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大 中 小 發表于 2008-11-18 00:20 只看該作者 宋與唐相仿,妃的稱號,除貴、淑、德、賢外,又加一宸妃。遼代妃號更多,金代妃號達十二種。 到了明朝,朱元璋監于歷代后宮宮女太多,秩序混亂,干預政事,后患無窮,曾進行過整飭。規定了六宮定制和出入制度。但這也無濟于事,嘉靖皇帝,一次選入宮中的有名號的妃嬪就有九人,其他無名號的就更多了。明朝的妃號有賢、淑、敬、惠、順、康、寧、昭等。諸妃中以皇貴妃位次最高,僅次于皇后,貴妃為第三。宮人名號有宮人、選侍、才人、淑女等。到了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敗,宮廷中的宮女竟多至九千。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備,后宮號位定制嚴明。皇帝的正妻稱皇后,居中宮,主內治。以下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十二官,協助皇后主內治。嬪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均無定額,隨居東西各宮,勤修內職。不過,縱觀清朝歷史,除皇貴妃、貴妃之外,也還有其他妃號,如莊妃、瑾妃、珍妃等。制度規定盡管十分嚴格,但各皇帝妃嬪數目的多少出入較大。康熙、乾隆的妃嬪都大大超過規定,而同治、光緒等又遠沒有那么多的妃嬪。清朝宮女人數比明朝減少,按定制在三百人以下,實際上也不止此數。 縱觀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出,封建帝王的這種多妻制是一種極端罪惡腐敗的制度。首先,它是對婦女的摧殘壓迫。“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來無淚痕”白居易對這些被壓迫少女的命運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她們或始而得幸,旋即被棄;或終生望幸,卻永宿空房,不得見皇帝一面;或小有不慎,觸怒帝尊,則刀斧加身。高墻深宮,月園月缺,不知有幾多怨嘆,幾多血淚。黃宗義曾憤怒地斥責封建皇帝,“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造成民間多怨夫,宮中多怨女。其實這還只是后妃制度罪惡之一端。 其次,這種多妻制也腐蝕皇帝本身。他們有的春宵苦短,懶于國政,傾復邦國;有的因縱欲過度,而傷身害命。中國皇帝長壽者少,后妃如云,縱欲無度,淫樂自狀實為原因之一。 第三,官闈內部,爭寵嫉妒,傾軋殘殺,以及種種穢聞丑行,更對整個官僚機器隱寓著潛在的危險。眾所周知,如漢之呂后殘殺戚夫人,何其殘忍。三國魏文帝時,郭后讒死甄后,而下令裝殮時,要以發復面,以糠塞其口,使她在地下不能辱罵泄憤。后甄后之子曹睿即魏明帝查知真相,為生母報仇,還以其人之道,逼死郭后,裝殮時,同樣以發復面,以糠塞口。 這種嫉妒殘害,仇殺報復的慘劇,在歷代宮廷中屢見不鮮,其罪惡之源,即在皇帝的一夫多妻制。漢成帝時,趙飛燕姐妹切盼生子,以鞏固其受寵的地位。但她兩人又偏偏不孕,于是趙飛燕即專選一些多子的侍郎宮屬和宮奴等與他們私通。其妹則在成帝面前為她巧加掩飾,即使如此,她仍不孕。對宮中其他美人,已懷孕者令其墮胎,已生子者加以殺害,趙氏姐妹絕不讓其他宮人生子破壞她們的地位,因此死于她們手中的生命不知有多少。 封建帝王都高唱倫理道德,似乎只有他們才是知禮守法的典范。殊不知宮闈以內,失德敗行,穢亂官掖的丑聞屢見于史。臭名昭著者如賈南風即是傷風敗俗的典型,她是晉惠帝皇后,她不只狠毒悍嫉,而且淫丑外張。她連生四女,偏不生男。她比趙飛燕姐妹更兇悍,競用衛士所執的大戟,當胸將一懷孕官妾刺死。晉武帝自矜 “朕本諸生家,傳禮來久”,是最尊崇“禮法”的。賈南風的穢行丑聞,則無異于給了晉武帝一個響亮的耳光,打下了司馬氏家族虛偽惑人的“禮法”面具,徹底暴露了輝煌寵麗的宮廷中的腐朽污穢。凡此種種,必將影響龐大約封建官僚機器的運轉,削弱歷代帝王的統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