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勇:為什么以前的孩子叛逆少,現在很多...
很多家長在孩子厭學叛逆后,很困惑,覺得我們那時候也是父母沒有管教,沒有陪伴,小時候也經常被打罵,為什么以前我們都成長得很好,現在的孩子怎么這么脆弱,這么容易叛逆,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一位家長向我傾訴,自己12歲就沒讀書了,15歲闖社會,小時候父母沒少打罵自己,家里又窮,出社會早,經常被打擊。剛出來做摩托車修理學徒的時候,被師傅辱罵是很正常的,又被大一點的學徒欺負。但是,自己成長得蠻好的,為什么自己的孩子小時候被自己打罵,現在青春期厭學叛逆,沉迷游戲,醫院檢查抑郁了呢?
其實,好的教育一定是有原因的,出問題的教育也一定是有原因的!為什么以前的孩子打一打罵一罵出問題的少,現在出問題的卻很多。
第一,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以前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在農村,從小多少要干活,吃飯從來不會哄著慣著,讀書必須自己成績好,成績不好想讀都讀不了。也就是說,以前的孩子從小沒有被過度關注,也沒有家長過度付出,替孩子著急,替孩子承擔。
但是,現在的孩子就完全相反了,從小很少干活,什么事情都有家長在替他著急,吃飯沒吃好,家長著急,作業慢,家長著急,不讀書更加著急。所以,一個孩子從小是讓他自己面對承擔責任,還是家長一直替他承擔,是過去教育與現在教育的本質差別!
第二,時代教育環境完全不一樣。以前物質匱乏,孩子從小沒什么享受,現在孩子從小處處享受;以前孩子玩伴多,打罵一下,出去玩玩就沒事了;現在孩子本身被保護好,抗挫折力差,被打罵,一個人躲在房間悶著;以前農村天天上山下地,親近大自然,現在的孩子從小電視、手機、電腦;以前家長從來不擔心孩子讀不讀書,甚至不得已,早就準備讓孩子十幾歲開始打工干活,現在家長比孩子還著急讀書,不讀書似乎要了家長的命。以前家長幾乎沒時間焦慮孩子學習及未來,現在家長天天焦慮孩子成績和未來。以前家長叫老師使勁打孩子,現在家長質問,你打我孩子試試!以前家長忙于物質生活,現在家長圍著孩子作業轉。
所以,教育環境完全不一樣了,家長需要區分,什么樣的有利于教育孩子,什么樣的不利于教育孩子,而不是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隨波逐流。比如,平時多讓孩子親近大自然,平時不讓讓手機陪伴孩子,平日注意自己的情緒管理,等等。
第三,家庭教育方法的變化。以前的環境下,家長的放養教育,不聽話適當打一打,基本孩子都不會出問題,以前的家長不會說舍不得孩子吃苦,絕大部分也非常尊師重教。現在不少家長把孩子看得特別重,生怕孩子受一點的傷,教育方法西方的沒學會,中華傳統的又忘了。所以教育方法也是混亂的,憑心情和自我感覺教育。
而事實上,最好的教育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就是站在孩子一生的角度,讓孩子該經歷的經歷,該體驗的體驗,該摔跤就摔跤,該碰壁就碰壁。永遠相信孩子,經歷了生活磨練,才會真正成長得更好!
所以家長如果不調整思維,放下對孩子高期望的執念,不調整焦慮擔心的心態,那么孩子永遠是叛逆的惡性循環中,只有長遠看待孩子一生,把屬于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經歷,體驗,學會啟發引導教育,該吃虧就吃虧,該受挫就受挫,那么,孩子反而會逐步恢復,越來越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