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有多驕傲,只想求職好不好:古人為了找工作,都怎么寫“自薦信”?
這兩年,一檔求職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挺受歡迎。論求職,古今人們的感情是相通的,很多名人都曾寫過各具特色的“求職信”。
今天,我們就來觀摩一下古人的求職信,猜猜看哪種更容易被認可呢?
東方朔,字曼倩,西漢著名文學家。他出身貧寒,所幸西漢時平民已經可以通過讀書進仕來改變自身命運。漢武帝即位之初,下令征舉天下的“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重用人才,四方之士紛紛上書應聘。“臣朔少失父母,長養(yǎng)兄嫂。”(家庭背景得簡單說說)“年十三學書, 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zhàn)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自己學了點啥,能干點啥,得講,還得具體一點。)“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沒有證件照的時代,也得想辦法讓人看到自己的一表人才。)“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聞。”(好大的口氣。)武帝看罷連連稱贊,認為此人氣概不凡,當即 “令待詔公車,俸祿薄”。此后,東方朔先是拜為郎,后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等職。事實證明,東方朔此言并非為了求得官職而夸大自己,他是有真才實學的。雖沒有立下青史書名的政治功績,但他以近侍身份與漢武帝相伴多年,對一些舉措提出過合理建議,可以說是西漢王朝響當當的人物。年輕時的孟浩然有兼濟天下的志向,曾參加科舉考試,落榜之后轉而尋求他法,其中就包括寫“求職信”以希汲引。不過,孟浩然到底是令李白欽佩的隱士,“求職信”數量極少,其中最著名的是《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是孟浩然投贈給張丞相的干謁詩,至于張丞相是誰,有張說和張九齡兩種說法,尚不能確定。孟浩然“求職信”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容易讓人看出他的求職意圖。此詩前四句以洞庭湖水天相接、霧氣籠罩、浩渺無涯起興,足以見詩人境界闊大,胸襟不凡,“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句更是成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二句承接,說明自己目前雖是隱士,可并非本意,抒發(fā)作者有恥于太平盛世卻閑居獨處的慨嘆。借欲渡洞庭而無舟楫為喻,表達積極用世的心情,希望得到張丞相的汲引。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二句承上引申,“垂釣者”喻指當政者,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羨魚情”巧妙化用《淮南子·說林》中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新穎用典,含蓄表達自己的“求職”心愿,希望張丞相可以讓自己這條魚盡快“上岸”做官。此詩托興觀湖、露而不透,既能表現詩人托物言志的創(chuàng)作才華,又不失溫文爾雅的才子風度。若是沒點詩詞感受力,還真讀不出孟浩然的意圖。孟浩然雖有施展抱負的渴望,但仍有文人的清高和自重,“求職信”這種東西能不寫就不寫,即使要寫也要寫得含蓄高妙,不卑不亢。孟浩然投遞“求職信”還有一個原則——“當途訴知己,投刺匪求蒙”,意思是,只向知己的官友訴說求仕心愿,不向不知己者表明心跡。這種清高的姿態(tài)使得他一生求仕未遂。不過,大唐少了辦事官員,卻多了一位開創(chuàng)新詩風的詩人,不虧。你以為李白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瀟灑“酒中仙”,其實,他身上有傳統(tǒng)士人的報國理想。他一生寫下大量干謁詩,可以說是求職場的常客。從年輕時在蜀中于路中投刺謁見蘇颋,到中年在安陸時向李長史、裴長史先后上書,在長安時與玉真公主來往,直至晚年仍然四處求職。李白在各人生階段的心態(tài)不同,“求職信”的風格也多變。李白在漫游荊州時,聽說長史韓朝宗喜歡推薦有才之士,便寫了《與韓荊州書》。古人請求幫忙推薦工作,一般都以謙抑為主,可勁兒夸對方,自己的優(yōu)點含蓄提及便是。李白完全將自己放在與對方平等的地位上,毫無掩飾地述說自己的才華:“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許與氣義。”(雖然身高不足七尺,但是我品行才干出眾啊,很多王公大人可都賞識我。)整首詩體現著對自己可以“揚眉吐氣、激昂青云”的自信與憧憬。可惜,韓朝宗并未回復,青年李白經歷了一次求職失敗。在安陸期間,李白又上書當地長史進行干謁。《上安州裴長史書》寫得真誠懇切,先論自己博學多識,有四方之志;再論自己樂善好施,重情重義;接著寫自己隱居養(yǎng)禽,修養(yǎng)品格。最后提出希望裴公提攜自己:“愿君侯惠以大遇,洞開心顏,終乎前恩,再辱英盼。白必能精誠動天。長虹貫日,直渡易水,不以為寒。”本是一篇絕佳的求職信,但這次干謁也無果而終。問題可能出在最后一句話上:“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意思是說“你不納賢的話,為什么別的王公大人之門,我不可以轉投呢?”大有不是他來求職,而是別人求著他做官的意味,長史看了能高興嗎?李白的傲氣和風骨即使在求職信里也掩蓋不住,結果便是鮮少成功,只好被迫游山玩水、恣意人生了。杜甫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祖上又有悠久的仕宦傳統(tǒng)(從西晉杜預到武周時期的杜審言)。杜甫雖家道衰落,但心志不減。他本希望自己可以憑科舉踏入仕途,但由于當時李林甫等人操縱考試而慘然落第。不得已,杜甫帶著“求職信”走上了干謁之路。在困守長安十年的歲月,他寫下不少心情復雜的干謁之作,如《敬贈鄭諫議十韻》《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上韋左相二十韻》《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贈比部肖郎中十兄》《奉寄河南韋尹丈人》等。天寶七年(748),杜甫向尚書丞相韋濟贈詩謀求官職。韋濟出身于名宦家庭,因喜詩文,任河南尹期間拜訪過已有詩名的杜甫。此時杜甫失意長安,作《贈韋左丞丈濟》——將自己比作老馬和餓鷹,希望韋濟能夠幫幫自己。但韋濟沒有立即為杜甫安排,求職心切的杜甫同年又寫了一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更加誠懇地表露心意。杜甫先是寫了一份“簡歷”,說明自己之前有過相關工作經歷,讀了很多書,寫文稿不在話下,還得到很多名人的賞識。言外之意是自己肯定可以勝任這份工作。出門騎驢,居無定所,殘羹冷炙....由豐滿的理想轉入骨干的現實,杜甫悲切地述說自己仕途失意、困居長安的苦況,實乃“思深意曲,極鳴悲慨”。然而,韋濟看了仍不為所動。兩年之后,杜甫結識了宰相張說之子張垍,作《奉贈太常張卿垍二十韻》投贈,希望汲引。此詩前一部分對張垍極盡夸贊之能事——既有神仙之氣,又有皇帝恩惠,文章學術也相當出彩,杜甫夸起人來很有一套。后一部分筆鋒一轉,變?yōu)閷ψ约翰坏弥镜膬A訴——這封“求職信”終于感動了張垍,不久之后,杜甫便得到河西尉的職位,可以暫時緩解生活的拮據。不過在杜甫的干謁生涯中,這樣順遂的情況少之又少。他在官場中不斷掙扎,有憂國憂民之心,卻無為國為民之力,連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他的“求職信”飽含了卑微的懇求和悲戚的訴說,但從未缺少崇高的志向和期望。韓愈,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稱。然而,韓愈生前的日子不好過,他三歲喪父,長兄不久病逝,跟隨寡嫂鄭氏流轉多地,童年困苦顛沛。貞元三年至五年(787-789)間,韓愈滿懷信心參加科考卻三次落第。24歲,韓愈終于中了進士,但此后四年沒有獲得一官半職。面對“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的家境,韓愈認為不能再等下去,必須主動出擊、掌控自己的命運。在第三次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失敗后,他接連給宰相寫了三封“求職信”,可見其“來勢洶洶”。在第一封《上宰相書》中,韓愈上來就說,你看《詩經》《孟子》中都強調長育人才,善用君子,而報讀圣賢書的我恰恰就是急需長育的人才,但目前的狀況是,自己并沒有得到任用,這豈不是宰相的失職?不過,韓愈此時還算收斂,筆鋒一轉給對方一個臺階,不說宰相不加提拔,反說自己若是不來干謁就是“果于自棄而不以古之君子之道待君相也”。韓愈還不肯罷休,再次搬出圣人道理,引出《尚書》證明求仕的正義性,又發(fā)揮出一套“上下相須”的理論,用利益來打動對方。文章結構神完氣足,辭說有理有據,是韓愈用心之作。眼巴巴過了十九天,宰相一點回音沒有。韓愈等不及了,冒著被責罰的危險,寫下《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帶著苦苦等待的郁悶,這一篇就不那么從容委婉了,充斥著牢騷。他把自己比作“蹈水火者”,指責宰相“觀溺于水而熱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終莫之救”,算不得仁人。接著用上了激將法,宰相前五六年的時候,還會舉薦布衣平民,現在怎么改變了呢?現在節(jié)度使任用小吏,都依據個人能力而不看其已仕未仕,宰相不是更應該做到嗎?韓愈畢竟有些世故,他沒有任自己的怒氣發(fā)泄下去,而是把筆鋒兜了回來,來了一次利誘:古代那些提拔盜賊、管庫的君子不都名垂青史了嗎?你提拔我,也會留下識才重才的好名聲。過了十天,消息猶如泥牛入海,杳無音訊。韓愈憤憤提筆又寫了《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如果說第一篇是滿懷希望地投遞,第二篇是半嗔半笑地爭取,第三篇就是憤怒和不滿的爆發(fā)——其所求進見之士,雖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執(zhí)事,豈盡出其下哉?這連珠炮似的詰問,處處把宰相與周公對比,從各個方面展現出宰相不盡用人才,韓愈的憤慨難以抑制、躍然紙上。將“求職信”寫成批判文,也算千古奇人。第三次上書依然杳無回音,這一番激憤之言沒有激起一點水花。韓愈當時恐怕氣得暴跳如雷了吧。除了上面所說,還有諸多文人名家寫過“求職信”,如駱賓王的《詠懷古意上裴侍郎》、王維的《獻始興公》、高適的《奉酬睢陽路太守見贈之作》、岑參的《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等。雖說宦海浮沉,為官不易,但很多已有才名的文人還是選擇進行一番汲汲于功名的努力與掙扎,結果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憂。1. 黃雅莉. 杜甫長安時期的干謁詩探究[J]. 中國韻文學刊, 2017, 第31卷(3):38-56.2. 黎家延. 從李商隱的干謁詩看其人格的復雜性和悲劇色彩[J]. 梧州學院學報, 2013, 第23卷(5):79-86.3. 李亦凡.兩種性情別樣文章--《上宰相書》與《上歐陽內翰書》比較[J].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4): 75-78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