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朝大一統后,建立了科舉制。今天的人一說起科舉,往往會大張撻伐,說科舉是應試八股,還說科舉毒害和束縛了中國人的思想,凡此種種。 但事實上,科舉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選官制度,其實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保持著領先于世界的制度優勢。尤其是跟和隋唐同時代的歐洲中世紀相比,科舉制無疑是極具優越性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打破階層壁壘,為社會選拔出需要的人才。因此,我們應該全面而客觀地去看待科舉本身。
科舉的前身是漢代的察舉制。所謂察舉,就是由地方向中央舉薦人才的制度。它最早出現在漢文帝時期,漢文帝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到了漢武帝時期,這種舉薦方式開始制度化,并相繼出臺了各種規定。
選舉的標準有兩條,分別是德行和才能,其中尤以德行為重,這也深合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政治理念,而最具代表性的科目就是孝廉。所謂孝廉,就是察舉孝子和廉吏。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詔郡國每年察舉孝者、廉者各一人,孝廉從此成為察舉常設科目中最為重要的一科。
在察舉制的基礎之上,魏文帝曹不采納陳群的建議,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具體辦法是,在各州郡設置有德望的中正,負責品評本地士人的品級,按照德行、才能和門第劃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品級,以達到察舉人才的目的。同時,中正還有權升降士人的品級,這就是九品中正制。
到了兩晉時代,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開始出現,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出身寒門者德行才能再高也只能被定在下品,而出身豪門者德行才能再不堪,也能位列上品。到東晉時,門閥巨族把持權柄,逐漸尾大不掉,最后甚至連至高無上的皇權都被士族壓制,選舉成為門第的攀比和較量,整個社會都以出身高門為榮,出身寒門為恥,九品中正制更是成為維護門閥世族利益的工具。
就這樣,九品中正制推行了400年之后,終于走到了它生命的盡頭。隋文帝上臺之后,就面臨著如何來選舉官員這一棘手的問題。隋朝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隋朝的建立依靠的并不是門閥勢力的支持,自然也就不需要繼續推行快要被時代所拋棄的九品中正制了。那么,隋文帝具體是怎么做的呢?
開皇三年(583),隋文帝正式下詔,“如有文武才用,未為時知,宜以禮發遣,朕將銓擢”。意思是,如有文武才能突出,但在社會上卻沒什么名氣的人才,應當按照規定舉薦,皇帝會親自選拔。
這道詔書意味著,從今以后選拔人才不再需要中正官了,由吏部負責選拔官吏,并且還要皇帝親自選定。這就等于是說,隋文帝把原先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的人才選拔權,重新收歸中央,鞏固了中央集權統治。
到了開皇七年(587),隋文帝下詔:“制諸州歲貢三人。”也就是說,各個州每年選派三個人,到中央參加考試。而且,“制”和“歲貢”也表明這絕非臨時命令,而是從此成為常制。另外,“歲貢”又表明貢生要到京城參加朝廷舉行的分科考試。這短短一句話,就標志著科舉制度的創設,從此拉開了科舉制的序幕。
隋朝科舉考試的科目有秀才、明經和進士三種,考上之后再經過吏部銓選,然后就能被任命為官員,從此踏上仕途。隋文帝時期比較明確的是秀才和明經兩科,其中又以秀才科最難,至于進士科的具體創建時間,史學界至今還存在爭議,有隋文帝開皇年間和隋煬帝大業年間兩種說法。
除了這兩說外,還有部分觀點認為科舉的確立應該在唐朝,理由是隋朝其實恢復的主要是漢代的察舉,因為隋朝的科考不像后來唐朝那樣可以自由報考,仍然需要地方長官舉薦。持此說者,以何忠禮教授為代表。
由于隋末戰亂,隋朝的圖書典籍散失嚴重,這就導致隋進士科的記載多被湮沒。另外,隋例的科考規模以及錄取名額都十分有限,無法跟后來的唐宋時代相比較,科舉在隋朝尚未成為出仕的主要途徑。這兩點或許才是出現爭議的根源所在。
科舉有兩個極為顯著的特點:第一,不論出身、地位和財產;第二,嚴格考試,錄取與否取決于考試成績的優劣。
可以說,科舉讓國家擴大了官員選拔的基礎,鞏固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基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益衰敗的門閥世族。隋煬帝時期,明經出身的韋云起就說:“今朝廷之內多山東人,而自作門戶,更相剡薦,附下閣上,共為冊黨。不抑其端,必傾朝政。”意思是,朝中多是山東高門大閥,他們結為朋黨,必定會傾覆朝政。于是,隋楊帝就對這些山東世族進行了一次強有力的打擊,流配和免官的人有很多。
到了唐朝以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了科舉制最為生動的描繪,社會各階層的人都可以站在一個相對公平的平臺上,靠自己的個人學識和才能步入仕途,而這正是統治者最希望看到的。因此,唐太宗才會自豪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