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癥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他在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采的權力意志論之后,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后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0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1885年在維也納綜合醫院擔任醫師,從事腦解剖和病理學研究。然后私人開業治療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標志著精神分析學派最終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1936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38年奧地利被德國侵占,赴英國避難,次年于倫敦逝世。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現代醫學模式的新基礎,為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柱。
他著有《夢的解析》、《性學三論》、《圖騰與禁忌》等,提出了“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結”、“欲力”、“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
03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開始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之后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得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曾任國際心理分析學會會長、國際心理治療協會主席等,創立了榮格心理學學院。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他的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人格整體論
人格整體論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核心理論。榮格把心靈當作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他認為,心靈是一個先在性的概念,與精神和靈魂相等。心靈是人的—切軟件內容的全體,如思維、情感、行動等一切意識到的,一切潛意識的內容。人格的原始統—性和先在整體性,不僅在理論上追求心靈整體綜合,而且在臨床上要求恢復人格完整。因此分析心理學的方法論實質上是一種整體論。
04
亞伯拉罕·馬斯洛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美國心理學家,以需求層次理論最為著名,為一種心理健康的理論,認為首先要滿足人類天生的需求,最終達成自我實現。
需求層次論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主要載于他 1954 年出版的《動機與個性》一書。惟他所指“動機”一詞,并非如一般所持“動機是促發行為的內在力量”的說法。他所說的動機,是指人性本質中的善根。動機像一棵大樹的種子,在長成大樹之前,種子之內已蘊藏了將來成長為一棵大樹的一切內在潛力。人類的動機也就是個人出生后一生成長發展的內在潛力。因此,馬斯洛的動機理論亦即其人格發展理論。馬斯洛在該書中,將動機視為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故而稱為需求層次論(need-hierarchy theory)。1954年他在書中將動機分為5 層:生理需求(ps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與歸屬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自我實現的需求(self - actulization needs)。1970 年新版書內,又改為如下 7 個層次: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指維持生存及延續種族的需求;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指希求受到保護與免于遭受威脅從而獲得安全的需求;
3.隸屬與愛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指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的需求;
4.自尊需求(self-esteem needs),指獲取并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5.知的需求(need to know),指對己對人對事物變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6.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s),指對美好事物欣賞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結構、順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7.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個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實現的需求。
05
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
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年11月11日-1967年10月9日)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
奧爾波特認為特質是概括的、個人化的決定傾向,個體對于環境一致而穩定的反應。特質是人格的基礎,是心理組織的基本建構單位,是每個人以其生理為基礎而形成的一些穩定性格特征。
而奧爾波特的特質三個水平是把人格特質中的個人特質再進行更詳細的區分。首要特質是最能代表一個人的特點。中心特質是一個人性格的核心部分,且人們常用中心特質來說明一個人的性格。次要特質是某種具體偏好或反應傾向,是人們身上最不明顯、最不穩定的內在行為傾向。奧爾波特的理論有提到:并不是所有特質在情境中都會被反應出來,特質表現只是大多數情境下的大概反應,并非必然行為。奧爾波特以“特質”心理學家著稱,他將特質分為三種水平:
1. 首要特質 - 主導性、代表性的人格特質;
2. 中心特質 - 每個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的一般特質, 例如誠實;
3. 次要特質 - 只在某些情形中表現的特質。
06
阿爾波特·班杜拉
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現任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約丹講座教授。他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他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是在與傳統行為主義的繼承與批判的歷史關系中逐步形成的,并在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幾乎平分心理學天下的當代獨樹一幟,影響波及實驗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治療以及教育、管理、大眾傳播等社會生活領域。有人稱他為社會學習理論的奠基者,社會學習理論的集大成者或社會學習理論的巨匠。
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用以指個體對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滿意結果的預期。他認為個體對效能預期越高,就越傾向做出更大努力。班杜拉指出了四點影響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即:直接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和情緒的喚起。這四方面的內容影響了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同時也對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喚起有很大的影響,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對教師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動機的研究中頗受關注。
班杜拉理論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他區分了人類學習的兩種基本過程,即直接經驗學習和間接經驗學習;提出了觀察學習是人類間接經驗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普遍地存在于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學習者中,他的社會學習理論進一步發展了傳統的強化理論,并且以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和實踐意義。
但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也有局限性和不足之處,它的局限性在于它不適合于解釋和說明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和復雜的、高難度的技能訓練的過程,僅適用于解釋和說明觀察,模仿等社會性學習的過程。但有的學者認為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還有被發展、深化的余地,只要加以適當地發展性研究,就可能繁衍出一些適用于解釋特殊社會環境和特殊社會成員的社會性學習的理論。
07
亞倫·貝克
亞倫·特姆金·貝克(Aaron Temkin Beck,1921年7月18日-),美國精神病醫生,同時也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精神病學的名譽教授。他是認知療法之父,他開創性地理論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抑郁癥。貝克還開發了抑郁癥及焦慮癥的自我評估量表,像是貝克抑郁量表(BDI)、貝克絕望量表、貝克自殺意念量表(BSS)、貝克焦慮量表(BAI)以及和貝克兒童及青少年量表。
貝克最為出名的是他在心理、精神病理學、自殺和心理測驗方面的研究,上述研究催生了創作認知療法和BDI,是廣泛用于測量抑郁癥嚴重程度的工具之一。貝克合作過的心理學家瑪麗亞·科瓦奇在開發兒童抑郁量表,即采用了BDI的一種模式。貝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工作時,啟發了馬丁·塞利格曼更完善其認知技巧和練習,后來致力于研究習得的無助。他同時擔任貝克認知行為治療非營利組織的名譽主席,以及認知療法學會的名譽主席。
貝克早期研究的興趣是在于證明憂郁癥是“憂郁起因于內轉(inverted) 的敵意” 這項假設。在進行言詞制約實驗(verbal conditioning experiment) 和卡片分類測驗后顯示,憂郁癥患者顯示的正面變化程度比非憂郁癥患者大。貝克嘗試做出解釋: 這些憂郁癥患者并沒有尋求失敗,只是對自己和自己快樂的可能性采取否定的觀點。同時,貝克發覺病患于會談自由聯想時另外存在一種“內在獨白”,而此獨白進而會轉為自動思考。其中,憂郁癥患者的自動思考偏向于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