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WYR
歷史上的每位畫家對色彩都有著極高的敏感性,但無論他/她有多高妙的繪畫技巧和卓越的藝術素養,色彩的呈現都離不開顏料——而顏料的歷史,實則是一部神奇的化學&生物史。顏料的發展與繪畫的發展互惠共生,從最初由畫家自己摸索制作顏料,到畫家與化學家合作調制顏料,直至完全依靠化學家制造顏料,科學的力量逐漸展現。as將用一系列的文章來向大家逐一介紹。本文就從史前洞穴藝術——人類應用的第一批紅色顏料展開。
早在遠古,處于蒙昧時期的人類就已會進行一系列的藝術創造。在南非海岸發現的考古遺址Pinnacle Point的13B洞穴內(圖1),古人類學家發現了170,000-40,000 年前,用赭石粉(主含三氧化二鐵Fe2O3)調制成的紅色粘土。2011年洞穴挖掘現場(圖1),來源:humanorigin
那時的原始人類已經褪去毛發,強烈的紫外線會傷害到他們的皮膚,于是涂滿渾身的赭石泥漿不但用于裝飾還可進行防曬(圖2)。這可能是最早的“人體彩繪”和“防曬霜”!南非原始部落狩獵(圖2),來源:Wikipedia
在法國拉斯科(Lascaux,圖3)、肖韋(Chauvet,圖4)和西班牙阿爾塔米拉(Altamira,圖5)洞穴里,那些繪于公元前15,000-17,000年前的巖畫,更是見證了早期人類在使用色彩上的高超技藝。拉斯科(Lascaux)巖畫,公元前15,000-17,000年(圖3),來源:wikipedia
肖韋(Chauvet)巖畫,公元前15,000-17,000年(圖4),來源:wikipedia阿爾塔米拉(Altamira)巖畫,,公元前15,000-17,000年(圖5),來源:wikipedia
所用的黑色顏料來自于木炭,紅色顏料來自于紅赭石,由混有赤鐵礦的粘土組成(圖6)。法國魯西永附近的紅赭石懸崖(圖6), 來源:騰訊
在古埃及圖坦卡蒙國王墓中,發現畫家象牙色的調色板里,有赭石紅色和其他五種顏色的顏料(圖7)。古埃及調色板,公元前1332-1323年(圖7),來源:wikipedia
對于泥土中紅色鐵礦的運用,在我國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就已極為最普遍。顏色呈土紅色、磚紅色的紅陶是中國最早的陶器品種之一,主要原料是粘土(圖8)。龍山文化紅陶鬶(guī),公元前2500-2000年(圖8),
它的燒制原理是:陶坯入窯焙燒時采用氧化焰氣,使陶胎中的鐵轉化為三價鐵,表面便呈紅色。從最早在河北、江蘇等地出土的文物可得知紅,陶的使用從10000多年前就已開始,主要作飲食器具和盛儲用具,雖然使用頻率逐漸減少,但一直沒有中斷。經典的正紅色無法從氧化鐵礦物中提取,因為諸如紅赭石一類的紅色來自于泥土,在鮮艷程度上不及日落或血液的紅來得華麗尊貴。在長達數世紀的時間里,調色盤內的紅色主要來自于鉛的化合物。
在古中國、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們會先用醋熏來腐蝕鉛,待表面變白后,再在空氣中加熱來制成名為紅鉛(red lead)的顏料,主含四氧化三鉛(Pb3O4)。
在中世紀之前,古羅馬人用紅鉛來繪制一種微型手抄本裝飾畫“minium”(圖9)。今天,“微型”一詞“miniature”的語義其實起源于畫這種微型畫時,填入紅鉛的微小又仔細的動作。
蘇黎世詩歌選集馬內塞古抄本(Codex Manesse),14世紀(圖9),來源:wikipedia
我國使用人工紅鉛的歷史,從文獻記載推斷,應在戰國前后,出現在漆器和織物上(圖10)。由于制作工藝不成熟等原因,我國的紅鉛極不穩定,有時會變色,所以在國畫界很少使用。西漢馬王堆漆器,公元前2世紀(圖10),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朱砂作為顏料的歷史十分悠久,在距今6000多年河姆渡遺址漆碗上便使用了朱砂(圖11)。河姆渡文化漆碗,公元前5000-3300年
到了秦漢時期,在一些漆器、陶器、絲織品等器物上常常能夠看到朱砂的身影。人們把水銀與硫磺加熱,來生產這種不透明的紅色色素,它便是漆器中經典的“中國紅” (圖12、13)。宋代金箔鐫刻紅漆盤,12-13世紀(圖12)
唐代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元7世紀
中國人對于朱砂的使用比古羅馬人整整提前了兩千年,秦漢時期傳入古羅馬,古羅馬人喜歡鮮艷的色彩,許多古羅馬別墅都裝飾著鮮艷的紅色壁畫(圖14)。古羅馬人的朱砂來源是西班牙馬德里西南部阿爾馬登附近的汞礦山。由于汞的劇毒性,礦工是奴隸或囚犯,被送到汞礦勞作實際上是判了死刑。羅馬別墅臥室壁畫,公元前50年(圖14),來源:wikipedia
一種名為Kermes的紅色染料始于新石器時代,干燥和碾碎名為Kermes的介殼蟲雌蟲后會得到艷麗的紅色。這種昆蟲原產自地中海地區的Kermes橡樹上,自古以來就被古埃及人、美索不達米亞人、印度人、希臘人、羅馬人和伊朗人用作紅色染料。Kermes紅在染織絲綢和羊毛時的著色牢固度十分優秀。在14-15世紀,是地中海周邊國家認為“最受尊敬、最皇家”的顏色(圖15)。中世紀后,它被胭脂紅等紅色染料所取代。西西里島羅杰二世的加冕披風,1133-1134年(圖15),來源:wikipedia在中世紀,鉛紅和朱砂色深受人喜愛。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追求畫面的真實感,而紅鉛或朱砂等橙調顏料不足以在畫布上描繪深紅的富麗堂皇。
茜草被用來制造最常見的染料,用于給商人和工匠的衣服染色(圖16)。茜草作為染料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前的印度(圖17)。
茜草和茜紅染料(圖16),來源:cupidfallsfarm印度茜紅印花織品,18世紀(圖17),來源:gazette-drouot到了16 世紀初,歐洲出現了一種絢麗的新紅色。當西班牙人登陸美洲時,他們發現這里金銀之外還有另一個寶藏——胭脂蟲,一種寄生在仙人掌植物上的介殼蟲,干燥碾碎后會呈現華麗的紅色(圖18)。
胭脂蟲(圖18),來源:mexicodesconocido中美洲人從仙人掌上采集胭脂蟲來制作紅色染料,1777 年(圖19),來源:mexicodesconocido
墨西哥和中美洲阿茲特克人的胭脂蟲染色羽毛頭飾,14-16世紀(圖20),來源:墨西哥國立反壟斷博物館胭脂紅色被幾乎所有 15 和 16 世紀的偉大畫家所使用,包括倫勃朗、維米爾、魯本斯等等(圖21)。至今仍作為化妝品食品等色素添加。
倫勃朗,猶太新娘,1665-1669年,新娘的裙子顏色為胭脂紅色(圖21),來源:colourlex
1826 年,法國化學家Pierre-Jean Robiquet發現了有機化合物茜素(C14H8O4)。1868 年,德國化學家Carl Graebe和Liebermann研發合成了茜素,并用煤焦油生產它。合成紅比天然染料更便宜、更持久,歐洲種植茜草和從拉丁美洲進口胭脂蟲很快就幾乎完全停止了(圖22)。拉圖爾,靜物與菊花,1862年(圖22),來源:eclectic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