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的一天清晨,陽光從烏云后探出頭,大家坐在沖鋒艇上,向海德魯爾加巖(Hydrurga Rocks)出發。
海德魯爾加巖,南極的一個小島,是數千只帽帶企鵝的大本營,它們是我們登陸的主要原因。
帽帶企鵝(學名:Pygoscelis antarctica),它的全身只有黑白兩色,最明顯的特征是有一道長長的黑色條紋貫穿臉頰下部,看著好像戴著帽子一般,因為這個特征,它們成為了最容易被辨認的企鵝之一。它們體長72厘米,成年的南極企鵝平均重約4.5公斤左右。
從某些角度看,這黑色條紋也給企鵝的臉上增加了一種笑意,很有喜劇效果。戴帽企鵝看著比其它企鵝更呆萌,總是有一副歡快的面容。
而且我覺得這條“帽帶”明確劃分了企鵝臉與脖子的分界線,顯得臉蛋小
帽帶企鵝每年夏天通常孵出兩只小企鵝。與其它企鵝優先哺育較強壯的寶寶不同,帽帶企鵝對兩個小企鵝同等對待。小企鵝的羽毛在7~8星期后即長豐滿。可惜11月份的時候,沒有機會見到企鵝寶寶。
企鵝以海里的磷蝦為食,而磷蝦身上的天然色素——蝦青素,染紅了它們的便便。于是,在企鵝群聚集的地方總是一片紅褐色,并伴隨著又腥又臭的魚腥味兒。我覺得這魚腥味和蝦醬的氣味很像,所以很能接受。
企鵝對自己或同伴的糞便并不在意,因為這在南極的生存中是至關重要的。南極的氣溫很低,冰雪總是覆蓋著地面。為了防止自家的蛋寶寶被凍成冰蛋,它們是堅決不能將蛋放置在冰冷的雪地上。這時候,一泡熱乎的糞便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企鵝深色的糞便能加速冰雪融化,有利于種群繁育后代這件終身大事。
當然,企鵝們每天去海里撲食,游個泳,就又是惹人喜愛的干凈優雅的企鵝了。
企鵝是海陸兩棲動物,它們在水里相當矯健,而在陸上則吃力的多了。所以我最喜歡看企鵝們奮力張開雙翅,一搖一擺的前行。由于雪地難行,企鵝不時跌倒,站起來沒走幾步又跌倒,地上爬幾步想站起來,不料又是一個趔趄,就這樣一路走走爬爬停停讓人忍俊不禁。
企鵝看著沒脖子,其實是有的,只不過比較粗,只有特定姿態才顯示的出來。
魯迅先生說“世上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樣的話同樣適合企鵝,雪地上這些印象派一般的痕跡,都是企鵝大師的集體杰作。
出于對企鵝的保護,游客不得靠近它們,更不能觸摸,至少要離它們5米遠。不少南極客,喜歡找個角落坐下來,看企鵝們調情,打架,曬太陽,睡懶覺,練嗓子,簡直不得更愜意。
在島上看見一只海獅,身體向后折成90°角,睡得可香了;對圍觀它的游客不理不睬.
島上還有各種海鷗海鳥,比如白鞘嘴鷗,羽毛白的象雪一樣晶瑩無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