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七~八年級,改變孩子一生的關鍵》之十一

《七~八年級,改變孩子一生的關鍵》之十一  

2011-06-13 11:17:29|  分類: 新書閱讀 |  標簽:孩子  家長  溝通  親子  兒子   |字號 訂閱

作者:方舟

與七八年級孩子溝通,更需要技巧

  

  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大多數家長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了,越大越難管了!”

  其實,確切地說,并不是孩子不聽話了,也不是孩子難管了,而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缺乏溝通了。家長與孩子缺乏溝通,就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家長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自然就不理解孩子的行為,在這種狀態下,家長自然會覺得孩子不聽話。

  除此之外,也是孩子的變化讓家長覺得孩子越來越難管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尤其是進入初中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識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大約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家長說什么就聽什么,他們有了自己的思維,他們開始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對待周圍的一切事情。

  面對孩子的這些變化,很多家長一時之間適應不了,再加上他們還在沿用以往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于是,便出現了下面的情況:

  孩子這樣評價與家長的溝通:“與爸爸媽媽聊天真沒勁,他們要么就‘嗯、啊’兩聲應付我,要么就是我說什么他們都聽不懂,拿我當外星人一樣!”

  家長則這樣評價與孩子的溝通:“讓他多穿點衣服,他嫌煩;讓他好好學習,他嫌煩;讓他早點回家,他嫌煩……真不知道什么才能讓他不煩!”

  ……

  孩子跟家長分享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家長卻說孩子不務正業,因此,孩子就會失去與家長溝通的積極性,以后有什么心事都不會向家長訴說;而家長天天嘮叨的那些內容,孩子又會感覺很煩,因此,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親子之間除了學習,就沒有別的溝通的話題;而關于學習的話題,由于家長說得太多了,孩子很快就便練就了“左耳朵聽,右耳朵冒”的“神功”。

在這種狀態下,一種可悲的現象便產生了:家長與孩子同住一個屋檐下,但一天卻難得說上幾句話,更不用說做在一起聊天、談心了。

  對于這些七八年級的孩子來講,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這一階段的孩子正處在青春期,在很多情況下,他們都需要成人為他們指引迷津,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存在著溝通障礙,這些青春期孩子的人生道路就很容易會走歪。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接觸過很多這樣的事情:

  有些孩子常常說父母不理解自己,因此陷入抑郁狀態,甚至動不動就會產生輕生的念頭;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平時也很聽家長的話,一直是家長口中的“乖寶寶”,但卻在家長毫無預感的情況下離家出走;

  有些孩子因為與父母發生矛盾,就像那些所謂的“哥們兒”傾訴,結果在這些“哥們兒”的“幫助”下,孩子很快就學會了吸煙、喝酒、打游戲,甚至不惜去做違法的事情;

  ……

  而教育學家的研究也表明,生活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青春期孩子走上歪路,主要是由于他們與家長缺乏溝通而引起的。

  我曾在七八年級的班級里做過這樣的調查,我問這些孩子:“當你有心事時,你最愿意向誰傾訴?”結果大多數的孩子都說愿意向朋友傾訴,或者向日記傾訴,也有一些孩子說愿意向老師傾訴,但卻很少有孩子愿意向家長傾訴。

  看來大多數的青春期孩子與家長之間都存在很深的溝通障礙。由此可見,要想讓這些七八年級的孩子健康成長,并防止他們誤入歧途,家長們一定要在與孩子保持溝通上多下工夫。

  在多年與這些青春期孩子接觸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覺到了,與他們保持溝通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家長們千萬不要對自己失去信心,只要家長能夠拿出足夠的耐心和愛心來與對待這些孩子,溝通障礙是可以消除的。當然,最完美的溝通境界是,讓孩子把家長當成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

  當然,這種溝通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長一步步去努力:

  首先,要了解這些七八年級孩子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其次,家長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與自己交流;

  再次,家長一定要學會幾種與孩子加深感情的溝通方法;

  第四,家長一定要懂得這樣一個道理,與青春期的孩子較勁,永遠都是錯誤的選擇;

  最后,在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時,家長一不小心就會“觸雷”,為了避免矛盾、沖突擴大,家長必須要掌握幾種溝通的技巧。


如何引導孩子與家長交流

 

  一位家長曾這樣向我描述他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情況:“自從孩子上了初中之后,我們之間就變得無法溝通,我問一句,他答一句,我不問,他從不多說一句話。更可恨的是,他的回答每次幾乎都是兩個字:我問他今天在學校如何,他說‘還行’;我問他參加體育比賽有什么感受,他說‘挺好’……但我看他平時與同學聊天時,他的話很多,并且聊得津津有味的,真不知道如何才能打開他的‘話匣子’!”

  其實,這位家長反映的是七八年級孩子的共同特征,就是從升入初中開始,這些孩子變了,變得不愛與父母交流,甚至是討厭與父母交流。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還是讓孩子自己來說說吧:

  “跟父母聊天真‘沒勁’,整天除了學習就是學習,就好像我們就是只會學習的機器人一樣!”

  “每當跟父母坐到一塊時,他們都會數落我的不是,搞得我連說話的心情都沒有了。”

  “每當我跟父母講起我感興趣的那些事物時,如現在最暢銷的漫畫、最流行的校園小說等,他們要么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要么說我不務正業,我感受到了我與父母之間有深深的‘代溝’。”

  ……

  進入青春期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識在迅速發展,他們產生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產生了自己的聊天話題,因此當家長再用小時候那種“訓導”的方式跟他們交流時,他們會感覺到很厭煩;當然,當家長對孩子的那些興趣、愛好毫不了解時,或者把它們當作“不務正業”來對待時,孩子就會以“存在代溝”為理由,而拒絕與家長溝通。

  其實,在更多的時候,孩子還會對家長功利性的教育態度感覺很厭煩。家長們常常用這樣的話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吧,考上好大學,咱們全家都有面子”“考這么少的分數,我的臉都被你丟光了”……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是在為家長而學習,或者自己僅僅是為家長贏得面子的一個工具。

  一位家長就曾向我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

  兒子學習很好,一天,他拿回一張獎狀來,我很高興,因此對孩子一直贊不絕口:“兒子,你真棒!”沒想到兒子卻不領我的情,連看都不看我一眼,就把獎狀扔給了我,還說了一句:“這下你可以拿它去炫耀了!”

  這個事例很明顯地說明,這位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和態度存在很大的問題。現在很多的家長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孩子成績好,他們就到處炫耀,甚至想大擺晏席為孩子慶祝;孩子成績不好,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很沒面子,因此會硬逼著孩子去學習。家長的這種教育態度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感,進而覺得自己與家長越來越沒有共同語言,甚至會討厭與父母溝通。

  在與這些初中孩子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要想與這些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父母的教育態度首先要正確,即不能帶著功利性地去教育孩子、不能用專制家長的手段去教育孩子。除此之外,家長還要采取方法,引導孩子與自己溝通。

  方法一:把“代溝”降到最小化

  為了增加孩子與家長的溝通機會,我給孩子留了這樣一個作業,讓他們寫一篇以《我與父母的一次快樂溝通》為名的作文。結果,大多數的同學都沒有完成作業,問他們理由,他們還振振有辭地說:“我們與父母之間存在‘代溝’,無法溝通。”

  其實,這些孩子所謂的“代溝”無非就是,他們所熟悉的事物,家長不了解;家長所關注的事情,他們很厭煩(如學習)。正是這些“代溝”在阻礙著家長與孩子的正常溝通,所以,消除這些“代溝”是實現家長與孩子之間良好溝通的關鍵。

  那么,家長怎樣才能把這種“代溝”降到最小化呢?一位很有經驗的家長是這樣做的:

  孩子不是總嚷嚷著與我們之間存在“代溝”嗎,我有一個辦法能使這種“代溝”降到最小化,那就是——關注孩子正在關注的事情,做孩子的“粉絲”。

  孩子喜歡周杰倫,我就上網查找周杰倫的資料,了解周杰倫的最新動態,我的“專業知識”增加了,孩子就愿意與我溝通了。當然,了解這些明星們的最新動態,我永遠都不會比兒子再行,到最后,我甘愿做兒子的“粉絲”、“崇拜者”,兒子“追星”,我“追”兒子。每過一段時間,我都會向兒子打聽:“兒子,咱們家杰倫有新作品了嗎?”就這樣,我與兒子聽同一首歌,看同一部電影,關注同樣一個問題……我們之間根本就沒有什么所謂的“代溝”。

  當然,在我“追”兒子的過程中,我與兒子的溝通話題也在不斷地增加。忽然有一天,兒子發現我掌握的時政知識非常豐富,他怕再次與我產生“代溝”,于是他對我說:“老爸,我們互相‘追’吧!”因此,兒子也成了我的“崇拜者”,他經常會時不時地問我:“老爸,最近又有什么大事發生嗎,聽說中國的宇航員都到太空去漫步了,他們回來了嗎?”

  看,如果所有的家長都能這樣與孩子溝通,那就不會有“代溝”這個詞匯的產生了。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家長就應該學會示弱,要承認自己有不如孩子的地方。就像上面那位家長一樣,甘愿做孩子的“崇拜者”,才能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話題,才能順利與孩子溝通。事實上,只要家長能夠找到一個真正與孩子溝通的話題,當孩子遇到其它方面的問題時,他們往往也愿意向家長求助,時刻與家長保持溝通。

  當然,家長們在采用這個方法的時候,還要特別注意一點,讓孩子利用課余時間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是可以的,如聽歌、看電影等,但千萬不要讓孩子對這些興趣、愛好“著迷”。如果孩子迷戀上“追星”,這也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所以家長要做孩子的“崇拜者”時,一定要把握好“度”。

  方法二:與孩子的好朋友保持溝通

  也許家長們都已經發現了,這些青春期的孩子很奇怪,心里有事情他們情愿講給網上那些不認識的人聽,也不愿意講給父母聽。

  大多數的青春期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是有原因的。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青春期的孩子在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來自于學習的壓力、身體突然變化產生的壓力、性意識出現產生的壓力……因為這些壓力的存在,他們需要發泄,需要向他人傾訴。但是他們不好意思向家長訴說這些事情,而且,就算他們愿意向家長訴說,大部分家長也都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孩子的這些問題。聽到孩子這些“心事”,他們要么嘲笑孩子,要么斥責孩子,總之會使孩子很尷尬。所以,這些孩子寧愿把“心事”講給陌生人聽,也不愿意告訴家長。

  國外心理學家通過一項對2萬多名青春期孩子的研究也發現:孩子在12歲以前很愿意與父母交談他們的想法,但之后卻有明顯的變化,盡管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一如既往,但孩子有了問題和想法,他們更多的會與朋友交談。因此,與孩子的好朋友保持溝通,是家長掌握孩子心理變化的一個巧妙方法。

  林宇與小南是好朋友,最近,媽媽發現林宇變得很奇怪,除了吃飯時間,他幾乎不出自己的房間門。不僅如此,他對媽媽的態度十分冷淡,媽媽跟他說上半天話,他才會勉強答一句。

  周未,小南來找林宇玩,趁著兒子下樓買東西的機會,林宇的媽媽悄悄地問小南:“小南,林宇這幾天這是怎么了,對我好像有很大意見呀。你們是好朋友,他一定告訴你了。”

   “阿姨,林宇是告訴我了,可是我不知道該不該告訴你?”小南有點難為情地說。

  “只有你告訴我了,我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才能使林宇擺脫煩惱呀,你愿意幫助你的好朋友嗎?”

  “是這樣的,阿姨,我們已經是大孩子了,有的時候也會有自己的秘密,林宇希望你不要再幫他整理書包了。他曾暗示過你好多次,但你好像都沒有明白他的意思。”

  媽媽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每次她幫兒子收拾完書包,兒子都會對她冷面以對。這下,她知道如何調節與兒子之間的矛盾了。

  青春期的孩子是很注重朋友的,他們很愿意幫助朋友解決問題,尤其是當朋友把心事告訴他們之后,有時他們甚至會去主動地幫朋友解決這些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這樣奇怪的,就像上面事例中的林宇一樣,不希望媽媽再為他收拾書包,他不會直接告訴媽媽,而是通過暗示向媽媽表達這種意思。這樣,家長與孩子之間是很容易產生誤會和矛盾的。因此,當誤會和矛盾發生后,家長不妨向孩子的好朋友了解情況,從而順利地化解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當然,我們提倡家長與孩子的好朋友保持溝通,并不是要家長去窺視孩子的秘密。青春期的孩子擁有秘密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們的秘密之所以不愿意讓家長知道,是因為家長總是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去教育他們。但如果我們換一種姿態做家長,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導者,而是地位平等的朋友,也許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訴家長。所以,家長與孩子好朋友保持溝通的目的,是增加了解孩子心理變化的渠道,為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打下基礎。

  方法三:增加與孩子共同做事的機會

  在一次家長會上,很多家長都在抱怨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總是不愿意與自己溝通。我問這些家長:“孩子為什么不愿意與你溝通?”大多數的家長都把這個問題的原因歸結為“與孩子之間存在‘代溝’”。

  的確,“代溝”的存在會影響親子之間的溝通,但家長們卻從來沒有思考過,“代溝”是怎樣形成的。在我看來,“代溝”的形成并不僅僅是因為時代的進步和家長思想的落后,更為關鍵的是,家長并沒有給孩子、給自己提供互相了解的機會。

  我曾問過很多家長這樣一個問題:“除了吃飯、看電視,你是否還有其它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在一起主要做什么?”

  我們來聽聽家長們是怎樣回答的:

  “除了吃飯、看電視,我和孩子很少在一起,因為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而孩子也很忙,他們不是忙著學習,就是忙著和朋友在一起。”

  “即使我們有時間在一起,我們也是無言以對,所以我們會各自忙各自的事情,誰也不干預誰。”

  ……

  讀者家長們也可以在心里寫出自己的答案,如果你的答案也與上面家長們的相同,那你就應該仔細想一想了,你都沒有為孩子和自己提供在一起的機會,你如何了解孩子?你與孩子都在各自忙各自的事情,那什么時候才能進行一次真正的溝通?

  “代溝”往往就是這樣形成的,家長沒有給孩子提供溝通的機會,親子之間缺乏溝通,“代溝”就會在自然而然中形成。所以,在生活中,家長再忙,也要給親子之間的溝通提供機會。

  很多家長向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也想跟孩子溝通,可是他好像總是躲著我們,我怎么給他提供溝通的機會呀?”是的,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他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一刻都不離父母的身邊,他們逐漸地不愿意與父母在一起,有時,他們甚至會有意躲著父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更要增加與孩子在一起共同做事的機會。

  與青春期的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例如,與孩子一起去書店選書、與孩子共同集郵、讓孩子與自己一起應對中毒的計算機等,這些都為親子之間的溝通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一位女士是這樣回憶她與爸爸在一起相處的那段美好時間光的:

  到了七八年級,我的同學都說她們的爸爸好像不喜歡她們了,因為她們的爸爸好像總是不愿意與她們說話。而我的爸爸卻不一樣,他會跟我在一起做很多事情,如讓我和他一起擦汽車、一起收集郵票等。

  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我能夠為爸爸提供幫助的地方很少,但他卻喜歡把我叫到他身邊,一邊干活,一邊和我聊天。當然,我們的聊天內容很廣泛,從古代的交通工具,到現在最新款的汽車;從國外的各種各樣的郵票,到我們所收集的那些郵票等。

  現在這些事情都過去很多年了,但我很懷念那段時光,很希望能夠再與爸爸一起一邊做那些事情,一起聊天。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之所以不愿意與家長待在一起,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與家長在一起做什么,因此他們會感覺與家長在一起很沒勁。如果家長能夠找到一件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與他們一起做,他們是不會拒絕的。當然,如果在做事的過程中,家長能夠愉快地與孩子溝通,那這段時光將會成為孩子最美好的回憶。

  其實,家長這樣做是在用一種“平行交談”的方式跟孩子溝通。所謂“平行交談”是美國《用心去教養子女》一書作者羅恩R26;塔菲爾所提出的,它的意思是家長與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動,一面交談,重點放在活動上,而不是談話的內容,當然,雙方也不必互相看著對方。

  這種非面對面的談話方式會讓家長和孩子都感到輕松自在。家長與孩子的談話內容,最好是多談一些如何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等。在交談中,家長還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而使孩子什么話題都愿意與家長溝通。

 

使親子關系“升溫”的幾種溝通方法

  

  一個家長曾苦惱地對我說:“都說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就容易‘較勁’,但我發現我家孩子對別人都是好好的,但一回到家里就專門跟我們對著干,就好像他的“較勁”對象主要就是我一樣。”

  俗話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一切能夠管教他們的人,如老師、家長、學校領導等,都會成為他們的反抗對象,但由于家長管教的范圍比較大,與孩子接觸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家長就成為了孩子的主要反抗對象。

  正是由于這種“教育”與“反抗”矛盾的存在,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才進入了“危險期”。其實,確切來說,親子關系“危險期”的產生,家長和孩子都有相應的責任。

  從孩子方面來講,青春期被稱為“第二反抗期”,也就是說,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隨著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是大人了,他們不希望家長再把自己當成小孩子來看待,他們認為只有先擺脫父母,才能實現真正的獨立。因此,他們會把父母的關心看成多余的事情,會專門與父母“對著干”,以證明自己的成熟。因此,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會在孩子的這種“絕對反抗”中會愈演愈烈。

  從家長方面來講,很多家長不了解這一階段孩子的特點,他們仍然用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不論是孩子的學習、生活、交友,他們都要強加干涉,甚至不管孩子的感受,而強迫孩子按著自己的想法去做。

  我就曾接觸過這樣一個家庭:

  孩子離家出走了,當孩子找到后,家長問他出走的原因,他拒絕與家長溝通,并告訴家長:“我與你無法溝通!”

  無奈,家長只好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在醫生的引導下,孩子說出了心理話。原來,這個孩子不滿意家長對她的學習、生活等方面橫加干涉,為了表現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他竟用“離家出走”作為對家長教育方式的反抗。

  這個家庭屬于“家長制”氣氛濃厚的傳統家庭,在這種家庭里很容易產生緊張的氣氛。例如,有些家長為了維護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而刻意與孩子保持距離,從而使孩子時刻都感覺到家庭氣氛很緊張。親子之間存在距離,溝通就很難進行,在沒有溝通的家庭里,這種緊張的氣氛往往就會衍化成親子之間的危機。

  另外,對于現在的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家長往往會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放到孩子身上。因此,在這種觀念的推動下,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孩子所取得的成績,卻對孩子的內心世界知之甚少,也很少與孩子談起自己的內心感受,在雙方都不了解的情況下,親子之間的溝通是很困難的。也正是因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不理解和溝通困難,才大大加重了親子關系的危險性。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總結出這樣一條教育技巧:溝通,是解決一切教育問題的良藥。應對青春期的“親子關系危機”也是如此,只要家長掌握了與孩子溝通的技巧,親子關系才能一點點升溫。

  溝通是親子關系升溫的基礎,離開了溝通,所有的教育都將無從談起。那么,家長應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才能使親子關系順利渡過“危險期”呢?

  方法一:為親子溝通增加神圣感

  我曾經把一位朋友的故事多次講給學生家長們聽。

  我的朋友是一位媽媽,她的兒子今年14歲。一天,朋友看到兒子與丈夫聊得熱火朝天,便走過去湊熱鬧,誰知她剛走過去,兒子和丈夫都停止了說笑,她好奇地問:“你們在聊些什么呀,我也參加可以嗎?”

  兒子壓低聲音神秘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們正在進行男人與男人的對話,你是不可以參加的。”這時,朋友的丈夫也在一旁示意朋友離開,朋友知趣地離開了。

  后來,朋友問丈夫:“你到底在跟兒子聊些什么呀?”

  “你不知道吧,在兒子小時候,他在我的口袋里偷拿了1元錢,就是從那時起,我與兒子進行了一次‘男人與男人的對話’。直到現在,我一直與兒子保持著這種‘對話’,也正因如此,兒子什么都跟我說,例如青春期的一些困惑、他有喜歡的女生了、他的人生目標……”

  上面的這位爸爸真是懂得孩子心理的好爸爸,他懂得為親子之間的溝通增加神圣感。也許直到兒子長大成家,甚至有了自己的事業之后,遇到問題,他仍然還要與爸爸進行這種“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對話”。

  當然,這樣的溝通多發生在爸爸與兒子、媽媽與女兒之間,例如,根據男孩的成長特點,爸爸可以與兒子進行“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對話”;根據女孩的成長特點,媽媽可以向女兒講述“女人的小秘密”。在這種溝通中、在這種談話中,家長與孩子討論的大多都是敏感的問題,但盡管如此,家長與孩子都是坦誠相待的。僅僅是“男人與男人的對話”、“女人的小秘密”等這些名字,就為談話增添了很強的神圣感。

  正是因為這種神圣感的存在,孩子會信任家長,愿意向家長吐露自己的心聲;也正是因為這種神圣感的存在,多年之后孩子依然會懷念與家長的這種溝通;更重要的是,正是因為這種神圣感的存在,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在逐漸地升溫。

  方法二: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揮

  我認識這樣一位媽媽:

  她是某公司的老總,她能把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條,但對自己的兒子,她卻用“無能為力”來形容,因為不管她說什么,兒子總會與她對著干。后來,這位媽媽找到了我,讓我好好勸勸她的兒子。

  我試著與這個孩子溝通,但出乎我的意料,這個孩子很合作,我問他:“為什么總是與媽媽做對?”

  他直言不諱地告訴我:“因為我總是生活在媽媽的陰影里,所以我不愿意與她合作。”

  這時,我終于明白了,一定是這位媽媽用錯了教育方式。于是,我把他的媽媽拉到跟前,當著孩子的面把孩子剛才說的話講給了她聽。媽媽聽后非常詫異,過了一會兒,她十分激動而又真誠地對兒子說:“兒子,不要生活在媽媽的陰影里,我希望你更出色,希望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聽完這句話后,我立即給予糾正:“您應該說‘兒子,你真棒,在媽媽心里你是最優秀的,我相信你一定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別看這是大同小異的兩段話,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居高臨下的希望,后者是朋友式的贊美;前者是一種指導,后者是一種鼓勵。

  如果家長們仔細想一想,便能夠體會到,上面事例中媽媽的那番話,會使孩子產生一種自愧不如的感覺,從而使孩子繼續生活在自己的陰影里。而我的話卻是對孩子的一種激勵,會增加孩子走出媽媽陰影的信心。

  事實上,這位家長的話很典型,它代表了中國相當一部分家長的傳統觀念。這些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會自覺不自學地流露出對孩子的俯視,完全憑自己的主觀意識在希望、在指揮……而完全忽視孩子的感受,這一點通過家長嘲諷的話語可以很明顯地表現出來。例如:

   “今天這是怎么了,怎么知道主動學習了呢!”

  “不就是考了前五名嗎,什么時候考個第一名讓我看看!”

  “這段時間你確實有進步,不過不要夸你兩句就驕傲呀!”

  ……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幾乎一直在使用類似的語言,其實這都是家長頭腦中固有的傳統家長觀念在作怪。因此,每次開家長會時與家長們交流時,我都提醒家長們千萬不要用這樣的話“傷害”這些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們都認同我的這種觀點,也承認自己的教育態度存在問題,但在平常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這些話語卻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來。

  因此,家長要想與這些青春期的孩子和諧相處,要想使自己與孩子的關系更加親密,就要時常給自己“洗腦”,即,打破那種傳統的家長觀念,不是去挑孩子的毛病,而是不斷使自己的思維重心向這幾個方面轉移: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允許孩子犯錯誤,并幫助孩子去改正錯誤……

  不僅如此,家長孩子應該在語言上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指導、指揮少一些,鼓勵、欣賞多一些。例如,看到孩子主動學習,家長可以這樣說:“今天你主動學習了,真好!這可是一個不錯的新起點!”

  看到孩子取得了成績,家長可以這樣說:“考了第五名,你真是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能行!”

  ……

  方法三:增加與孩子使用非語言溝通的頻率

  語言學家艾伯特·梅瑞賓的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高達93%是通過非語言溝通進行的,只有7%是通過語言溝通的。而在非語言溝通中,有55%是通過面部表情、形體姿態和手勢等肢體語言進行的,只有38%是通過音調的高低進行的。

  因此,艾伯特·梅瑞賓提出了一個著名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由此可見,非語言信息在溝通過程中是多么重要。

  然而,一份社會調查卻顯示,在親子之間的溝通中,非語言溝通常常被忽視。例如,當孩子對家長講述某件事情時,大多數的家長都不會放下手中的家務,注視著孩子的眼睛,而是一邊做家務,一邊聽孩子說話。有時,甚至還會向孩子大吼:“沒看我正做飯呢嗎,你不能等會再說!”

  正是因為家長這種忽視非語言溝通的態度,使得這些青春期的孩子覺得與家長溝通“沒勁”,并且還會使他們產生了一種不被重視的感覺,因此他們會不愿意與家長溝通,甚至是拒絕與家長溝通。

  當然,也有一些家長用了錯誤的非語言與孩子溝通,例如經常向孩子發脾氣、拍桌子、摔東西等。這些非語言行為都是拒絕溝通的信息,因此它更會阻礙親子之間的溝通,破壞親子關系。

  其實,正確的非語言溝通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具體的環境中,非語言溝通往往能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從而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例如,孩子做出了自認為很自豪的事情,很希望得到家長的認可,這時,如果家長單純地用語言與孩子溝通,告訴孩子:“兒子,你真棒,媽媽因為你而驕傲!”孩子也會認高興,但是這種高興勁也許沒過多久就被孩子忘記;如果媽媽運用非語言與孩子溝通,微笑地走向孩子面前,給他一個擁抱,然后再告訴孩子:“兒子,媽媽因為你而驕傲。”這樣,孩子將永遠也不會忘記媽媽對他的賞識和鼓勵。

  看到這里,也許有家長又要產生疑問了:青春期的孩子對自己的身體很敏感,他們會不會討厭我們接觸他們的身體?

  是的,到了青春期,孩子對自己的身體變化感覺很難為情,因此對自己的身體很敏感。或許他們真的討厭他人接觸他們的身體,但他們永遠都不會拒絕來自于家長的欣賞和鼓勵。

  孩子身體發生了變化,孩子還沒有表現出什么,很多家長開始緊張了,他們不敢再像孩子小的時候那樣擁抱孩子,也不會再愛撫地摸孩子的頭、拍孩子的肩膀了。也許正是因為家長的這些變化,孩子才會對自己的身體變得敏感起來。其實,家長與孩子之間正確的非語言溝通,并不會使孩子討厭,相反,正是因為這些非語言,孩子才能真實地感覺到家長對他們的愛與欣賞。

  所以,家長欣賞的眼神和微笑會讓孩子充滿努力的動力,而家長充滿愛意的擁抱、滿懷信心地拍拍孩子的肩膀,也同樣能使孩子產生無窮的動力。更重要的是,家長通過這種健康的非語言暗示孩子:身體出現了第二性特征是很正常的現象,這說明你已經成長為大孩子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為何初中孩子難溝通?
你的溝通有效嗎?
青春期教育專輯之六——學會用溝通化解代溝
走近孩子才能走進孩子
朋友(813)親子溝通一掌握親子溝通的基本原則!
學會這3個溝通方法,讓孩子和你無話不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城市| 北宁市| 安乡县| 桃源县| 邵阳市| 邹城市| 诸城市| 长子县| 盐源县| 长海县| 定边县| 铜山县| 贡觉县| 大洼县| 庐江县| 金阳县| 佛教| 邵阳县| 德保县| 吴桥县| 洛宁县| 谢通门县| 沛县| 休宁县| 永顺县| 鄯善县| 苗栗县| 巴林右旗| 林芝县| 玛多县| 綦江县| 安宁市| 镇安县| 夏河县| 葵青区| 镇宁| 曲周县| 穆棱市| 葫芦岛市| 江达县| 内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