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一首響徹千年的《滿江紅》,最近又走進大家的視野。岳飛是家喻戶曉的愛國民族英雄,是宋朝光彩奪目的將星之一,深得軍心和民心的統帥。他短暫的一生,一直忠實地履踐著背刺“盡忠報國”的誓言。
岳飛已逝,《滿江紅》永存,愛國的熱血不泯,這或許就是我們一遍遍重溫歷史的意義。
關于岳飛
你需要知道的9件事
少年岳飛
岳飛,少負氣節,辦事沉穩話不多。家中貧困卻勤學不綴,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
他拜周同為師,學會了周同的全部技藝,能左右開弓,武藝“一縣無敵”。周同死后,岳飛每逢朔日、望日便到他的墳墓祭奠他。父親岳和見此很是感慨,問他:“你若被國家任用,應該會為國家殉難以成全大義吧。”
史書上沒有記載岳飛的回答,但我們都知道,他用一生給出了堅定的答案。
岳飛的神力之巨
岳飛天賦異稟,自小小年紀起,便神力蓋世。史載其“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長大從軍征戰后,每戰,他都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
岳飛的破敵之勇
出身卒伍的岳飛經常身先士卒,親自執掌戰旗,冒著流矢,沖鋒在前,即使帶病也要出征,“時飛苦寒嗽,力疾而行”;而戰,他就毫不惜身,直至“體被百余創,甲裳為赤”“摧精擊銳,不勝不止,則不知有其身”。
岳飛的幕僚曾極力勸阻他,最好不要親自充當“旗頭”,一旦被敵人認出,集中強弓硬弩來射殺,后果不堪設想。然而,岳飛身先士卒的習慣早年就養成了,即便成為軍事將領,他依然故我。
關于他的善戰驍勇,有兩個著名戰例。
1.岳飛與金兵相持于滑南,曾領百騎在黃河岸邊操練,與金兵不期而遇,岳飛激勵士眾,說:“敵雖眾,未知吾虛實,當及其未定擊之。”說罷,獨自馳騁迎敵,舞刀而前,一刀將金將斬于馬下。
2.岳飛率領百余騎前往壽陽、榆次縣窺探敵情,被敵包圍。岳飛持矛單騎突陣,出入數回,殺其騎將數人。
岳飛的守土之憾
生于亂世,靖康之恥讓岳飛種下收復河山的夢想。
他懷著獻出生命的孤勇,從一個名不見傳的無名小卒,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路廝殺終于成為赫赫威名的岳將軍。新傷覆蓋著舊傷,曾經的戰友倒下,新的面孔又站在他身旁。
再痛的代價都不膽怯,因為有無比迫切的渴慕,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他曾經離夢那么近,中原可歸似乎只差一步就能做到,但就是這一步,他卻沒能邁過去。
空悲切!三個字,每個字都寫著泣血的無力,都注滿了他對平生志望難酬的遺憾。岳飛雖死,但從此人人都記住了《滿江紅》。
岳飛的名言之精
有人問岳飛:“你能抵擋多少敵人?”
岳飛淡語道:“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謀。”
(個人之勇不可靠,用兵在于謀定而后動。)
何以世道安寧?
岳飛出警語:“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
宋高宗要為岳飛營造府第,
岳飛推辭說:“敵未滅,何以家為?”
數立奇功,又屢次拒絕授官,
岳飛的理由是:“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
秦檜堅持與敵議和,
岳飛正色道:“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謀國不臧,恐貽后世譏。”
(侵略者的話不能相信,議和是靠不住的。謀國的心不善,恐怕會遭到后世的譏諷。)
一生出入行陣,岳飛視關羽、張飛為人生偶像:
“要使后世書冊中知有岳某之名,與關、張輩功烈相仿佛耳。”
岳飛事母至孝
岳飛事母至孝,雖在戰場,卻不忘派人常去探望,并把老人家從黃河以北地區接到身邊照顧。母親有頑疾,吃藥時岳飛堅持親自來喂。功成名就的他,不曾忘記幼年時,黃河決堤,暴至的洪水中,是母親緊緊抱著他坐在漂流的甕中避難,幸存一命。
母親過世之后,岳飛哀痛至深,“水漿不入口者三日”。
岳家軍的風紀之好
岳飛是中國古代治軍的楷模,“岳家軍”成為一時的典范。
其風紀之好,不但為南宋諸軍之冠,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少有其比。他們在行軍途中,“夜宿民戶外,民開門納之,莫敢先入。晨起去,草葦無亂者。”始終堅守著“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的戒條,金人聞風喪膽,到處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贊嘆。
岳飛的書法之勁
岳飛雖出身行伍,但有極好的書法素養,以行、草為主,暢快淋漓,氣韻生動,頗具淳正之氣。傳世書跡有《書謝朓詩》《前后出師表》《吊古戰場文》等。文天祥評其筆法:“若云鶴游天,群鴻戲海,而兼文學之長,當吾世誰能及之。”
岳飛的文學造詣
如果說岳飛的《滿江紅》激蕩一腔愛國情,那么他的另一名篇《小重山》則讓我們看到了一代名將的鐵血柔情: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在這首詞里,措辭委婉含蓄,卻寄托了諸多感情:故園怕回首,而托諸驚夢;所愿不得償,則托諸空階明月;懷壯志而不伸,致坐失機宜,而托諸瑤琴獨奏,賞音無人。用情節制深切,讀來悲涼悱惻。
除了詞作品,岳飛還有文章傳世,《乞出師札子》便是其中之一。在這個表奏皇帝的奏折中,岳飛動情寫道:“臣伏自國家變故以來,起于白屋,實懷捐軀報國、雪復讎恥之心。”字字滲透著愛國之心和收復中原的強烈愿望。
英雄岳飛之精神不泯
宋史學家鄧廣銘先生曾這樣評價岳飛:
“他始終一貫地堅持收復失地、一雪國恥,雖遭受到反對派的忌恨而不稍改變,且終至以身殉之,成為我們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之一。岳飛為此而生,為此而死,他的死,大義凜然,重于泰山。”
如《滿江紅》云:“三十功名塵與土。”對于岳飛而言,再高再重的功名,與“收拾舊山河”這項事業比起來,就像塵土一樣微不足道。
“一詞壓兩宋,一人抵萬軍”的他,在短暫的一生中,頻頻北望故園,心中至始至終未曾放下一夢: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參考資料:《宋史》《宋史十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