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宇宙到底是由什么構成的?
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其實已經困擾了人類科學界幾百年的時間,甚至可能還要困擾我們更久的歲月。
在科學認知還處于“古代樸素唯物論”的階段,人們天真的認為宇宙萬物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形構成的。
隨著天文望遠鏡的發明,科學理論的進一步突破,人們越來越發現這個簡單問題背后有著可怕且復雜的邏輯。
于是“宇宙”的真實面貌也逐漸模糊了起來。
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宇宙的本質無非是能量和物質。
物質占據我們可見宇宙的一大部分,剩下的則是分子運動所產生的能量。
不過如此“膚淺”的認識顯然低估了宇宙138億年的歲月。
早在上個世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揭開了能量和質量的關系,同時也闡述了物質和能量之間相互轉換的機理。
簡單來說物質在某種自然或非自然條件下可以轉換為能量,反過來能量也可以在某種條件下轉換為“物質”。
物質轉換為能量似乎是一件科學家可以“大膽預測”的理論,可是能量如何轉換為質量這就不是人類科學能夠理解的事情了。
即便按照最低的“能量物質轉換比”來計算,僅僅是用“純能”制造一根牙簽所需要的“能量”就相當于把整個地球的質量轉換為“純能”,更不要說我們浩瀚的宇宙數不清的星辰都是“物質結構”組成的。
這需要何等的量級才能創造這一切?
難怪科學家會把宇宙本身看作一個“奇跡”,一個只有“神”才能創造的時空。
不過,在我們的宇宙中并非不存在這樣的一股力量,那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奇點”。
宇宙萬物都是從這個“質量大、體積無窮小”的“概念”里誕生的。
關于“奇點”的奧秘偉大的科學家霍金曾經說過:“這個討論從科學上說毫無意義,因為奇點本身就是一切秘密的終點,我們不能探討它或者更早以前的事物”。
所以我們可以用最簡單直接的方法解釋這一切。
“奇點”誕生了宇宙中一切的物質和能量,但我們不能去研究它背后的真相,因為“奇點”是一個時間、空間、物理法則以外的存在,它本身“無意義”。
那我們的宇宙是先有能量還是先有物質呢?
答案是先有能量,在138億年前,“奇點”在爆炸以后釋放了時間、空間以及大量的“純能”。
能量冷卻以后出現了“輕元素”,這些元素匯聚在一起成為了“初代恒星”。
這些巨大的恒星在引力作用下坍縮并釋放“伽馬射線暴”,宇宙中也開始出現“重元素”。
有了“鐵、鎳、鋰”等等重元素的存在,分子才能匯聚成為原子,從而構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浩瀚星空。
盡管從現在來看,我們理解不了宇宙尺度存在的事物。
因為它們的“龐大”很多時候超出了科學家想象力的極限,所以有些問題并不適合探究它背后的秘密,而是把它當成一種人類意識以外的客觀存在,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我們的宇宙。
科學作為一種“認知工具”,它的本質并不是為了讓我們改變規律,而是認識規律和接納規律。
面對諸如“能量創造宇宙”這種問題的時候,記住它而不是研究它,或許是更明智的選擇。
宇宙背后潛藏的秘密比它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要多上幾個數量級,科學的真理之路還需要人類文明付出更多的努力,也許有一天我們也能跨入“高等文明”的序列,到時候再回過頭來研究這些一時難以洞察的真相,或許還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