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0:00:00,010 --> 00:00:04,370
【教育無邊界字幕組】 聽錄: 焱焱焱丨時間軸: 小蟹走天下 丨校對: 幸福時光的熊丨審核: 板栗要低調
“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
他父親過世后三年
果然像他父親臨終所預言的
司馬遷當上了太史令
當上了太史令之后
雖然太史令的正職是管天文歷算的
但是當太史令有個莫大的好處
是他可以看到皇家圖書館里的藏書
皇家圖書館就是當時所謂的秘府
是不對外開放的
一般人是看不到里面的書的
各地有獻書都會收藏在秘府之中
而史公有這樣的天獨厚的條件
所以他說
“?史記” 過去所有的史書
“石室金匱之書”
“石室金匱”就是講秘府中的藏書
“五年而當太初元年”
太初元年這一件事情
發生了一件與國史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也就是改歷法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
什么叫“天歷始改”呢?
各位要注意啊
在漢之前 西漢武帝改歷法之前
漢代主要都是秦朝的歷法
秦朝的歷法是以十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
而漢武帝這個時候重新改回了所謂的太初歷
太初歷是以正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
后來武帝改完這次太初歷以后
這個太初歷是為了恢復夏歷
注意啊 我們現在多半把中國的舊歷法講成舊歷
講成農民歷 講成陰歷
而我個人認為講舊歷勉勉強強
但是講農歷或陰歷實在是不適合的
第一點 陰歷 “陰”指的是月亮
可是中國古代的歷法其實是陰陽合歷
它既有月 也有日
所以不應該稱它為“陰歷”
那我們講農歷
可中國古代的歷法也不是專門只有農人在使用
所有的人都在使用 士農工商都在用
因此它也不該稱為“農歷”
所以稱為夏歷是最好的稱呼
因為“夏”的意思是“中國之人也”
這在《說文解字》中寫得很清楚
夏歷就代表這是中國的歷法
而太初改歷正是改為以正月為歲首的夏歷
此后中國兩千多年都沿用這個歷法
基本都是用這個歷法的架構了
所以叫“天歷始改”
注意 這里面還有很重要的影響
因為夏歷
注意 孔子只有一個理想 叫作“行夏之時”
應該用夏歷來作為天下最好的歷法
而這個時候到這一刻
這樣的理想終于完成實現它了
參加“天歷始改”這個工作
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太史公司馬遷
我說過了 太史公就是管天文歷算的
現在要修改歷法
怎么能沒有太史令的參加
而太史公司馬遷參加這個“天歷始改”的工作之后
“建于明堂”
“明堂”是傳統文化里頭布政教之所
公布政教的地方
“諸神受紀”
注意哦 歷法一改
不是只有人受到影響
連神明也受到影響
因為神明所有祭祀的時間全部都要改
“諸神受紀” 受睿紀
諸神都要接受這個瑞祭
祭祀全部都要改成新的歷法
太史公在這一刻完成了這樣輝煌偉大的事業
這個事業影響了之后中國兩千多年
他講了一段話 又講了一段話
“太史公曰”
注意 這里的太史公指的就是司馬遷
“先人有言”
這個先人指的就是司馬談 已經過世了
他說什么呢?
“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
特別注意這兩段
這兩段是什么意思?
我前面已經說過了
孔子到司馬遷的時候絕對沒有五百歲
連四百歲都沒有
那為什么太史公在這里清楚地告訴你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
因為這里的五百不是一個實數
而是一個虛數 是一個概數
中國人相信五百年圣人出
經過五百年 每經過五百年
就會有一個新的圣人出來重新帶領天下之事業
而“周公之后五百年有孔子”
這個“五百年”不是準確的五百年
只是一個概數
代表一個新的圣人出來了
“孔子至于今五百歲”
太史公講這句話的目的不是要告訴你
孔子死了到現在剛剛好五百年
而是要告訴你
孔子死了之后 天下沒有圣人久矣
今天天下應該再有圣人誕生了
這是一種文化的使命感
天下如果沒有圣人怎么辦?
那我們就必須去承接這個文化的使命
周公死了之后 天下無王無圣久矣
天下禮壞樂崩戰亂
于是孔子自動自發出來承接了這個使命
而今天中國讀書人前仆后繼的精神又發揮了
司馬遷又要再度出來承接這個使命
所以前面講的“四百有余歲”
就是因為要接續這里的“五百”
才故意司馬談臨終托付的時候要講成“四百有余歲”
而不是準確地告訴你到底是三百幾年
“有能”
注意看下文就會明白我前面這樣講是有道理的
到今天有沒有一個人能夠“紹明世”
“紹”就是繼
能夠重新接續過去那個光明美好的時代
那個大道蒼冥之事
“正《易傳》”
把《易傳》中不正的部分都能把它正掉
“繼《春秋》”
注意 這里的“繼”講的是正面的繼承
“本《詩》《書》《禮》《樂》之際?”
講的還是一個正面的繼承
各位請看上面這一段
《易》《春秋》
《詩》《書》《禮》《樂》
是不是剛好就是“六藝”
六藝是誰做的?
“六藝”在漢代人來看是孔子做的
起碼是孔子重新整理的過去古典文明的輝煌成果
自己又重新加了自己的新意所做出來的書
而今天孔子到現在 有新的圣人應該出來了
就有人應該接續“六藝”這個中國古典文明
傳承以下文化的大傳統
而這里講的“繼” 講的“本”
全都是正面繼承
“紹”也是正面繼承
那我就問各位了
第一點
那為什么《易傳》這里要用一個“正”呢?
原因是因為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
“易”往往有強烈的普世功能
可是孔子講“不普而義移”
他重視的是“易”的義理
而不是“易”的普世
所以這里要“正”其不正
第一點
第二點
雖然“紹”是正面繼承 “繼”是正面繼承
“本”是正面繼承
可是哪一個是最直接的正面繼承?
程度最強烈的
各位可以明白正是那個“繼”字
正面繼承《春秋》
所以我們后來才說《史記》繼《春秋》
是有它的道理的
我們驗證在《史記》的本文字中
也可以明確這一點
這在后面我們有機會講到各篇紀傳的時候
我會帶各位詳加解釋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我的意正在于此
“六藝”是論治之書
在《太史公自序 》之中有講六家要旨
六家要旨 司馬談統貫說“六家皆務為治”
太史公在《滑(gǔ,古)稽列傳》里面
也清楚地告訴你
“六藝” 《詩》《書》
《禮》《樂》《易》《春秋》
“于治一也”
都是為了論“治”
為了讓天下治所著作的書
既然如此 這本《史記》要正面繼承六藝
《史記》想當然也是論治之書
它不只是要記述過去的歷史
更重要的是 我們要(從)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中
提煉出共同的準則
能被后世的領導人所參考的大經大法
所以我們稱贊《史記》為“百王大法”
其意義正在于此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中國人最重視“讓”
中國人重禮
讓者理之實也
什么叫作“讓”?
各位同學 什么叫做“讓”?
很簡單
“讓”就是原本應該是你的
而你不要 你要給別人
這才叫“讓”
或者原本就不應該是你的 你讓什么讓
這跟你有什么關系
所以注意了 那才叫真“讓”
就是那個東西理算當然就該是你的
而你居然不要
把這個東西給了別人 這叫做讓
中國人最稱贊“讓”
把讓看得無比重要
所以為什么堯舜被我們后來的人傳頌
因為他們讓國讓天下
他們是實行禪讓政治
所以中國人才推崇堯舜到那個地步去
因為“讓”就有公心在背后
中國人強調這個
可是這么重視“讓”的民族
你們更要注意他也有不讓的時候
什么時候是“不讓”的?
孔子《論語》里面說“當仁不讓于師”
大家注意他沒有說當仁不讓于父母
為什么?
因為你所有的功勞都是你父母的
這在中國人傳統觀念
所以不能說當仁不讓于父母
“當仁不讓于師”
他有不讓的時候
那我問你們
孔子說“當仁不讓于師”
太史公在這里說“小子何敢讓焉?”
什么才是中國人不讓的東西?
注意 中國人什么都可以讓
只有一樣東西 中國人是不讓的
就是責任
責無旁貸
是你的責任你讓什么讓
你要讓給誰
你都不愿意去扛那個責任
要誰來扛起
中國這個民族之偉大就在于
責任我們是不讓的
當文化存亡絕續之際
就會有無數的中國讀書人跑出來
自動自發地要承接這個責任
把中國的文化接續下去
所以我們才能成為五千年的文明古國
在無數的文明消亡之后
兩河流域的文明 埃及的文明 希臘的文明
我問你 而今安在哉?
那么多的文明在世界歷史都消亡了
為什么唯有中國文明能夠長存?
原因正在于
我們有這么多了不起的讀書人
愿意把這個責任繼承下來
在這一段《太史公自序》的文字
各位可以清楚明白地感受到這一點
謝謝大家
【教育無邊界字幕組】 聽錄: 焱焱焱丨時間軸: 小蟹走天下 丨校對: 幸福時光的熊丨審核: 板栗要低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