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化肥發灰會揮發;灰化肥揮發會發黑;黑化肥揮發發灰會花飛,灰化肥揮發發黑會飛花......相信這是很多人提到化肥的第一反應。沒想到吧,化肥居然成了本文的主角。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人人都知道這是一種能幫助農作物長得更好的生產資料,但要說起它與國家經濟、糧食安全甚至國際形勢的關系,應該少有人細細想過。
近日有報道稱,隨著俄烏局勢的緊張,全球化肥供應可能會出現短缺。巴西總統在新聞發布會上也表示,俄羅斯的化肥產品對巴西龐大的農業產業至關重要。
化肥究竟有多大威力?今天讓我們來好好盤一盤。
化肥,全稱為化學肥料,也叫無機肥,是指用化學、物理方法制成的含農作物生長所需營養元素的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鉀肥、微肥(微量元素肥料)、復合肥料等。并非所有的肥料都叫化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筆下的“落紅”就不是化肥,而是天然的農家肥。植物遺骸、動物糞尿都曾是主要的肥料。肥料,可以說是糧食的“糧食”。土地沒有營養,莊稼就長不好。有人可能不理解,給農作物施肥有那么重要嗎?我們常說“金錢如糞土”,糞聽起來好像一文不值。但放在化肥沒有被推廣前,“糞”憑借自己在施肥方面的卓越貢獻,可謂是搶手貨。明清至民國,各大城市都有糞夫負責處理城市中產生的糞。眼下大家可能覺得這是份苦差事,而在那時甚至是“香餑餑”。當年,掏糞工的掏糞點被稱為“糞道”。糞道有好有壞,富人多的糞道價格高,窮人多的糞道價格低。大家都愿意占個好糞道,也因此引出利益糾紛。清光緒年間,一股普通糞道就值幾十兩白銀。民國后,糞價陡增,20世紀20年代,能收取100戶左右糞便的糞道,價值高達銀元五六百元。1925年,北京《晨報》上曾報道過一場“糞夫之爭屎戰”,最后靠警察才給壓下來,傷了11人,重傷“臥地不語”的有兩人。解放上海后,曾先后三次出現農民大規模進城爭糞的風潮。19世紀中葉,德國化學家李比希提出,只有礦物質才是綠色植物唯一的養料,為化肥的發明與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磷肥、鉀肥、氮肥相繼發明,對當時西歐的農業生產起到了劃時代的推動作用,有文獻提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20年中,西歐小麥產量增加了1倍;1978年世界肥料會議認為,發展中國家過去30年中所增產的糧食大約有30%都歸功于化肥。世界各地長期肥料試驗結果表明,化學肥料具有和有機肥一樣的持續增產的效果。當有機肥和化肥中的有效成分量被設計為相同量時,兩者的效果幾乎不相上下。注意,這是相同有效成分量,實際的體積可能是一大坨糞和一小粒化肥。有機肥與化肥增產效果。來源/《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與作用》較之天然肥料,化肥不僅可以任意搭配氮、磷、鉀要素的含量,還可以減少包裝、運輸以及儲存費用。最重要的是沒那么大味兒,也不容易感染病菌。價格低、效力大、使用簡便,化肥自出現起逐漸成為農民的新寵,成為農業中重要的生產資料。俄羅斯的化肥產業在全球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據《中國化工報》報道,目前,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出口國,世界第二大鉀肥出口國,磷肥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俄羅斯在化肥方面的成就還得從蘇聯時代說起。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國時,占世界總能力的20%,而俄羅斯所在區域占了蘇聯的50%。蘇聯《共產黨人》第四期刊登了德米特里耶夫的文章《農業中的化學》,里面談到蘇聯化肥生產:“我國的化肥生產在1913年實際上等于零,到1940年增加到400萬噸。到1945年,化肥生產幾乎縮小了3/4,只有110萬噸。到1950年才略略高于戰前的水平,達到550萬噸。1960年增加到1390萬噸,1962年為1730萬噸。”蘇聯的化肥生產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三十年代打下一些基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嚴重破壞;戰后恢復并進一步發展;六十年代中期快速發展。1965年,蘇聯化肥的總產量為3125.3萬噸,約等于美國的一半,排世界第二。到了1974年,已經增加到8035.7萬噸,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名。蘇聯取得重大工業發展的背后,付出了很多努力。一是砸錢,每年幾十億盧比地投給化學工業,而在化學工業中又以投資化肥為重點;二是買裝備,蘇聯從日本、西德、意大利、法國大量引進國外成套設備,建立大型化肥廠;三是抓質量,蘇聯很重視發展復合肥料,追求高效高質量,和單一化肥相比,復合化肥的有效成分高,而且可以一次施下多種營養成分,節省施肥次數。這些說到底還是錢和技術,最重要的還是第四點——能源。礦山是建立大型化肥的原料基地,是蘇聯工業發展的保障,也是俄羅斯化肥工業能重新屹立的重要原因。蘇聯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產國之一。不論是其早期用焦碳和煤合成氨以服務氮肥工業,還是后來使用生產成本更低的天然氣,蘇聯從來不缺合成氮肥的能源。同時,其磷礦、鉀鹽的儲備也毫不遜色,三十年代便開采了科拉半島的布賓礦,成為蘇聯的第一大磷肥原料基地,還利用卡姆斯克鉀礦的鉀鹽建設了大型鉀肥聯合企業,擺脫了長期進口鉀肥的局面。這些原料基地,不僅保證了蘇聯的化肥生產需要,且有大量出口,這也是如今俄羅斯在化肥領域很強勢的原因之一。俄羅斯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有世界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同時也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不僅掌握著產品市場,也控制生產原料。雖然八十年代后,蘇聯的化肥工業有所滑坡,后續幾十年間,俄羅斯化肥生產也呈現出低迷之態,一度與世界化肥生產趨勢“背道而馳”,但蘇聯的前期建設為后續俄羅斯的化肥工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進入21世紀,裝置的升級和擴建使得俄羅斯化肥產業逐步擴張,供應國際市場的能力不斷增強。據俄羅斯聯邦國家統計局數據,2010-2017年,俄羅斯化肥產量的復合肥增長率為3.35%,2017年化肥折純產量達到2250萬噸養分,其中大部分已經實現出口。俄羅斯貿易和工業部近日建議:受局勢影響,國內生產商暫時停止出口。這一禁令無疑將影響到全球化肥的供應量,其中影響最深的可能是鉀肥。俄羅斯鉀肥約占全球鉀肥供應量的20%,白俄羅斯是全球第三大鉀肥生產國,產量約占全球鉀鹽總產量17.4%。民國時期,化學肥料剛進入中國時,社會各界就圍繞應不應該進口化肥展開過爭論。當時不是進口不到化肥,而是有人不同意進口化肥,問題本質是:化肥,究竟能產生多少經濟價值?一些商會認為,大量進口化肥會讓金錢外溢,是中國經濟的一樁巨大損失,“總計自民元至二十一年共28461102擔,值洋83389838兩”。我國農民每年把這么驚人的巨款拱手送給外國人,這還了得?而一些農學家認為,不能光看花錢,得對比支出和收益,如果收益大于支出,那進口化肥就是合理、且推動經濟發展的。化肥本身價格比天然肥料便宜,而且使用化肥所帶來的收益遠遠超過購買化肥的成本。買化肥所含的氮,每斤值大洋五毫,而人糞尿中的氮折算每斤值大洋約七毫五,如果再加上運輸成本,使用人糞尿就更貴了。同時,按民國二十六年的物價指數,以水稻為例,“一斤硫酸銨的價格等于兩斤稻谷的價錢,而每斤硫酸銨如果施用適當,至少可以多產三斤到四斤的稻谷”。相當于利潤翻倍。如果是白菜,“每一元之肥料投資結果,可收純利八元”。而且,若不進口化肥,那可就得進口糧食了。1932年,進口農產總值占出口總值78.8%,1933年占72.7%,1934年占50.3%,1935年占37.5%。如果使用化學肥料實現糧食增產,1933-1935年每年分別可節省金錢6980萬元、2660萬元、3730萬元。“中國倘能增進農產至適當程度,則外來農產,自將杜絕”。不但可以解決國內的溫飽問題,“若施用大量化學肥料,增加農產,其多余之農產物且可以運銷國外,在此世界食糧缺乏聲中,以剩余者換取外匯,或不失為國家經濟要圖之一。”從如今化肥的普及情況以及當時蘇聯對化肥工業的重視來看,化肥利農裕國的功效毋庸置疑,而在大家已經接受化肥、享受化肥帶來的生產力的今天,大幅縮減國際化肥供應量會怎樣?中國化肥網執行主編、化肥分析師車艷紅在接受采訪時認為:“提升化肥價格,進而降低農民種糧積極性,造成糧食危機擴大,形成糧食漲價、化肥短缺,這是惡性循環。”不過,國際化肥價格波動對我國影響還好,國內氮磷肥可以實現自給自足,只是鉀肥進口依賴度比較大,后續可能出現一些價格波動。日常生活中,化肥似乎只是小小的、不起眼的化學物,深埋于土,默默無聞,卻滋養出粒粒糧食,牽系著民生溫飽、國泰民安。[1]辛文.蘇化肥生產情況[J].經濟學動態,1963(10):21-22.[2]紀洪江.蘇聯農業化學化的發展及問題[J].外國問題研究,1983(04):66-69.[3]中國國家歷史.這是一條有味道的推送 | 大城市的屎尿都到哪里去了?.2018-08-14[4]王玲.利農與裕國:民國時期關于化學肥料的論爭[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20(02):86-93.[5]段爭虎,劉新民.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與作用[J].中國沙漠,1996(01):92-96.[6]中國財富網.【中國財富報道】聯合國警告全球化肥供應或短缺,最猛概念股業績預增近13倍.2022-2-17[7]田青. 在前蘇聯化肥工業中的投資機會[J]. 化工科技動態,1993,009 (10):12-13.[8]財聯社.俄烏沖突加劇推高化肥價格!分析人士:鉀肥或受影響最大.2022-02-28[9]肖安淼.上海市解放后三次爭肥事件考察[J].中共黨史研究,2017(08):97-108.[10]李志堅.東歐國家的氮肥工業及其競爭力[J].化工技術經濟,1998(01):45-48.[11]經濟.俄羅斯:增加肥料出口量.2018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