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當我們以為一個時代就要退場時,“咽喉痛”“陽了”的新聞攀上熱搜。周圍的同事、朋友不斷出現“二陽”,大家對新冠的關注重新提高起來。北京市衛健委6月7日發布的“每周疫情播報”顯示,自2023年第17周 (4月24日-30日) 以來,新冠感染報告病例數已連續6周排名法定傳染病病種第一。
此前有專家指出,6月可能出現第二波新冠感染高峰,提醒我們近期在日常生活中仍然需要注意防護。“陽后要警惕心肌炎”的話題曾引起廣泛關注,那么“二陽”后仍需警惕心肌炎的發生嗎?心肌炎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疾???
首先,讓我們簡單認識一下心肌炎。
心肌炎是一種心肌發生炎癥而引起的獲得性心肌病,癥狀包括呼吸急促、胸痛、運動能力下降、心律不齊、異常疲倦、頭暈等。心肌炎可以突然發展(急性心肌炎),可以反復發生,也可以持續很長時間(慢性心肌炎)。
大多數心肌炎患者康復后,不會對身體造成持久影響;但在極少數情況下,如果炎癥嚴重,心肌炎會傷及心肌。這種損傷意味著心臟必須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將血液和氧氣泵送到全身。長期下來,這會導致心肌變大、變得無力,可能產生比較嚴重的影響。
心肌炎最常見的病因是病毒感染,流感病毒、腺病毒、腸道病毒等,往往首先出現發熱、乏力、流涕、咽痛、咳嗽、腹瀉等癥狀。同時,細菌感染(如白喉或鏈球菌)或真菌感染(如念珠菌)也是常見因素,另外藥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導致心肌炎。
那么,新冠感染與心肌炎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系?
2023年1月,發表在《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IF14.239)上的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沒有感染過的人高出40%,經歷過嚴重感染的人面臨的風險更大;這些風險甚至在新冠感染康復后一年仍會增加,并且與“長新冠”相關。研究建議,持續監測新冠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相關體征和癥狀對于患者是有益的。
2020年9月,發表在《心律學》(Heart Rhythm,IF6.779)的一篇綜述文章匯總了新冠感染相關心肌炎的病理生理發現以及臨床管理建議。研究認為,新冠感染相關的心肌炎是由病毒對心肌細胞的損傷和宿主免疫反應引起的心臟損傷的集合。
新冠感染會以多種方式影響患者的心臟和循環系統:
*心悸。新冠患者的心率會因為發燒和炎癥而變快或變得不規則,因為在生病狀態下,心臟會更加努力地向身體輸送更多血液以對抗感染。脫水、焦慮、藥物治療等也可能引起心率的變化。心悸時,患者能明顯感受到自己的心跳,也就是胸腔傳出的跳動或怦怦感。如果患者有心臟病史,或心悸持續很長時間沒有改善,最好及時就醫咨詢。
*缺氧和缺乏營養物質導致的心臟受損。重癥新冠患者一般會出現肺部受損,導致到達心臟的氧氣量減少;病毒對心臟的損害會限制對心臟的營養供給。這些因素可能導致心肌受損。但研究顯示,心臟損傷在輕癥新冠患者中并不常見。
*心肌炎和心包炎。包括流感在內的多種病毒都可能引起心肌炎和心包炎。新冠患者中的心肌炎可能是由于病毒對心肌細胞的攻擊以及人體免疫系統對感染的過度反應引起的。如果感染后出現呼吸急促、胸痛或心率異常,應及時尋求醫療建議。
從醫生的接診情況來看,前去就醫的患者中,很多是新冠病毒感染后,休息了2周左右,仍有不舒服癥狀,希望排查是否發生了心肌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海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雖然目前的研究對于新冠感染后發生心肌炎的概率尚未有明確結論,但是從病毒變異的特性上可以推斷,對于同一個體來講,“二陽”后心肌炎發生的概率要比“首陽”更低。張海澄提示,如果在新冠感染后出現了明顯的心慌、憋氣以及心率加快等癥狀,就需要警惕心肌是否發生感染,必要時可以到門診進行相關檢查。
總結而言,通過病毒直接攻擊心肌細胞、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使心肌受損的直接影響,以及病毒引起的心臟供氧和營養不足的間接影響,新冠感染可能會引發包括心肌炎在內的心血管疾病。這些問題對于重癥患者或之前有過心臟病史的患者風險較大,而在輕癥患者中并不常見;不過若感染后癥狀持續數月,也就是發展為“長新冠”,我們仍應對可能出現的心臟損害保持警惕,如果有呼吸困難、心悸、心律不齊、胸痛等癥狀應及時就醫。
1749年,法國醫生讓·巴蒂斯特·德·塞納克(Jean-Baptiste de Sénac , 1693–1770)根據從尸檢中觀察到的結果出版了《論心臟的結構、作用和疾病》一書(Traité de la structure du coeur, de son action, et de ses maladies),在書中他首次描述了心臟的炎癥。19世紀初,心肌炎成為一個很常用的疾病診斷,但彼時“心肌炎”這個詞被嚴重濫用,包括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等多種心血管疾病都被診斷為心肌炎。之后,得益于聽診器、顯微鏡的使用以及微生物學的發展,人們對心肌炎的形態認識和診斷更加準確。20世紀40年代,認為炎性疾病是細菌、寄生蟲或過敏表現的伴隨癥狀或結果的觀念使人們開始對急性心肌炎產生濃厚的興趣。1948年,美國醫生吉爾伯特·達爾福德(Gilbert Dallford)在紐約州一個叫做柯薩奇(Coxsackie)的村莊里,從孩子的糞便中發現了一種病毒,這種會導致嬰兒和兒童患上致死性心肌炎的病毒被命名為柯薩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在診斷方面,最開始使用的檢驗方法是心臟組織活檢。1929年,德國泌尿科醫生沃納·福斯曼(Werner Forssmann)提出心導管插入術,可以安全到達活體右心腔。1974年,倫敦國王學院醫院的彼得·理查德森(Peter Richardson)發明了一種直徑更小的活檢鉗,這種活檢鉗更靈活,可以經皮插入股靜脈或鎖骨下靜脈。1986年,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發明后,PCR分子分析成為診斷病毒性心肌炎的金標準工具。現在,心肌炎的診斷金標準依舊是心肌活檢;結合PCR/RT-PCR可以鑒定特定的致病病毒。另外,炎癥標志物檢驗、心電圖或磁共振成像等都可以輔助診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在 1975 年至 1985 年期間,柯薩奇病毒 B3(CVB3,一種腸道病毒)是全球最常見的導致心肌損傷的病毒(每 1000 例有 34.6 例),其次是乙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柯薩奇病毒A和巨細胞病毒;對于兒童來說,腺病毒是兒童心肌炎的主要致病原因。2017年,全球有180萬例心肌炎病例;2017年全球因心肌炎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為4.6萬人。
心肌炎在臨床、實驗室和病理生理學特征方面存在性別差異。心肌炎在男性中的診斷率高于女性。此外,男性更有可能發展為嚴重的心肌炎,而且死亡風險更高;不過由于臨床表現的不同,女性潛在漏診的情況可能更多。
心肌炎常常被認為是青年人的疾病,因為年輕人身體好,在病毒入侵體內免疫系統消滅病毒的過程中會產生更強烈的過激反應。其實,心肌炎在各個年齡段都有發病,年輕人是易感人群。
為了驗證心肌炎發病與年齡和性別的關系,芬蘭的一項研究調查了超過三千例心肌炎住院病例,發現男性比女性更易患心肌炎,特別是年輕男性;女性心肌炎患者常見于絕經以后,這可能是雌激素水平下降的結果。另一項研究顯示,在所有年齡組中,男性心肌炎的發病率均高于女性。女性和男性的中位診斷年齡分別為54歲和35歲。心肌炎最常發生在21- 40歲的男性中。
在新冠相關心肌炎方面,年輕男性同樣面臨更高的風險。心臟病專家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高睪酮水平,使得病毒感染更加嚴重。雖然總體來說心肌炎的風險很低,但心肌炎康復后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回歸積極的生活方式。
前面說過,病毒是心肌炎的重要致病因素,感冒病毒是其中之一。當心臟受到病毒攻擊時,免疫細胞會發揮不同的作用。一些細胞用于修復因感染而受損的組織,而另一些細胞則可以抵抗感染。但這些“戰斗細胞”實際上可能會導致周圍組織發炎,從而造成進一步的損害,即使在病毒被清除后也是如此。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心肌炎癥狀,例如呼吸急促、疲憊和感覺虛弱,這些癥狀可能會持續數周甚至數月。
而暴發性心肌炎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心臟炎癥性疾病,具有致命性。其發病原因分為病毒性和非病毒性。其中,病毒性暴發性心肌炎主要是由流感病毒、腺病毒、腸道病毒、EB病毒(皰疹病毒的一種)等引起。該疾病的特征是嚴重且突然發作,在數小時至數天的過程中出現明顯、快速的嚴重心力衰竭癥狀,例如呼吸急促和胸痛。疾病發作的快速進程使其難以獲得明確的早期診斷,且暴發性心肌炎的前驅癥狀包括發熱、疲勞、咳嗽、腹瀉、呼吸困難和胸痛等,通常與普通感冒沒有明顯區別,可能導致誤診或延誤診斷。
據報道,湖北一位李先生平常身體一直很好,出現了低熱、頭暈等癥狀后,趕上流感流行季,李先生以為自己得了感冒,便趕緊到藥店買了感冒藥服用。然而他的病情并沒有好轉,還很快出現乏力、胸悶、肚子脹、吃不下東西等癥狀,于是到醫院就診。醫生發現,李先生不僅是心臟出現了傳導阻滯,心衰指標也明顯升高,心臟彩超發現心臟的運動明顯減弱,還出現了肝功能、腎功能的損害,經診斷,李先生患上了暴發性(重癥)心肌炎。
鄭州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四病區主任楊東偉曾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如果發燒、感冒還合并了胸悶氣短,總覺得乏力,應該警惕是不是合并了心肌炎。感冒、發燒、扁桃體發炎、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腸炎等各種炎癥都有可能合并心肌炎。
對于心肌炎,目前還沒有特定的預防方法,但是可以通過一些措施預防感染,保持健康:
·避免密切接觸生病的人。遠離患有流感或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癥狀的患者,直到他們痊愈。如果您有病毒感染的癥狀,盡量避免接觸他人。
·保持手部衛生。
·規律作息、均衡營養、科學鍛煉身體。
·充足的睡眠與休息,保持心情愉悅。
·重視個人健康。一旦感冒、發熱,盡可能休息好,遵醫囑用藥,不要強撐著去運動健身或熬夜,有持續高熱、心慌、胸悶、胸痛、頭暈、眼前發黑、暈倒等嚴重情況,應就醫排查。
北京阜外醫院心內科主任吳瑛表示,大家最擔心的是(成人)暴發性心肌炎,我國每年診斷約3萬-5萬例,一旦發病,進展迅速,需搶救以維持生命和重要器官功能。“大家對此有恐懼心理,可以理解。但九成的心肌炎通過治療,心肌酶等指標會很快回落,配合休養可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