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照現在的趨勢,愚人才是人類最終的歸宿……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人工智能的水平正在飛速提高,當年擊敗卡斯帕羅夫的“深藍”只能算是史前遠祖,讓所有圍棋選手低頭認輸的Alpha Go 則是真正意義上第一個徹底超越人類的AI,而剛剛獲得大獎的蛋白質預測工具 AlphaFold 和當紅炸子雞 chatGPT 正在將觸角伸向所有領域,這些AI不怕失敗,無視嘲諷,勇于嘗試和學習,因此每天都在進步中。而與此相對的是,最近的一些研究發現,很多國家人們的智商分數正在降低。
英國統計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是第一個嘗試以量化方式來分析人類智力水平的科學家,但是在收集和分析了各種數據之后,他沒有找到任何與智力水平有關的生理特征,最終放棄了。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奧杰(Alfred Binet)和他的合作者提出了一個“智力測驗”,旨在評估學齡兒童的智力水平,以確定他們是否需要特殊教育。1916年,美國心理學家劉易斯·特曼(Lewis Terman)基于比奧杰的測試,開發了斯坦福-比奧杰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該測試后來成為了美國的標準智力測試。
通常所說的四個方面的智商測試指的是:語言理解能力、邏輯類比推理能力、空間認知推理能力和數量推理能力,這四個方面被認為是衡量智力的基本要素。隨著測試方法的不斷完善以及測量范圍的擴大,心理學家們發現一個現象:弗林效應。弗林效應是指全球范圍內智商測試成績的普遍增長現象,以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R·弗林的名字命名。根據弗林的研究,自20世紀初到20世紀80年代,世界各地的智商測試得分普遍呈現上升趨勢,每10年平均上升約3至5個智商點,也就是說,現代人的平均智商得分比100年前高出許多。弗林效應的具體原因仍然存在爭議,但可能與教育水平的提高、營養衛生條件改善、大規模傳媒的普及等因素有關。但最直接的原因應該是基礎教育的普及,畢竟這種智商測試也是出題-做題的模式,如果完全不識字是沒法完成測試的,但是不會做題顯然不代表此人智商為零。同時只要是題目,人類就有適應的辦法,就像視力測驗,有人能把整張圖上的符號都背下來。因此題做得多了分數有所提高毫不奇怪。但是就像人類20歲之前身高一直在增長,不代表能一直增長下去,智商分數也是這樣,弗林效應遇到了天花板:多項研究顯示從上世紀90之后,許多智商測試的分數呈現出了下降的趨勢。在2018年的一項研究中,挪威研究人員分析了1962年至1991年出生的挪威男性的智商得分,發現1962年至1975年出生的人的智商得分每十年增加近3個百分點,但1975年以后出生的人的智商得分穩步下降。在丹麥、英國、法國、荷蘭、芬蘭和愛沙尼亞進行的類似研究也顯示了類似的智商下降趨勢。近期在美國的一項研究中,西北大學的科學家設計了一項在線測試,394378名美國人參與了這項活動,他們發現,在2006年至2018年期間,在四類智商測試中,除了空間認知推理能力的平均得分有所上升,其他三類的分數都下降了,綜合能力得分也降低了。無論年齡、教育程度或性別,這種分數的變化都存在。通訊作者伊麗莎白·德沃里克教授表示,她希望人們不要得出簡單的結論,即美國人變笨了。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很復雜,如社會價值觀轉變也可能影響分數,當代人日常關心什么,以及社會每天都在強調和強化什么,可能都會反映在測試中,如近幾年越來越重視 STEM 教育,可能代表其他領域如抽象推理受關注較少 ,測試分數低,也可能只是受測者愈來愈不擅長這類測驗。空間認知推理能力提高,可能說明現在是讀圖和看視頻的年代,而非僅僅依靠文字獲取信息。倫敦國王學院心理學教授 Robin Morris 認為傳統智商測量的方法在現代信息社會快速變化的背景中可能顯得有些過時了,如社交媒體的廣泛滲透,人們更習慣于碎片化閱讀和表達。如果每天都在發“呵呵”、“666”,而不是系統的整理思路和想法,那么有關語言理解和表達的能力退化就顯得很自然了,但是這是否代表著人們智商真的降低,可能還有待研究。
https://edition.cnn.com/2018/06/13/health/falling-iq-scores-study-intl/index.htmlhttps://neurosciencenews.com/iq-drop-22827/?fbclid=IwAR3llJiBBAiSR7tFgaEZQLB0V0GEhxCKfJD2819s92BgEkEIbuU90skRBwU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