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塵歡迎您!
自古以來,龍乃中華民族崇拜的神異動物;在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中,龍又是吉祥的象征。漢代學者許慎《說文解字》中稱“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天而潛淵。”可見,龍并非現(xiàn)實生活及自然界中具體的動物形象,而是一個集諸種動物靈性與特長為一身的“神異動物”。
“龍生九子”的說法大抵盛行于明代。在明代,人們匯集了古代各種文獻中的多種怪異的獸形而演化為龍,俗稱神獸、瑞獸,把它們安插在民間傳統(tǒng)建筑的器物上或重要場所,來裝飾紋樣,讓其“各司一職”,孕育吉祥,免禍消災。
明孝宗當政時,一次早朝,問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倉卒間一時答不出,退朝后左思右想,糅合民間傳說,七拼八湊,列出龍生九子的名目,以及“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句,向皇帝交了差。
至于“龍生九子”的名目,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多有記載,有的重讀音,有的重生平,有的重傳奇,有的重傳承。明代學者楊慎《升庵集》、李詡《戒庵老人漫筆》、謝肇涮《五雜俎》、徐應秋《玉藝堂談薈》、沈德符《萬厲野獲編》以及陸容《菽園雜記》都談到“龍生九子”的情況,見仁見智,令后人眼花繚亂。
《楊慎外集》謂:“龍有九子,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好負重,今碑下跌是也。”
長子赑屃,長得很像烏龜,喜歡背重物。傳說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大禹治水時,曾幫大禹橫渡黃河,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立下汗馬功勞。在吳承恩的《西游記》中,東海龍王曾用計讓赑屃承載唐玄奘師徒過河??梢姡P屃似乎也不是我們常見的那種普通烏龜,而是特別大而有點古怪的“神龜”或“靈龜”?!蹲笏假x》曰:“巨龜赑屃”;《禮記·禮運篇》也說:“鱗鳳龜龍,謂之四靈。”古人把這四者當作神靈,是說動物中根本不存在這些東西,而是人們想象和創(chuàng)作流傳下來的。今天,我們看到赑屃的神像,往往遺存在顯赫石碑之下,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只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爬,卻總是移不開步,它已成為祥瑞、和諧、長壽、吉祥、高貴的象征。世俗君主及權貴們常以隱惡揚善之法,將自己的功德之績刻在石碑上,企圖讓赑屃拖給后人,從而實現(xiàn)永垂不朽;同時赑屃也是中華民族忍辱負重傳統(tǒng)美德的一種體現(xiàn),據(jù)說觸摸它總能給人帶來福氣。
次子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形狀像四角蛇剪去了尾巴,常為宮殿屋角上的裝飾物。《墨客揮犀》記載:“漢以宮殿多災,術者言天上有魚尾星,宜為其像以禮之,始有此飾也。”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鴟鳥,能噴浪降雨,可避火災,驅(qū)除魑魅。因此脊獸鴟吻起初并不是龍形的,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龍形的。到清朝以后龍形的鴟吻增多,表面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做張口吞脊狀,背上插著一柄寶劍,立于建筑物的尾脊上,被稱作“好望者”。據(jù)說此物能吞萬物,就叫它負責看護房屋建筑橫脊;它喜歡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飾物。“魚虬”是鴟吻的前身,故屬火性,有鎮(zhèn)邪避火功能。
三子蒲牢,形體較小的龍子,好鳴叫?!栋喙藤x發(fā)鯨魚鏗華鐘注》:“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有獸曰蒲牢。輒大鳴,凡鐘欲令聞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者為鯨魚。”據(jù)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一看到鯨魚就會大喊大叫、落荒而逃。于是,人們就將它的形象置于鐘上,并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的形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古代樂器編鐘頂上就用它來裝飾,一般寺廟大鐘上的鐘鈕也用它來作獸鈕,意在說它的聲音洪亮能傳千里。讓“鯨魚”撞“蒲牢”,其聲“響入云霄”且“專聲獨遠”。后來人們又演義它的功能為“負責報時”。
四子狴犴(畢岸),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它的形象刻鑄在監(jiān)獄牢房門上,“狴犴”一詞后人用為“牢獄”的代稱?!兑琢帧?#8220;失忘懷尤,如幽狴牢。”伊力《謀略大師劉伯溫智謀全書》“視狴犴而不惴者,未嘗中于法者也。”意思是說見牢獄而不心慌的人,是因為他未曾有過犯法的經(jīng)歷。據(jù)說狴犴掌管刑獄,又多飾于死囚牢的門楣上,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zhí)言,而且秉公而斷,故威風凜凜,又常飾于官衙的大堂兩側,或行政長官街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讓其虎視察看,以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五子饕餮,惡獸名,形似狼,好飲食,古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像作為裝飾。《辭源》上有“呂氏春秋周鼎饕餮,有首無異也。”饕餮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xiàn)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又《諸神由來》:“饕餮,好食,立鼎蓋。”傳說饕餮特別貪食,喜歡品嘗各式各樣的美食,因此常站在鼎蓋上沾沾油水,人們稱它為“美食主義者”;因為是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于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
六子蚣蝮,《諸神由來》:“蚣蝮,好立,站橋柱。”據(jù)說平生最喜歡水,擅長游泳,所以大都被裝飾在橋頭柱、橋洞之上,或飾于石橋頂端以及建筑滴水上,被稱為“好水者”。
七子睚眥,相貌似豺,好噬殺。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成語有“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怒必報”。報則避免不了腥殺,因此讓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xiàn)在刀鞘上作為裝飾,刻鏤于刀環(huán)上,發(fā)怒瞪眼,以彰顯其殺氣騰騰,最為合適。傳說中睚眥性情兇殘,愛爭斗廝殺,且能吞兵器,還負責看護天下兵器,因而刀、劍之類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裝飾在兵將的兵器上,也大量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wèi)者的武器上。
八子狻猊,貌像獅子。《升庵外集》曰:“好煙火,故立于香爐。”又稱金猊、靈猊。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冷氣猊》有“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句,這里“金猊”即獅子的代稱,由于一夜沒有續(xù)填香料,銅制的獅形熏爐中早已香消燼冷。也有人說狻猊喜歡蹲坐,佛座上的獅子是其遺像。佛祖釋迦牟尼稱其為“無畏的獅子”,意為敢食虎豹且氣宇軒昂,所以又常蹲坐于廟中佛的坐席上,或成為文殊菩薩的座騎。《穆天子傳》:“狻猊,野馬,走五百里。”
九子椒圖,形像螺蚌,“性好閑,立于門首。”《升庵外集》稱:“鋪首銜環(huán)是其形象”。螺蚌遇到外敵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他用在門上,除取“緊閉”之意、以求平安外,還因其面目猙獰以負責看守門戶、鎮(zhèn)守邪妖,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椒圖“性好僻靜”、忠于職守,故常被飾為大門上的鐵環(huán)獸或擋門的石鼓,讓其照顧一家一戶的安寧,被民間稱作“性情溫順”的龍子。
龍生九子的傳說由來已久,但究竟是哪九種?是否僅有九種?其說法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民間流傳,均無定案。其實所謂“龍生九子”,也并非龍恰好生有九子,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有以“三”表示多、以“九”表示極多的習慣,“九”在這里是個虛數(shù),也是個貴數(shù),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用“九”來描述人們崇尚的“龍子”再合適不過。
至于明代諸多版本闡釋“龍九子”的名目,則更不為奇了。明人學者李東陽《懷麓堂集》中所記“龍九子”與楊慎《升庵集》就有三處不一樣,李東陽在把“囚牛”“嘲風”“負屃”列為龍子同時,卻未提及“蚣蝮”“椒圖”和“饕餮”。
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喜好)音樂,所以蹲立于琴頭。這位富有音樂天賦的龍子,不單單蹲立在漢族的胡琴上(二胡上的龍頭),而且在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或刻或飾著其揚頭張口的形象。傳說這個龍子的耳音特好,能通萬物語言、辨別聲音,且特別會欣賞彈撥弦的音樂,因此才被放在了樂器的頭部。
嘲風,樣子有點像狗,平生好險又好望,故殿角走獸(屋頂翹角上的小獸)是其形象,能飛檐走壁,傳說負責警衛(wèi)工作。古代的建筑上安置嘲風,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guī)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tǒng)一。嘲風,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據(jù)說還具有威懾妖魔、消除災禍的含義。
負屃,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的頭頂;又說為碑兩旁的紋龍。之所以說其喜好文學,是因為負屃十分愛好那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且甘愿化作圖案去襯托各個朝代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是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見證者。
在眾多的“龍生九子”傳說中,還有把螭首、麒麟、朝天吼、貌貅等也列為龍子的說法。
螭首,蛇狀神物,是一種沒有角的龍?!稄V雅》“無角曰螭龍”。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筑物上的雕刻之飾,宮殿之石階、石柱也雕有螭首圖。劉向《新序》:“葉公子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葉公所雕之龍,可能正為螭首,今多見于民間的條幾、茶幾上。據(jù)說螭首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我們在江、河、泊、池旁見到的排水獸也是其遺像。螭嘴大,肚能容水,俗有螭首散水說。
麒麟,似鹿而大,牛尾馬蹄,有肉角一,背毛五彩,腹毛黃。傳說不履生草,不食生物,唯有“圣人出,王道行”方見此物。又說麒麟不畏火焰,被民間用做避火神獸,放在重要的建筑門前。
朝天吼,俗稱望天吼,有守望的習慣。華表柱頂上的蹬龍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說,觀音菩薩的坐騎為“嘲天吼”。
貔貅,龍頭、馬身、麟腳,形狀像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能騰云駕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因此,相傳有辟邪擋煞、鎮(zhèn)宅之威力。關于貔貅,好多學者不以其為龍子,而在我國南方及東南亞一帶稱其為龍的第九子,說其貌似金蟾、披鱗,甲形如麒鱗,大嘴無肚,只進不出,性喜食四方財,所以被認為是聚財囊、催官運的祥獸。
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是先祖留給華夏子孫的巨大寶藏,民間每一個“龍子”的傳說便是這寶藏中最美、最絢麗的一部分,雖然它們各自的說法不同,但題材卻涉獵廣泛,蘊涵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風俗、軍事、法律、宗教以及美學、建筑、水利、藝術等各個方面的內(nèi)容,彰顯著我們祖先的諸多向往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2500多年來儒家思想的傳承,不僅使“龍”和“龍生九子”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意義和內(nèi)涵,而且也折射出一般黎民百姓熱愛生活,努力創(chuàng)造幸福、美滿、和諧、祥瑞、公平、樂觀的心理和社會需求。
民間求真,希冀人們能像赑屃一樣忍辱負重,任勞任怨,專注精誠,承載千秋,托舉后人;希冀當權者能像朝天吼一樣,去做“上傳天意,下達民情”的守望者;民間求善,是要通過狻猊這一掌管祭祀和佛教中的“好煙火者”以及麒麟之類的瑞物,給眾生帶來吉祥和好運;民間求美,試圖達到孔夫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讓“囚牛”和“蒲牢”為人間播撒歡樂,歌弦洪亮,余音裊裊不絕。試圖在“足食”的基礎上,像饕餮一樣,不時地品嘗美味,在“博學”的同時,像赑屃一樣不斷地咬文嚼字,在“居安”的條件下,再讓螭首不停地美化環(huán)境;民間求安,需要“嘲風”般機靈的警衛(wèi),也需要“椒圖”般忠誠的門神,更需要“螭吻”般適時地噴浪降雨,預防火災,驅(qū)除魑魅;民間求公,要讓狴犴仗義執(zhí)言,秉公而斷,擺平人間不平事,要讓睚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殺盡天下可殺之人;民間求福,祈求“蚣蝮”常送水,期盼“五谷豐登,年年有余”,祈求“貔貅”總張口,期盼“廣吞萬物,催官聚財”。
中國被稱為龍的國度,廣大民間處處是“龍子”的故鄉(xiāng)。龍的傳人將跟“龍子們”一同英勇、尊貴、威武、神圣!將一起永久地去追尋吉慶、祥瑞、和諧、長壽和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