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病因就是使我們生病的因素。我們生病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外感六氣七情飲食勞逸痰飲外傷瘀血等等。外感六氣一般叫做六淫,在氣候正常則稱為六氣,而六氣超過應有的限度,致使我們身體有恙,才被稱為六淫。也就是我們所處地表環境的風寒暑濕燥火,也是一年四季原有的正常氣候規律。正常情況下并不會損傷人體,超過限度就變成致病因素了。它的特性有幾條規律,第一是外感性,外感是通過口鼻呼吸道造成生病的因素。第二是有季節性,春天多風,夏天多暑濕,秋天多干燥,冬天多寒冷。第三有地域性,比如南方夏季多雨水,容易出現暑濕或濕熱證。第四有相兼性,它可以單獨致病,如暑邪、濕邪、熱邪等;亦能幾個一起治病,如濕熱、暑濕、風熱、風濕、風寒、寒濕等等,或者三個相兼風濕熱,風寒濕等。第五有轉化性,在某些條件下癥候會發生改變,比如之初感受寒邪,但在體內郁積久了,最后轉變為熱邪。
風邪
風邪是自然界中飄揚游動不定的致病之邪,風在五行中屬木,被稱為東風木,有生生不息的寓意,春季主風,一般是風邪致病的氣候,但地表四節皆有風,所以一年四季都可能感受風邪,風邪是從皮毛,肌腠侵犯我們的身體。
風為陽邪,容易侵襲體表,陽邪是具有開泄、游動、飄揚、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開泄是說會打開我們的肌膚表層,導致容易出汗,向上是頭面容易遭到侵襲引起頭痛;向外是侵犯腰背部的陽經而引起的身痛;或者體表的汗出導致惡風等。風邪致病的特點是它的位置游移不定,比如游走性關節疼痛,這種痛沒有固定的位置。還有風邪致病發病迅速,變換無常,比如風疹引起的皮膚病,皮膚瘙癢,它沒有固定的位置,今天這里癢,明天要那里癢。風為百病之長,這是說風寒暑濕燥火都可以依附風邪侵犯人體,比如風寒證、風濕證、風熱(暑火)證、風燥證、所以古代人將風當作外感病因的總稱。
寒
寒邪是說自然界具有寒冷、凝結的特性,是冬季的主氣。從小雪到大雪以及冬至再到小寒,一共四個節氣,是冬天的主氣。寒為水氣,通于腎,所以冬天是寒水的季節。生病多半是因寒邪導致,但是寒邪在其他季節也會有。比如氣溫突然劇降,防寒保溫不夠,或者淋雨,出汗之后馬上吹風,還有就是夏天最普遍的現象,窩在空調房里面,所以要注意一下,還有睡覺的時候要調定時,否則容易感冒,用電扇的話,也別對著吹,總之要注意一下的,我們人體最容易被寒邪所傷而生病了。
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寒邪以寒冷、凝滯、收引為基本特征。
1、寒易傷陽:寒是陰氣的表現,寒屬陰,所以寒為陰邪。陽氣本來可以制陰,但是陰寒偏盛,那么陽氣不僅不足以驅除寒邪,反而被陰寒所侮。古代人說“陰盛則寒”,“陰盛則陽病”。寒邪是最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了,陽氣受損,失去溫煦的功能,我們全身或者局部某些部位會感到明顯的寒意。比如寒邪束體表,衛陽被遏制,就會出現發熱、惡寒、無汗的感冒,這稱之為傷寒。如果寒邪直中體內,就會損傷臟腑之間的陽氣,這個被稱之為“中寒”,意思就是里寒。里寒如果傷及脾胃,就會納運升降失常,導致惡吐泄瀉,胃冷腹冷痛;肺脾受寒,則宣發肅降和運化失職,就表現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腫;傷到脾腎,就會溫煦運化氣化失職,表現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腫腹水等;若心腎陽虛,寒邪直中少陰,會出現惡寒蜷縮而臥、手腳厥冷(腳到膝蓋都是冰涼的)、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脈微細等。
2、寒性凝滯:就是凝結阻滯的意思。我們身體的氣血津液運行,是依賴陽氣的溫煦和推動,才能暢通無阻。寒邪侵入身體,經脈氣血失去陽氣溫煦,使氣血凝結阻滯,澀滯不通,不通就會痛,所以疼痛也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這是因寒而痛,這種痛一遇到溫暖的時候就會減輕,一遇到寒冷就會感到疼痛劇增,這是遇溫則氣升血散,氣血運行無阻,故疼痛緩解或減輕。寒勝必痛,但是疼痛并非必寒。比如很多很多疼痛是因為結石病導致的,或者外傷導致的。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狀也不同。如果寒邪侵犯肌表,使經脈凝滯,會出現頭、身、肢節劇痛;寒邪直中于里,氣機阻滯,則胸、胃脘、腹冷痛或絞痛。
3、寒性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寒性收引是寒邪具有收引拘急的特性。“寒則氣收”。寒邪侵襲人體,使氣機收斂,肌膚毛孔閉塞,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若寒邪逗留經絡關節,則筋脈收縮拘急,導致拘攣疼痛、以及手腳屈伸不靈活或冷厥麻木;若寒邪侵襲肌表,則毛竅收縮,衛陽閉塞,故發熱惡寒而無汗。
寒與腎相應。寒為水氣,通于腎。寒邪侵襲,寒水就會泛濫,導致尿少,水腫;寒水過盛,克制心火,導致心痛、心悸、肢厥等。
總之,寒為冬季主氣,與腎水相應。寒病多發于冬季,但也可見于其他季節。寒邪為病,其致病特征是: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故寒邪致病,全身或局部有明顯的寒象。寒勝則痛,所以疼痛為寒證的重要特征之一。因寒則氣收,致病有毛竅閉塞、氣血收斂、筋脈拘急的特性,表現為無汗、拘急作痛或屈伸不利等。
暑
暑是火熱之邪,是夏季的主氣。從小滿、芒種、夏至,到小暑四個節氣,為暑氣當令。暑邪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邪獨見于夏令,所以古人說“暑為外邪,并無內暑”的說法。
暑邪致病特點還有陰陽之分。在炎夏,氣溫高達37度以上,或者在大毒日頭底下曝曬過久,或者工作場所過于悶熱,而產生的熱病,這個就是中熱之暑,這個屬于暑之陽邪。然而在暑熱天氣之下,吃過多生冷的食品,或者貪涼露宿,或者洗冷水澡,這個所引起的熱病,就是中寒之暑,這個屬于暑之陰邪。
這就是說只要在暑月里頭受寒,就被稱之為陰暑,只要在暑月里頭受熱,就被稱之為陽暑。
暑邪的致病特征:暑是火所化,是火之余氣,所以暑主升散,而且暑多挾濕。
1、暑性盛熱:夏之火氣大得冒煙,具有酷熱難耐的特性,恨不能躲到冰箱柜、空調房不出來。你一出來,就能遭到暑邪的襲擊,所以防不勝防。比如傷人的暑邪能表現出一系列陽熱的癥狀,什么高熱啊、心煩丫、面赤額,還有長包,煩躁以及脈象洪大等等,皆稱為傷暑(或暑熱)。
2、暑性升散:就是暑邪犯上作亂,向上升散之意。升的意思是指暑邪犯上,容易向上觸犯頭目,擾亂神志和心神,這是因為暑邪攻擊人的心經。散是指暑邪作亂,容易破壞我們的體液,導致陰液不足,身體會經常傷津耗氣。
暑陽升發,暑邪它侵犯我們人體,喜歡直接從衛氣的角度下手,衛氣的部位在我們體表,衛氣無力抵擋它的強大,它強行打開我們的體表毛孔,讓我們體表排出大量的汗液,而且還不肯罷休,愣是讓我們毛孔變大,將我們的皮膚曬黑,直到我們變得不漂亮了,這可惡的暑邪才會變得消停起來。所以我們腠理開泄的大汗,汗要是出很多很多,就會傷害我們的津液,讓津液虧損,然后就會很想喝水,總是覺得望梅止渴的辦法,解決不了真渴,還是會感到口舌發干,想要喝好多好多解渴的水,讓唇干舌燥,尿赤短少這樣的些問題,盡管得到解決。
在大量汗出的同時,往往氣也會隨津而泄,導致氣虛,所以傷于暑者,常常會感到氣短乏力,甚至嚴重起來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那種中暑。這種中暑還伴隨著四肢厥逆,被人們稱之為暑厥。
暑熱引發肝風,會伴隨著四肢抽搐,脖子腦袋變得僵直,這個稱為暑風(暑癇)。
暑熱之邪,不僅耗氣傷津,還可擾動心神,從而引起心煩意亂而不寧。
3、暑多挾濕:暑季不僅氣候炎熱,而且也是多雨潮濕的季節,尤其是南方暑濕特別嚴重。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間,人身所觸到的地方,以及所呼吸的空氣,都是一股濕熱之氣,我們的皮膚總是有一層濕粘粘的污垢包裹著,感到非常不舒服,這個事實暑浹濕氣。
暑令濕勝必多兼感。其特征,除發熱、煩渴等暑熱癥狀外,常兼見四肢困倦、胸悶、惡心、嘔吐、大便溏泄不爽等濕阻癥狀。雖為暑濕并存,但仍以暑熱為主,濕濁居次,非有中暑必定有濕。
暑為夏季主氣,暑邪為患,有陰暑、陽暑之分。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為熱盛、傷陰、耗氣,又多挾濕。癥狀有盛熱、陰虧、氣虛、濕阻為特征。
濕
濕氣是具有重濁、粘稠、向下的特性,為長(長短的長)夏主氣。是從大暑到立秋、到處暑,到白露四個節氣,這四個是濕氣所主的節令。濕氣在人身上與脾土相應,夏與秋季交換的時候,這段時間大地濕熱熏蒸、水氣往上上騰化為濕氣,濕氣也最旺盛,所以一年當中長夏濕病最多。濕氣可能因為玩水或者淋雨、還有家里面濕氣很重,這都會導致人體濕邪的形成。但是濕邪作為外感病變的因素,并不是只有長夏才有,而是四季都可以發病,而且濕邪傷害人體非常緩慢、也非常難以察覺。
濕的致病特征:濕為陰邪,阻礙氣機,傷陽氣,其性重濁粘滯、趨下。
1、濕性如水,水屬于陰,故濕也是陰邪。六氣中陰邪只有濕于寒,其它都是陽邪。
濕邪侵襲人體,留滯于臟腑經絡,最容易阻滯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胸脅作為氣機升降的道路,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產生胸悶;濕困脾胃,使脾胃納運失職,升降失常,就會出現吃飯沒什么胃口、或者根本不想吃飯、胃脘痞滿、腹脹、便溏、小便短澀的癥狀。
濕為陰邪,陰勝則陽病,所以濕邪傷陽氣。脾主運化水濕,脾屬于陰土,喜干燥而惡濁濕,而且脾土對于水濕特別敏感,所以脾就有化濕和惡濕的特性。一旦濕邪侵襲到我們人體,首先必然會困脾,使脾陽不振,導致水濕停聚,產生泄瀉、水腫、小便短少這些癥狀。
“濕勝則陽微”,濕為陰邪,易于損傷人體陽氣,是因為濕邪能夠遏制陽氣,所以需要用化氣、利濕、利小便的方法,使氣機通暢,水道通調,濕邪就可以從小便而去,濕邪去則陽氣通。
2、濕性重濁:濕為重濁有質之邪。濕邪致病,身體會感到很沉重,比如頭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等。如果濕邪在外侵襲肌表,體表被濕濁困制住,清陽就伸不起來,就會感到頭昏沉重,好像被布料把頭給蒙住了一樣。
如果濕邪阻滯經絡關節,陽氣無法暢通全身,就可能出現肌膚麻木、關節疼痛和感到沉重等等。所謂“濁”,即穢濁垢膩之意。故濕邪為患,容易出現排泄物與分泌物穢濁不清的現象。比如濕濁在頭部,臉上會感到有一層污垢、眼角有分泌物,眼睛模糊等;濕滯大腸,則大便溏瀉,或者粘稠不成形;濕氣下注,則小便渾濁、黃白帶下過多;濕邪浸淫肌膚,則瘡瘍、濕疹、膿水穢濁等。
3、濕性粘滯:粘即粘膩;滯即停滯。所謂粘滯就是濕邪致病具有粘膩停滯的特性。這種特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癥狀的粘滯性。即濕病癥狀多粘滯而不爽,如大便粘膩不爽,小便澀滯不暢,以及分泌物粘濁和舌苔粘膩等。二是病程的纏綿性。因濕性粘滯,蘊蒸不化,膠著難解,故起病緩慢隱襲,病程較長,往往反復發作或纏綿難愈。
比如濕熱,它是濕熱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熱病。由于濕邪性質的特異性,在疾病的傳變過程中,表現出起病緩、傳變慢、病程長、難以快速痊愈的特征。比如濕疹、濕痹等,亦因其濕而不易速愈。
4、濕性向下:水性就下,濕類同于水,其質重濁,故濕邪有下趨之勢,容易傷于人體下部。其病多見下部的癥狀,比如水腫多見下肢比較明顯。比如帶下、小便渾濁、泄瀉、下痢等,亦多因濕邪下注所致。但是濕邪侵犯人體,上下內外,無處不到,不只是唯獨侵襲人體下部。
所謂“傷于濕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只是說明濕性趨下,易侵陰位,這只是濕邪的特性之一而已。
濕為長夏主氣,與脾土相應。濕邪有阻遏氣機,易傷陽氣,其性重濁粘滯,而且有趨下之勢。所以濕邪為病,表現為人體氣機阻滯,脾陽不振,水濕停聚而胸悶胃脘痞滿、肢體困重、嘔吐惡心泄瀉等等,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淚、涕、痰、帶下、二便等穢濁不清等等。
燥
燥在自然界的特性具有干燥、收斂清肅特性,為秋季主氣。從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四個節氣,為燥氣當令。
秋季天氣收斂,其氣清肅,氣候干燥,水分匱乏,所以生燥病。燥氣是秋天節令的燥熱之氣所化,屬于陰中之陽邪。
燥邪之為病,有溫燥、涼燥之分。初秋的時候還殘留夏熱之余氣,久晴無雨,秋陽曝曬,燥與熱相結合而侵犯人體,故病多溫燥。
深秋近冬之際,西風肅殺,燥與寒相結合而侵犯人體,則病多涼燥。燥與肺氣相通。
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燥性干燥,容易傷肺,就是燥邪的基本特征。
1、干澀傷津:燥與濕相對,濕氣去而燥氣來。燥是秋季的肅殺之氣所化,所以干澀枯涸,燥性偏勝的季節大自然萬物就會枯燥,樹葉草木的水分也都被抽干。此亦是栽種農作物的最后階段,從春播種,至夏長大,皆為向秋而實,而這個過程的全部環節,比如根、苗、花、葉等等,在相延的過程中歷經轉變到此時,只見枯老的藤莖上吊著成熟的果實,以及那稀疏而萎卷欲待凋零的枯葉,所以所謂的春華秋實,在秋實里面只呈現萬物凋零的跡象,唯有果實了!
那收盡眼底的天空已經不夾雜半點兒濕氣,而沒有濕氣,也就沒有生長的氣息,長久被濕氣夾雜的天空伴隨著渾濁的陰翳,此時已經澄澈萬里,云淡天高。大地相連的山脈水流也清澈潔凈,所以秋天的氣息除了豐收,那就是秋天很美。這種美是遙遠潔凈的美,這是自然界本身就給秋季一種澄靜之美,六朝的謝眺有一句五言詩:“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這種景象仿佛你是在很遙遠很遙遠的某處觀看,如同彼岸與此岸的距離,然而盡管相隔遙遠的距離,但這水天的潔凈恍在眼前一樣紋彩清晰、纖毫可見。秋季的干燥雖然讓大自然變得清曠遙遠,你只需要隨意站在一座深秋的小鎮,便能感受那種澄凈之美。可是對于人體而言,它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這便沒有那么美啦,因為它不染雜質的干燥特性太過強烈,那如果我們體內的津液不足,就會出現各種干澀的癥狀。干燥是最容易最耗損我們身體的津液,然后形成陰液虧損的病態,那樣的話,雖然大自然很美,可是我們就會變得不美了!比如我們的皮膚會出現干燥開裂、鼻子咽喉會出現干燥,還有口唇燥裂、毛發干枯不榮、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2、干燥容易損傷肺部,肺葉是我們五臟六腑之中的最上部器官,它的愛好是喜歡清肅和濡潤。它非常討厭干燥,不知道為什么?人們說它很嬌嫩,稱它為嬌臟。
肺主氣而司呼吸,它直接與自然界的大氣相通,在外合于皮毛,在面開竅于鼻,所以要是干燥變成一股邪氣來損害我們,一般會從我們的口鼻進入。
而且不論外在的干燥還是內在的干燥,都會出現口鼻、咽喉、嘴唇這些部位干燥之象,以及皮膚、毛孔、頭發干枯而無光華。
那怎么才能兩全其美呢?讓我們變得像自然界一樣美,這就需要多多補水了,以及吃滋潤的食品藥物等等。如果蜂蜜,梨子等。
火(熱)
1、火的自然特性:
火炎熱的特性旺于夏季,從春分、清明、谷雨,到立夏四個節氣,為火氣主令。夏季主火,所以火與心相呼應。火與暑的區別是,暑是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而火沒有季節與氣候的限制,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
2、溫、暑、火、熱的關系:溫、暑、火、熱四者性質基本相同,但又有區別。
溫與熱:這里的溫和熱均指病邪而言。溫為熱之漸,熱為溫之甚。這里的溫就是才剛剛開始或者還很輕的癥候,而熱是溫的進一步發展,它的癥候會比溫劇烈嚴重一些,溫與熱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沒有本質的區別,所以溫熱常常混稱。在溫病學說中所說的溫邪,泛指一切溫熱邪氣,就連程度上的差別也沒有。
暑與火(熱):暑是夏季主氣,是火熱所化,所以暑氣就是熱邪。但是暑邪只有夏季才有,完全屬于外邪,從外在炎熱的天氣導致生病的,我們人體內是不可能產生暑邪的。而火(熱)邪就不一樣啦,火邪致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
火與熱:火是熱氣的源頭,火與熱的本質都是陽盛,所以火熱可以混雜一起相稱。火與熱的區別就在于,熱純屬邪氣,沒有屬正氣之說;而火卻是人體的正氣,稱之為“少火”;如果火在身體變成邪氣,則稱之為“壯火”。這是火與熱的主要區別。一般地說,熱多屬于外感,如風熱、暑熱、溫熱之類病邪。而火卻常常自內而生,多由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所致,比如心火上炎、肝火熾盛、膽火橫逆之類病變。
就溫、熱、火三者而言,溫、熱、火雖同為一氣,但溫能化熱,熱能生火,所以在程度上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溫為熱之微,熱為溫之甚,火為熱之極。
3、火的含義:中醫學中的火有生理與病理、內火和外火之分。
生理之火:生理之火是一種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須的陽氣,它藏在臟腑里,具有溫煦生化作用。這是有益于人體的陽氣稱之為“少火”,屬于正氣。
病理之火:病理之火是陽盛太過,耗散人體正氣的病邪。這種火稱之為“壯火”。這種病理性的火又有內火、外火之分。
外火:外火,一是感受溫熱邪氣而來;二是風寒暑濕燥等外邪轉化而來,即所謂“五氣化火”。五氣之中,只有暑邪純屬外來之火,我們稱之為暑熱。其余風、寒、濕、燥等邪并非火熱之邪,之所以能化而為火,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郁遏化火。風、寒、濕、燥侵襲人體,在人體郁結時間長久就會化火。比如由寒化熱,熱極生火,溫與熱結,或濕蘊化熱,熱得濕而越發熾熱,以及濕得熱而難解,郁結于體內而化火,或者濕蘊化熱,濕熱極甚而化火。第二,因人而異,陽盛之體或陰虛之體都容易化火。五氣能不能化火,與治療有一定的關系。
內火多因臟腑功能紊亂,陰陽氣血失調所致。情志過極久郁化火,即所謂“五志化火”。
中醫學將火分為正、邪兩類。正氣之火就是少火,少火又分“君火”和“相火”。“君火”是心陽,也就是心火。“相火”為肝、腎、膽、膀胱、心包、三焦之陽氣。其中腎之陽氣,又稱“命門火”或“龍火”,肝之陽氣也叫“雷火”。“君火”僅指正氣而言,若過旺便是心火熾盛;而相火包含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過旺時謂“相火妄動”。“心火熾盛”和“相火妄動”均屬于“壯火”,屬于邪氣。
4、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火邪具有灼熱、炎上、耗氣傷津、生風動血等特性。
火性灼熱:火邪所致病,是人體的陽氣太過旺盛,會表現出高熱、惡熱、脈洪數等熱盛的特征。
火性炎上:火為陽邪,陽邪會向上升騰,所以火邪是具有明顯的炎上特性。一旦病變常常表現在上部,比如心火上炎,那么可見舌尖紅赤疼痛,口舌糜爛、生瘡;肝火上炎,可見頭痛欲裂、目紅腫痛;胃火熾熱,可見牙齦腫痛、牙齦出血等。
傷津耗氣:火熱之邪在我們體內蒸騰,最容易損傷陰液,而病變會表現出很明顯的高熱之外,還會隨之有口渴、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津傷液耗的特征。
還有火太旺,氣反衰。陽熱亢盛的壯火,最能損傷人體正氣,導致全身生理功能減退。
此外,氣生于水,水可化氣。而火熱損傷津液,津液虛少則無以化氣,從而導致氣虛。比如火熱熾盛,在壯熱、汗出、口渴的同時,還會出現少氣懶言、肢體乏力等氣虛之證。
生風動血:火邪易于引起肝風內動和血液妄行。
生風:火熱之邪侵襲人體,往往焚燒肝經,劫耗津血,使筋脈失于濡養,而導致肝風內動,這稱為熱極生風。風火相煽,癥狀急迫,臨床上表現為高熱、神昏譫語、四肢抽搐、頸項僵直、眼睛上視等。
動血:血得寒則凝,得溫則行。火熱之邪,灼傷脈絡,并使血行加速,迫血妄行,易于引起各種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以及皮膚發斑,月經過多、崩漏等。
易致腫瘍:火熱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肉敗血,則發為癰腫瘡瘍。“癰疽原是火毒生”。“火毒”、“熱毒”是引起瘡瘍的比較常見的原因,其表現以瘡瘍局部紅腫熱痛為特征。
易擾心神:火與心氣相應,心主血脈而藏神。所以火邪傷害人體,最容易擾亂心神,出現心煩失眠,狂躁妄動,甚至神昏譫語等癥。
綜上所述,火有生理性火和病理性火。火邪的來源,有外火和內火,外火是外感而來,而內火常自體內生。火邪具有灼熱炎上,傷津耗氣,生風動血,生腫瘍和擾亂心神的特征。而且致病廣泛,發病急暴,容易成燎原之勢。會表現出高熱津虧、氣少、肝風、出血、神志異常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