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彈奏節奏的教學方法
人們常常把節奏比作是音樂的脈搏,也就是說,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本文主要是總結鋼琴彈奏節奏教學過程中的幾點教學方法:節奏與節拍,節奏與聲音,節奏與速度。
一首動人心扉的音樂,能喚起人們甜蜜的回憶,能奇跡般地給人以生活的勇氣和奮進的力量。而人們常常把節奏比作是音樂的脈搏,也就是說,節奏是音樂的生命。節奏訓練,是基礎鋼琴教學的重要一環,是學生有效學習鋼琴的重要內容。
一、節奏與節拍
節奏與節拍的關系是節奏包括在節拍里面。節奏與節拍的區別是節奏表現在情態,節拍表現在強弱;節奏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勞動。但在鋼琴彈奏練習中常常會出現拍子的錯誤性。
拍子。拍子就是有強弱規律的反復。有2/4拍子就是強、弱、強、弱的反復,以4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兩拍;3/4拍子是強、弱、弱、強、弱、弱的反復,以4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三拍;4/4拍子是強、弱、次強、弱的反復,以4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四拍;6/8拍子是強、弱、弱、次強、弱、弱的反復,以8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六拍;2/2拍子是強、弱的反復,以2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2拍。2/2拍子中常有人都會把二分音符想成四分音符的彈法,如舒伯特《即興曲》(作品142之3降B大調)雖然是2/2拍子,但是常有人把單位弄錯,依舊若無其事地彈奏著。如果不充分注意這種拍子的事,整個曲子的感覺,會變得奇怪。因此這種拍子的二分音符一定要以一個單位去彈奏,在彈奏中要先看好拍子。
音符。樂曲中的一些音符,往往沒彈夠其時值,便匆匆接下去了,這樣就會出現缺拍子的現象。如:4/4拍中的5――不少學生都只耽擱了三個半四分音符的時間,就提前接下去彈了。這樣,這一小節就變成了三拍半的拍子,導致的后果是節奏不均衡,好像一句話沒有說完,還沒喘氣又搶著說下去了,聽起來非常不舒服。在肖邦的作品中,有許多不規則的音符也需注意,在一拍中是四個音符為單位時,有些地方出現三個、五個或者六個,甚至七個音,遇到這種不規則的情況,不能不注意要清楚地遵守一個音符的時值,也就是長度和速度要同單位統一,避免發生時快時慢。如《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是由附點音符的旋律,配上三連音的伴奏,這里要用雙手彈奏是比較困難的,而速度表現必須彈奏正確。
對休止符要重視。休止符是指譜面上不出現樂音的剎那或時間。休止符的停頓,不發出聲音對于音樂的進行具有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有些人對有休止符的地方視而不見,一到休止符,就把拍子搶過去了,匆匆接著往下彈,這樣節拍就錯了。休止符都是占拍子的,還都要數拍子,這是從最基本的和基礎的節拍角度來說的。休止符是音樂和節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休止符的忽略必將歪曲音樂和節奏。如:3/4譜例/1 ―0/這一小節第三拍是休止符,這一小節一個二分音符占去兩拍,休止符占去一拍,加起來正好三拍,但有的學生在彈完兩拍的音后就緊接下一小節去了。由于這一小節正好在這一樂段的末尾,雖只是少停了一拍,并沒有彈錯音,但是卻影響了全曲的完整性,成為一個無法彌補的缺憾。在貝多芬的曲子里有很多是隱伏在休止符下的無聲之音。如:《悲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的終了處,要仔細地想一想,為什么在最后的地方要附上一個停留的記號,它是否訴說著某種意義,要把作曲者的曲思充分地呈現出來。
強弱。強弱是就彈在鍵盤上的力度而言。其記號如下:fff.ff.f.poco.mf.mp. p. p p.ppp,在柴可夫斯基、貝多芬等作曲家中出現過fff.ppp等力度記號。大家都知道,剛開始學琴的學生往往在加強音響時把速度也加快,減弱音響時速度也減慢,他們把漸強、漸快、漸弱和漸慢的概念等同起來。在音樂實踐中有許許多多的“漸強但不漸快”的情況,也同樣有許多“漸強并且漸快”的情況。在大多數情況下,作曲家明確地標出是否應當漸快,但有時他們并不標出,忽略這兩種情況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應當特別小心,不要弄錯。強弱也是表現在同一首樂曲中音的強度對比,演奏者在演奏時要充分注意表現出來,獲得完美的效果。
延長記號也必須加以注意。在樂曲中,最容易確定的是漸慢之后的延長記號的時值。只要在思想上把延長記號的那幾個長音繼續彈漸慢即可。也就是說,用不著增加時值的倍數,這樣,延長就成為在它之前的漸慢或更慢的合符邏輯地結束。這中是延長的一種類型。如果延長突然出現,沒有先前的減慢或加速,那就應當按基本的、正常的速度來數拍子。只不過要視情況而定,把寫在延長記號下的時值增加一倍,二倍,甚至三倍。重要的是應當區別延長記號在作品中作曲結構上所處的地位。延長記號并不是無關緊要的,不僅延長記號如此,很多樂章樂曲中各個樂章之間的間隔也是這樣。“對音樂的聆聽”一秒鐘也不能中止!只有這樣,一切才會有說服力并且是真實的。在思想上把這些間歇、停頓指揮出來,也是很有用的。
二、節奏與聲音
節奏和聲音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兩者只有同心協作,相輔相成,才能解決具有藝術表現力的演奏問題。
切分音中,如果把具有重大節奏意義的切分音彈得比它前面的、后面的、在另一聲部中和它同時出現的切分音還要輕的話,那它就不再是切分音。也就是說,它既失去節奏特點,也失去了力度特點。
在散板中,聲音和節奏之間的關系顯得更為清楚。如果沒有找到一個句子的正確的強弱表現,就無法明確它的節奏究竟自由到什么程度。只有將兩者合作了,才能解決演奏的問題。
假如所有曲目演奏從頭至尾都是一個力度而無輕重變化,更無音色變化;不加控制、沒有邏輯的自由節奏,卻認為是“樂感”。這些都是不夠完善的。
三、節奏與速度
雷謝第茲基(編者按:萊謝蒂茨基)對于速度與強弱增說為:如果色彩的句子能比喻為音樂的強弱時,那么速度就是鋼琴演奏的生命和運動。而這些并不是像每天單調的日課般沒有趣味的生命,更不是拍機械般地運動。在速度中,它有各種不同的變化,常見的有自由節奏(tempo rubato);漸慢(vit),加快(atempo)等。在節奏的變化和節奏自由等情況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基本速度不要忘記!每一首曲子都可以有很多漸慢、漸快的變化,但是在一定的時候它總要回到它的原速,即基本速度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