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教育部批準,西湖大學于2023年繼續在浙江開展“西湖大學創新班”本科招生試點,招生人數不超過90人,符合條件的高二、高三學生均可報考。
“什么只在浙江招生?”“什么時候可以在省外招生?”這是我們在后臺收到最多的一類咨詢。
而隨著招生宣講走進浙江省內多所中學,來自考生與家長的問題越來越多樣,也越來越具體——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西湖大學?考西湖大學是不是將來一定要讀博士?無法承擔海外交流的費用怎么辦?
在此感謝大家對西湖大學的熱切關注,今天我們整理了一些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給各位考生和家長做好解答。
西湖大學是一所小而精的大學,我們不求規模,但求質量,因材施教,實行個性化培養。為了讓本科生在學校順利成長,也為了每一個環節萬無一失,實現師資、實驗室設施設備、生活條件保障等各類資源的最優配備,學校在招生地區和招生規模上采取逐年推進的做法。去年和今年在浙江省內招生,后續根據試點實施情況,經教育主管部門批準后,逐步擴大招生范圍。
高三學生如果沒有被西湖錄取,后續的志愿填報和錄取不受任何影響。
高二學生參加高考成績僅對當年報考“西湖大學創新班”招生有效,若未被西湖錄取,本次考試所有科目成績均不進入學生相關記錄。
西湖大學以培養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和科技領域的未來引領者為目標。我們認為,一名合格的未來引領者,不僅要懂中國,還要知世界。他們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族裔的人們怎么思考、怎么看我們,才能具備全局視野,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尤其是當前世界局勢復雜多變,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不能道聽途說、人云亦云,而是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
所以,我們希望每一位本科生至少要去海外交換學習一學期。過去幾年來,我們已經先后與20多所大學簽訂了交換交流協議,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每年就可以送40位本科生去學習。接下來我們會進一步和其它一些世界名校簽訂本科生交換協議,盡力為本科生創造最好的學習機會。
至于學生在海外交流學習的費用,視前往交流交換的學校而定,會因學校和學習時間的不同存在差異。請各位家長放心,西湖大學絕不會讓學生因為經濟問題而無法繼續學業。
我們從來沒有、也不會要求所有本科生畢業后必須讀博士。只是作為一所劍指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我們會有自己的導向。
學生在大學三年級結束時,會有三個選擇:
第一,本科畢業去工作,直接走上社會。研究型大學培養本科生的首要目標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深造和探索未來。如果學生深思熟慮之后決定先看看社會,然后再決定今后如何深造和發展,我們不僅不會干涉,并且會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學生找到合適的工作。
第二,本科畢業,選擇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然后工作、走上社會。我們當然尊重你的選擇,并將幫助你選擇合適的碩士專業。其實,碩士階段的學習常常是為就業做準備的。我們相信同學們的潛質和發展前景應該遠不止于此。
第三,本科畢業直博。你可以選擇在本校直博,我們認為通過層層選拔進來的孩子,都具有這個天賦和能力,只要成績合格都可以在大學三年級下學期選擇直接進入博士階段學習。留在西湖大學直博的優勢是本博培養貫通,大大縮短攻讀博士學位所需的時間。當然,如果你想去國外或者國內其他院校換一種環境和文化繼續學習,我們也全力支持!我們會根據你的興趣、志向,推薦你去申請攻讀國內外一流大學的博士學位。
所以說,西湖大學鼓勵本科生畢業后直接攻讀博士學位,鼓勵本博連讀,但不是要求每一個學生都這樣做。我們充分尊重學生意愿。
我們專門為學生適應英文授課和大學學習環境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新生入學后,通識教育中心開展為期4周的學習方法與英語適應性訓練。除學術導師外,學校的語言中心、學業指導中心、學習資源中心,為每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指導,提升英語交流表達能力、課堂學習和自學能力、思辨和實踐能力、社交和組織能力。自然科學和工程類的通識課以及專業課都是英文授課,但人文社科的主要課程還是以中文授課為主。另外,從首屆本科生的專業課英語適應情況來看,大家大可不必感到壓力。
2023年的西湖大學本科生創新班招生,將會增加一門考試:中文寫作。培根說過,語言是思想的外殼。其實何止是“外殼”,語言本身就充滿了邏輯。而寫作,很大程度上,是語言的一種表現方式,是思維和感受的“代碼”。在西湖大學,很多博士生導師在帶學生的時候,會指導論文語法和寫作。把問題想清楚,才可能把文章寫清楚。清晰的,簡潔的,準確的,甚至是優美的文句,本身也是科學之美的體現。
西湖大學定位于“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我們堅持發展有限學科,堅持以實現重大理論突破和核心技術攻關為己任。目前已經擁有的238位在各自研究方向走在世界前沿的優秀科學家、博士生導師,他們將全方位參與本科生的教學與科研訓練。
所以,我們希望招收有天賦、有潛質,并且立志投身科學研究的學生,或者是雖然沒有想好未來要干什么、但對基礎科學有興趣的學生。我們希望看到你們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潛力:品德優良、志向遠大,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學業優秀、基礎扎實,有好奇心與創新潛質;身心健康、適應性強,有開放、包容的心態和同理心。
總結為一句話,我們希望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和科技領域的未來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