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
馬克思關于《資本論》理論部分三卷的直接草稿。寫于 1863年8月—1865年底間,第一次用德文和俄文發(fā)表于《馬克思恩格斯文庫》1933年第Ⅱ(Ⅶ)卷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二版第49卷。部分中譯文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9卷,摘選收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在相繼完成《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和《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后,馬克思在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理論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自己的一個個理論。由此,在1863年7月到1865年底期間,他繼續(xù)自己的經濟學研究,撰寫完成《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將這些理論形成三冊的理論體系。這部手稿包括:(1)《資本論》第一冊手稿的《第六章。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441~495頁)和一些零星單頁手稿(第一冊手稿的其余部分沒有保留下來);(2)《資本論》第二冊(“第Ⅰ稿”)(共計149頁)和一份第二冊的寫作計劃;(3)《資本論》第三冊的主要手稿(共計575頁)。
第一冊《資本的生產過程》的手稿。在《資本論》第1卷的全部手稿中,我們看到的只是未被收入正式出版的《資本論》第1卷中的《第六章。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當初,馬克思打算把這一章作為《資本論》第1卷的最后一章。在這一章中,馬克思研究了作為資本產物的商品,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論述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揭示了資本主義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論證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制度必然勝利的主客觀條件逐步形成的過程。此外,馬克思還闡述了勞動對資本的形式上的從屬和實際上的從屬問題、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問題、總產品和純產品問題等等。
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的“第Ⅰ稿”。在第一章《資本流通》中,通過對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的相繼的形態(tài)變化研究,馬克思分析了資本在流通過程中所采取的新的形式規(guī)定性,從而說明了資本的循環(huán)過程。在第二章《資本周轉》中,馬克思研究了固定資本的周轉對剩余價值生產和利潤率造成的影響。第三章《流通和再生產》中,馬克思主要考察了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
第三冊《總過程的各種形態(tài)》的“主要手稿”。馬克思說:“這一冊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第一章《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第二章《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第三章《一般利潤率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進步而趨向下降的規(guī)律》、第四章《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第五章《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yè)利潤》、第六章《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第七章《各種收入(所得)及其源泉》。第一、二、三章研究了作為剩余價值的表現形式的利潤;第四、五、六章闡明了商業(yè)利潤、利息、地租的具體形式,探究了產業(yè)資本家、商業(yè)資本家、生息資本家、土地經營者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與無產階級之間的關系;第七章批判了庸俗經濟學的三位一體公式,指明了利潤、利息和地租這些具體形式,只不過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及其表現形式,就是把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完全神秘化,從而達到掩蓋真相、迷惑人們的目的。第七章不僅是第三冊的總結,也成了《資本論》全三卷的總結。
《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中具有絕對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這部手稿中,馬克思不僅在理論上取得了不少的進展,更在結構上建立起《資本論》三卷本的結構體系,這顯示馬克思已經熟練運用唯物辯證法尤其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科學的邏輯方法。這是“一部光彩奪目的著作”。同時,馬克思在手稿中第一次詳盡考察了勞動對資本的形式從屬向實際從屬過渡給工人階級帶來的影響,同時也對資本的流通過程和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做了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第一次從總的聯(lián)系中考察了全部資本主義生產,完全駁倒了全部官方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大辭典》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