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祖籍是河北涿州,出生于河南洛陽的夾馬營。陳橋兵變登上皇位之后,趙匡胤雖然喜歡御駕親征,但是因為洛陽無戰事,所以很少有衣錦還鄉的機會。
其實趙匡胤剛剛登基的時候,就想去洛陽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但是當時群臣怕他遷都,紛紛阻止,搞得他意興闌珊,一口氣憋了十六年,一直到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正月,在開封城接見了被抓來磕頭的李煜之后,才正兒八經下了一道詔書:
今年老子要去洛陽,一定要去,誰勸都不好使!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趙匡胤從開封出發,先去鞏義給自己的父親趙弘殷上墳,“號慟隕絕者久之”(宋史·太祖本紀),都哭得昏過去了。
哭完之后,趙匡胤繼續出發去洛陽,結果剛到洛陽,就遇到一件神奇的事情。
趙匡胤的車隊正走在洛陽的大街上,一個人撲通一聲就跪在了他的面前。趙匡胤以為這人要喊冤告狀,開開心心地停車問詢,準備親自來斷個案,展示一下自己多年無用武之地的刑偵才能。
一問,這人叫張齊賢,沒有任何公務員的背景,就是一個布衣。他不是來喊冤的,是來獻計獻策的。
趙匡胤一想,廣開言路,大宋是我家,人人都愛她,也行,帶到行宮去慢慢去聊吧。
到了行宮,張齊賢招呼也不打,坐在地上就開始給趙匡胤講自己的方略。
但是張齊賢這個人的神經,確實太大條了,完全不懂給皇帝上書的規矩。我們不說做個圖文并茂的PPT,好歹文件你總要打印一份吧。
他不,他啥都沒有,“以手畫地”(宋史·張齊賢傳),噼里啪啦給趙匡胤說了整整十條建議。
這十條建議是:收復太原、藏富于民、分封王侯、提倡孝道、舉薦賢能、興辦太學、重視農業、精選良吏、寬減刑罰、懲治奸惡。
趙匡胤這時候當皇帝都已經當了十多年,什么亂七八糟的方案、公文、策劃都見得不少了,對于這些粗枝大葉、老生常談的框架類方案,當然興趣不大。
但是趙匡胤不能打擊老百姓建言獻策的積極性,思前想后、遣詞造句地把張齊賢鼓勵了一番,然后給他的方案下了一個定論:“內四說稱旨。”(宋史·張齊賢傳)
意思就是:小伙子你提了十條建議,其中有四條很是符合朕的心意的,不錯不錯,好好努力,大宋需要你這樣憂國憂民的人才,希望你戒驕戒躁再接再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大宋做出更大的貢獻。
按道理來說,一般人聽到這樣的評價,接下來的事情就是趕緊跪下謝恩領賞,該領錢就去領錢,該去政府部門上班就去政府部門上班,差不多也算是贏得一場富貴了。
但是張齊賢這個倔脾氣,他偏不,他一聽:“我提了十條方案,你只認可了四條,意思就是說大部分你都不認可唄,換成百分制,我才得四十分唄!不能忍!”
于是,腦袋一根筋的張齊賢,就開始跟趙匡胤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非要把剩下的六條方案一條一條地給趙匡胤捋清楚,一定要他認為可行。
趙匡胤想不到一個布衣也敢跟自己爭執,簡直不敢想象,懵了一會兒之后,就準備用自己皇帝的權威把對方的囂張氣焰打下去,誰知道張齊賢根本不吃這一套,毫不畏懼,在行宮里大呼小叫,撒潑打滾,非要趙匡胤給自己的論文打一個“優秀”。
日理萬機的趙匡胤終于毛了,沒見過這么蠻不講理的人,終于拿出了自己皇帝權威,使出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上怒,令武士拽出之”(宋史·張齊賢傳)。
是的,你沒看錯,趙匡胤對張齊賢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就是命令站崗的士兵把張齊賢拖出去了行宮,拖出去的造型,當時沒照片,估計跟瑞典警察拖那一家三口是一樣一樣的。
這件事結束了嗎?
沒有,趙匡胤在洛陽顯擺完之后回開封,就去找了趙光義,跟趙光義說:“我這次去洛陽,只薅到了一個人才,名字叫張齊賢。我現在不用他,留給你今后當宰相用。”
(備注:這句話見于《宋史·張齊賢傳》,是對金匱之盟這個爭議性話題的一個佐證,不排除在趙光義朝被編輯過的可能性。)
當年十月,趙匡胤暴死,趙光義即位;第二年,張齊賢登進士第,開始了自己的公務員生涯。雖然在太宗朝沒拜相,但是真宗即位之后,張齊賢終于拜相,成為一代名臣,也算是完成了趙匡胤的遺愿。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趙匡胤知道張齊賢是個能人,為什么自己不用呢?
有能力是有能力,有用的人才一定要使用,但是撒潑打滾的作風不能鼓勵,否則人人都到皇帝面前撒潑打滾,那還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