統一的關系。明白這些,就是明理一明白練習太極拳應該練什么。這是第一位的。
二、明了太極之理后,就是練法的問題了
我認為,內功是練習太極拳的內核,而心法是內功的核心。我們練習太極拳,就是練習陰陽虛實,練習吞吐開合,在練習拳架的”五行八法“訓練中,都要貫穿陰陽勁。李經梧老師說:”陰陽勁就是太極勁。“太極拳要練知己的功夫,把自己練成太極一體,陰陽平衡,中氣充足,然后再練習知人的功夫,也就是用的功夫。所以,練習太極拳強調內功的修煉,就不要求你在外形動作上做得如何漂亮,腿抬得如何高,架子如何低。有人認為腿抬得高,架子下得低,拳就練得好,功夫就深。這是不符合太極原理的。有許多人練太極拳膝蓋疼,就是由于架子低、腿的負重大。我認為這是對太極拳認識的誤會,是理解認識上有偏差。這種練拳的身姿,只有向下的沉,沒有向上的浮;只有陰,沒有陽。其實,這就是偏執。
太極拳首先是道法自然,不能偏執強為。不僅練拳的姿勢要自然舒展;身體也不能過勞,不能違背生理的自然狀態。架子過低,膝關節的半月板和韌帶扭曲,日久天長勢必造成損傷。許多膝關節疼痛的原因就在于此。另外,做動作時,膝蓋的迎面骨一定要對準腳尖,這樣就不會造成膝關節的扭傷。還有,弓步時,膝蓋超過腳尖,日久天長,也會造成韌帶拉傷。當然,極個別的動作,比如下勢,膝蓋可以超過腳尖。還有,在做弓步時,沒有做到松胯,膝關節處于扭曲狀態,也會造成膝關節的慢性損傷。
總之,要避免膝關節損傷,首先要對太極拳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明白太極之理,做到適中;其次,在練習方法上要適中,不要架子過低:第三,不要急于求成;第四,要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要中正不偏,不高不低,意識上松沉,但是姿勢上不一定也是下沉的。松沉是意氣勁力的松沉,不是身形的下沉。一味地身形下沉,就會加大膝關節的負荷,如果你的姿勢再超過自然的生理角度,就會造成損傷。
練習太極拳的目的是益壽延年,健體強身,關鍵是我們要正確地理解認識太極拳,正確地演練太極拳。練習太極拳,要會練會養,這樣才能出功夫。還要認識到,練武與健身有關系,但不是必然的關系。養生學是一套專門的學問,很多不練太極拳的人也很健康,很長壽,這是由于他們符合養生的道理。而有一些練拳的人,甚至武術名家,只會練,不會養;只會消耗,不會涵養,反倒自損陽壽,自損健康。這就是一些武術名家、太極拳家并不長壽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