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截止目前跟蹤情況來看,2023年中國糧食產量將會突破7億噸,達到7.07億噸,油料作物產量為3961萬噸,皮棉產量為550萬噸,相應的棉籽產量為847萬噸,油料和棉籽的總產量達到4808萬噸;菜籃子產品蔬菜產品產量8.23億噸,瓜類產品8510萬噸,水果產量2.95億噸,合計產量達到12.04億噸;肉禽蛋奶及水產產量為2.21億噸,全國食用農產品的產量為22.05億噸,折合人均產量為1562公斤,折合日均供應量為4.28公斤/天。其中大豆、油料、棉籽和茶籽折合食用植物油的總產量為1740萬噸,折合人均產量為12.32公斤,折合日均供應量為33.8克,僅僅滿足人均基本基本營養去求。
2023年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出現增長。其中,夏收作物中冬小麥產量下降和油菜產量增長明顯;早稻產量出現增長。當前雖然出現部分地區的洪澇災害,預計秋糧玉米、稻谷產量均出現增長,薯類也會增長,豆類因為大量進口和豆糧比大幅下滑,大豆生產下滑使得豆類總產再度大幅回落,農業提出玉米大豆帶狀分布種植因為勞動投入顯著增長,無法無法在大機器作業的區推廣,政府補貼只是帶來新的權力尋租,不宜在全國范圍大面積推廣,更不應強制在主要農業產區強制推廣,只能是合理引導。
受俄烏沖突對生態和大氣環流沖擊影響,加拿大森林和草地的大火影響,可能導致極端氣象災害發生更加強烈,對傳統產糧區的生產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全年糧食和油料等農產品生產存在較多不確定性,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對比世界先進水平,到2035年我們單產水平也無法實現當前世界先進生產力水平所能到達單產水平。當前,我們農村和農業嚴重投入不足,導致農業產區非農產業極端下滑,生產經營狀況和產業分布單一,導致農業區產業發展更加明顯的相對落后,導致中國農業生產同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在不斷擴大,糧食和農產品進口依存度不斷擴大,不僅危害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的安全供應;更重要,持續發展將會危害國家經濟與社會安全,阻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生產落后和大量農產品的進口帶來國際主要出口國加拿大、澳洲、巴西、阿根廷、東南亞地區為擴大糧食和油料生產,不斷加大對草甸、森林燒荒,種植糧食和油料作物,導致這些地區的火災加劇,導致地區及全球生態出現嚴重破壞。
最近10多年國家農業和農政策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一些完全照搬西方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政策,導致農村發展陷入停滯,導致中國農村經濟和農業產業無法適應當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實現農業生產水平的發展我們必須從如下方面著手:
1)增加農村非農產業投資,大幅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村地區勞動者人均資本占有量,加速農村整體生產力水平提升,實現農村地區自主的非農產業反哺農業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大力發展農村地區非農產業實現95%以上的農村勞動者實現非農產業實現就業,才能真正實現的城鄉經濟和社會的一體化,從而真正推動農村和農業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讓農村和農業能夠同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2)加速國家“雙碳政策”在農村和農業落實,加速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利用,推動農村和農業的更多“節碳和匯碳”,并將其納入市場交易,讓農業全部產出納入市場交易,實現農業全部產出得到應有的補償,增加農民收入。對農村和農業中“節碳匯碳”的產業給綠色財政和綠色金融支持,確保有足夠的資本投入農業發展,讓農業和農村不再的因為農業生產而貧困,能夠同整體經濟社會的發展的相適應。
3)在加速國家“雙碳政策”在農村和農業落實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加速推動農村地區的生態建設;因地制宜搞好城市和鄉村的四旁林建設、發展農田防護林、生態林;充分有效的搞好農田水利建設、農村城鄉生態濕地,讓良好有效的生態系統有效化解極端氣象條件帶來的給農業生產帶來的負面影響。
4、特別加速推動農業生產核心區河南東部南水北調暨豫東長虹運河復航、拓寬、延展,縱向貫通連接淮河、汝河、沙潁河、渦河,從而形成豫東地區的南北向運河,進而形成淮河流域的通榆運河、京杭運河、江淮、長虹運河的縱向運河體系,將淮河水系主要干支流連成一體,實現有效的調水、蓄洪、滯洪、提升淮河流域的總體低下水位,改善地區生態環境和洪澇災害的抵御能力,大幅提升地區的農業生產力水平,推動我國的農業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同時通過地區的水路交通實現長三角經濟區、長江流域經濟帶和中原經濟區、江淮經濟實現融合發展,帶動全球大量流動性產業從返國內市場,尤其當量流向南亞東南產業重回國內市場,帶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5)最重要當前我們必須給予農村地區和農業主產利用大量剩余非農用地發展的非農產業,同時大幅提高農村老年的養老金水平給予農民同城市居民具有同等水平的養老金,實現城鄉居民既有基本公民權利,才能引導更多人力資源流向農村和農業,為農村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最基本人力資源支持。
7月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為225,同比下降1.86%,環比下降2.26%;菜籃子價格指數為226,同比下降2.37%,環比下降3.12%。
1-7月的農產品綜合價格指數為242,同比下降0.04%,菜籃子價格指數為244,同比下降0.34%。
2023/24年5-7月的農產品的綜合價格平均值為231,同比上漲1.3%,菜籃子價格指數為232,同比上漲1.4%,均為歷史新高。
1-7當前的農產品和菜籃子價格指數處于歷史高位,總體農產品價格指數高位穩定,對農作物種植面積的穩定有一定支持作用。同時各地增加直接補貼的額度支持的生產穩定。
農產品價格走勢走勢及長期趨勢對比
從當前的監測來看,2023年全年中國農作物的播種面積為1.7025億公頃,較上年增長0.40%,增幅低于4月的預測。按照當各省發展趨勢,預計2025年作物播種面積1.718億公頃;2030年作物播種面積1.759億公頃;到2035年的播種面積1.787億公頃。本期播種面積預期低于先期水平。
近年來,中國農作物面積耕地復種指數及糧食作物占比均為不斷沖擊歷史新高,荒地過度開墾和耕地過度播種不利于生態環境穩定。尤其,農村地區大面積農田防護林、城鎮和鄉村四旁林、生態林和生態濕地的破壞,使得農業區氣候調控體系遭到嚴重破壞,導致整體大氣生態失衡。帶來夏收完畢后農業區極端高溫和干旱,導致相應地區災害頻發,夏播作物平均單產出現明顯下滑。2023年全國及全球7、8月出現極端高位及極端降水更是給災區民眾帶來極端財產、心理極大傷害。維護和各地生態環境才能最有效提升土地生產力,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才是真正的藏糧于地,相反破壞農村和農業區的生態就是最嚴的破壞耕地。
藏糧于地不是空洞口號,1)保護好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因地制宜的做好農村的生態建設及綠化;2)做好全國各地,特別主要農業區生態濕地的恢復和新建,加速推動跨區域調水工程和運河建設,為各地生態濕地構建補充水源,增加農業區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供應量,有效提升人類對生態的調節能力;3)消除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做好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提升農業產出的充分有效利用;4)發展循環農業,實現農業生產所需化學元素的有效循環,實現土壤肥力的有效提升;5)做好農業土壤成分的普查,建立土壤發展變化的檔案數據,依據土壤特性因地制宜的發展的作物生產,并相應彌補作物生長中土壤缺失的營養成分。6)重新構建全面核實農業產出,按照作物生長量,全產出核實CO2消耗、水的消耗與釋放、氧氣生產及種子、果實、秸稈與枝葉、地下根部的全部物質積累,對農業生產全物質產出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增加農民收入,消除農民和農村的貧困,做到這些我們算是藏糧于地。
7月,北京Farmer糧食綜合價3317元/噸,環比上漲1.04%,同比下降4.65%。結束連續7個月價格下滑,當前價格依然為歷史較高水平;作物年度5-4月處在歷史的長期趨勢線之上,2022/23作物年度價格為再次歷史新高,支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提升,推動整體農作物播種面繼續提升。
2023年1-7月的平均價為3377元/噸,同比下降0.17%。2023/24年度(5-7)月的平均價格3298元/噸,同比下降4.88%。
新作物年度價格下滑顯示播種面積增加,面積和產量預計均會沖擊歷史新高,尤其長江流域單產和總產出現恢復增長,支持全年糧食產量的增長。
扣除貨幣價值變動實際價7月環比出現上漲0.32%,同比下降5.22%;自然年度上漲4.39%,連續5年價格上漲,支持支持糧食生產的提升;新的作物年度下降3.55%;顯示國內糧食供應充裕,連年增長和中糧大量主糧進口及貿易企業大量雜糧進口加劇國內糧食的供應過剩的局面,帶來新的年度價格回落,持續發展必然危害國內的糧食生產。
1.2 糧食生產
2023年全國糧食面積1.199億公頃,較上年增長0.37%,漲幅明顯低于上期的預計,但是產量有所提升,北方高溫、多雨,雖然華北和東北的部分流域的洪澇災害對受災地區生產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總體產量和單產依然保持高位;南方降水及時,全國總體農業生態氣象良好,南部長期產量大幅度恢復和新增長;帶來總產量增長,預計202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7.07億噸,較上年增長2.15%,單產為5894公斤/公頃,較上年增長1.77%,增幅明顯高于先期預計。盡管如此,我國糧食作物單產提升緩慢增長,明顯地區世界發達國家的單產提升水平,嚴重危害我國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導致大量進口。過去20來年的農村地區的管理失當導致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失衡、產業發展環境的失衡導致農村進發展落后。
按照當前各省發展趨勢(下同),預計2025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206億公頃,產量7. 20億噸,單產5967公斤/公斤;到2030年全國糧食產量1.2332億公頃,產量為7.7262億噸,單產6273公斤/公頃;到2035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347億公頃,產量為8.847億噸,單產6566公斤/公頃。
如果我國小麥、玉米、稻谷、大豆、大麥產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22年產量可以達到9.71億噸;2023年產量可以達到10.64億噸,2025年產量可以達到11.27億噸,我們糧食生產能力存在上漲空間。
對比中國當前同世界先進國家差距,超過20年,這種差距在擴大;根本原因在于我們的政府依然把農村和農業當做封建時代的農業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體制是導致中國農業落后,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受限的根本原因,正在嚴重的阻礙民族偉大復興。
7月,三種主要谷物的平均價格為2841元/噸,環比上漲1.71%,同比下降0.69%。河南小麥因為道路管理不善,影響農機跨區作業,導致夏收小麥出現大面積的芽麥現象,帶來小麥總產量小幅下降和優質制粉小麥的大幅下降,使得小麥價格上漲,遏制主要谷物價格連續5個月下滑。
自然年度1-7月均價為2857元/噸,同比上漲0.93%,再創歷史新高,連續第四年上漲,累計漲幅為26.77%。作物年度5-7月2803元/噸,同比下降2.32%,結束連續第三年上漲,盡管大量國際社會依然存在壓制通貨膨脹,國際大米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國內經濟在5月份以后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大幅上漲,但是,總體供應明顯增長,政府強行控制物價水平,農民繼續成為錯誤政策替罪羊,后期國內糧食價格不會出現大幅上漲。
扣除貨幣價值變動影響,實際價格7月上漲1.00%,同比下降1.26%;自然年度連續4個年度上漲,本年度上漲5.42%;作物年度結束了連續4個年度上漲,本年度下降0.99%;過去4年的三種糧食價格實際保持高位水平持續上漲支持糧食播種面積增長,并帶來的耕地租金的大幅上漲,并且推動農村土地流轉,農村地區的土地流轉成為農村基礎政府官員權利尋租的主要模式。
2.1 谷類方面 2023年播種面積為1.0084億公頃,產量6.521億噸,單產6467公斤/公頃,較上年分別增長0.29%、2.10%和1.81%。
到2025年全國谷類播種面積為1.009億公頃,產量6.62億噸,單產6561公斤/公頃;到2030年全國谷類播種面積為1.0348億公頃,產量7.116億噸,單產6877公斤/公頃;到2035年全國谷類播種面積為1.1481億公頃,產量8.21億噸,單產7149公斤/公頃。
糧食單產緩慢增長無法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只有農村經濟和社會充分全面發展,農村實現多種產業充分發展,實現農村勞動就業人口95%以上的就地轉移,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才能帶來糧食單產水平的較快增長。
改善全國,特別是農業主產區生態環境,減少災害天氣成災率,是穩步提高單產和總產的關鍵條件。2023年洪澇災害如同年初預計北移至海河流域、東北地區,總體對糧食生產負面影響不大;但是,2022年度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旱情和極端高溫對農業生產明顯不利影響,實際價格上漲明顯,支持新的年度農業生產,同時2023年南方、黃淮及西部農業區農業生產狀況普遍明顯優于歷史同期水平,支持新的年度的農業生產,使得新的年度產量大幅提升。
面對不斷的上漲全球氣溫,極端災害頻發;恢復生態,特別是跨流域調水,打造農業主產星羅棋布的生態濕地,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不僅是中國,更是全球農生態建設決定人類生存環境能否得到穩定。構建生態濕地后,同步發展濕地產業,大幅增加農林牧漁業產出水平;同時跨區調水工程可以形成有效的內河航運網,有效改善農業區的物流狀況,對提升農業區經濟發展的位優勢,推動農業區多元產業發展,帶動農業生產力大幅度提升至關重要。
2.2豆類方面,2023年豆類播種面積為1188.4萬公頃,產量2430.1萬噸,單產2045公斤/公頃,較上年分別增長1.0%、3.76%和2.74%。春節過后豆糧價格比大幅下降,使得單產極低的大豆播種面積無法繼續增長。當前政府通過種植補貼推動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可以帶來單位面積產出有所增長,但是帶來勞動成本大幅上漲,主產區農民推廣積極性低,即便存在一定面積推廣基本都是交通線旁邊的面子工程,目的是騙中央升升級不提,增加縣級和鄉鎮的財政的補貼收入額度,為部分群體的貪腐提供基礎。加大科研投入,大幅提升大豆單產水平,提高到大豆機械化工作效率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種植補貼只是一種短期的應急措施,往往存在極端嚴重負面影響。
發展趨勢來看,到2025年播種面積為1250.1萬公頃,產量2614.7萬噸,單產2092公斤/公頃;2030年播種面積為1244.3萬公頃,產量2781.2萬噸,單產2235公斤/公頃;2035年播種面積為1257.0萬公頃,產量3820.5萬噸,單產2244公斤/公頃。
單產極端低下,而且停滯不前,導致農戶收入低下和增長停滯,農戶缺乏種植積極性。高價抑制消費,影響需求增長。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單產和勞動效率決定豆類發展前景,決定整個農業及全社會發展前景,只有農業生產力的大幅提升才能為整個社會進步提供前提和基礎。
中國科研體制和農村基本制度存在的問題決定種業部門沒有創新動力。尤其東北大豆主產區地區農業高等院校和農業科研部們嚴重的官僚化,東北政府管理缺少公開透明社會誠信體系,導致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是制約東北經濟發展,制約大豆產業發展的關鍵。
從全國來看,小規模農業生產更是制約農業力水平的提升重要因素,導致中國大豆生產不能將大豆單產水平充分有效提升,顯示中國農業及整體經濟與社會封閉和缺乏創新,導致中國大豆及農業遠遠低于世界的先進水平。
最近10多年,一些來自“歐美日本等西方國家的專家”指導下制定的中國農業和農村的各項政策,導致農村非農產業大量破產,使得農村非外出務工人就業途徑更加單一,嚴重制約農村耕地的規模化和集約化,從而制約中國農村的發展和中國總體經濟發展。
2.3 薯類方面 2023年薯類播種面積為723.7萬公頃,產量3080.8萬噸,單產4257公斤/公頃,較上年分別增長0.88%、2.79%和1.88%。
到2025年播種面積為720.9萬公頃,產量3176.8萬噸,單產4407公斤/公頃;2030年播種面積為731.1萬公頃,產量3419.5萬噸,單產4677公斤/公頃;2035年播種面積為745.9萬公頃,產量3717.7萬噸,單產4985公斤/公頃。
加速實現脫毒種薯全面推廣,大幅提高單產水平;加速薯類生產機械化水平,減少勞動投入;加大倉儲、流通及加工投入,提升消費需求彈。做好這三條是推動薯類發展的關鍵。
3. 1小麥價格與生產分析,
價格方面,7月小麥批發價格2902元/噸,環比上漲0.86%,同比下降4.88%。
在大量進口影響,3月-5月國內小麥價格經歷有史以來的最大跌幅,3個月累計下降10.7%,不僅帶來農戶種糧積極大幅下降,更是帶來主產區地方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對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大幅下滑。河南受到影響尤為明顯,使得省委政府及農業主管們幾乎放棄小麥生產管理,三夏雙搶到來前,小麥收獲得不到各級領導重視,跨區作業的機手受到多方百般刁難,從而導致麥收初期幾乎沒有收割機南下跨區作業。
鑒于收割機不足,在降水到來前,小麥成熟后農戶找不到收割機,眼睜睜的看著小麥發芽,到來巨大損失。直到大量發芽,造成嚴重損失受到媒體廣泛傳播,小麥跨區作業才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但是損失已經形成,最終帶來新糧上市后高品質小麥價格明顯回升。
1-7月小麥平均價格為3011元/噸,同比下降0.67%。5-7月平均價格為2779元/噸,同比下降6.97%。
扣除貨幣價值跟隨美元升值影響,7月環比上漲0.14%,同比下降5.44%;自然年度上漲4.03%;作物年度價格下降5.62%,自然年度價格上漲支持小麥生產,年度小麥產量依然保持高位。其中,春小麥產業區價格一直保持加高水平對2023年度小麥生產產生明顯的支持。
對比價格走勢和實際長期趨勢線來看,2021年11月份以來中國小麥價格超出99年以來的長期趨勢線,對小麥生產管理產生明顯的支持效果,推動2022和23年小麥種植的物質和勞動的投入增長,同時中糧集團為實現更大規模企業經營利潤,加大的小麥的進口,最終導致后期小麥價格巨幅下滑和生產管理積極性喪失,給經濟社會,特別給河南農民帶來40-50億元直接損失,給河南經濟增長帶200-250億元經濟增長的損失,使得河南年度GDP的中部省區及全國的排序低于湖南,這是河南省的領導集體因小失大的結果。
小麥生產方面,預計2023/24年小麥播種面積2369.4萬公頃,產量1.39012億噸,單產5867公斤/公頃,分別增長0.35%、-1.76%和-1.41%。其中,全國冬小麥的播種面積為2253.2萬公頃,較上年增長0.10%,冬小麥產量達到1.3358億噸,單產5928公斤/公頃,較上年分別下降1.80%和1.90%。
河南等地芽麥的影響,全國優質6423.2萬噸,較上年下降38.89%。其中,河南下降55.0%,減少1627萬噸。大量出現發芽小麥嚴重影響制粉品質和面粉食品加工特性。其中優質強筋小麥降至551萬噸,優質弱筋小麥降至359.7萬噸,分別下架35.4%和31.6%。從而使得近期優質小麥價格的明顯回升,當前一類優質強筋小麥價格再度回升的3200元/噸以上。
新疆和內蒙春小麥播種面積增長帶來的春小麥播種的面積小幅增長,春小麥面積為116.3萬公頃,預計產量達到543.5噸,單產4675公斤/公頃,較上年分別增長5.47%、9.29%和3.62%;當地面粉加工企業的發展和面粉的良好銷售帶來當地優質春麥播種面積的增長,并且帶動單產水平的提升。做好產業鏈,才有產業發展,農村和農業發展必須做好產業鏈的完善和健康發展。
按照各地生產發展趨勢來看,到2025小麥播種面積2388萬公頃,產量為1.412億噸,單產5913公斤/公頃;到2030年面積為2452.0萬公頃,產量1.4713億噸,單產6000公斤/公頃;到2035年面積為25750萬公頃,產量1.5487億噸,單產6014公斤/公頃。
對比世界先進地區狀況,中國小麥單產增速再度下滑,正在嚴重阻礙中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誰在阻礙中國農村地區生產力總水平的提升,他們是真正的中國歷史罪人。
如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22年小麥總產量和達到1.986億噸、2023年可以達到2.22億噸,到2025年可以達到2.47億噸。當前中國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擴大,我們這一代人使得中國農業同世界達到國家的不斷擴大,我們正在將自己變成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
3.2 玉米方面:
價格方面,7月玉米價格2846元/噸,環比上漲2.86%,連續2個月上漲;中糧集團終止了大量美國進口,減輕了進口對國內市場壓制,帶來6月、7月價格再度回升,同比上漲0.02%,回歸到同上年持平的狀態。
作物年度8-7月2851元/噸,同比上漲3.02%,再創歷史新高水平;1-7月平均價格2843元/噸,同比上漲1.71%。
2020年新糧上市后,玉米價格在通脹壓力的推動下,價格持續保持在長期趨勢線以上,當前的價格有所上漲,玉米價格持續高位,支持本年度生產。
扣除貨幣價值變動因素影響,環比上漲2.14%,同比下降0.55%;新作物年度實際上漲10.79%,連續6個年度實際價格上漲;自然年度上漲6.22%,漲幅明顯回落,自然年度和作物年價格大幅上漲,必然支持新的年度玉米生產面積和產量的繼續增長。
從玉米月度價格與長期趨勢相對比來看,2020年10月份以后,玉米價格均在長期趨勢線之上,對2021和2022年的玉米生產產明顯的支持,國內玉米價格較長時間處于長期趨勢線之上,刺激國內生產提升,進口增長,對供應產生的明顯支持,并對消費產生明顯抑制。
尤其國內生產連續兩年超過消費需求,新糧上市后,玉米價格漲幅低于各類農資上漲幅度,農民的凈收入處于低位水平存,要求玉米價格繼續上漲,成本推動對當前行情產生重要影響,需要引起高度關注。近期東北、華北玉米種植凈利潤的極端低下,實質是供大于求的直接表現,面對極端的低收益,農民的管理積極性下滑,深加工企業被迫上調玉米近期收購價格。
生產方面,2023年,全國玉米面積4411.7萬公頃,產量2.8782億噸,單產6524公斤/公頃,較上年分別增長0.98%、2.91%、1.91%。玉米價格保持高位支持玉米生產,但是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體制嚴重制約農業生產力水平的發展。
其中,春玉米2884.1萬公頃,產量1.9806億噸,單產6867公斤/公頃;較上年分別增長0.63%、2.41%和1.77%。夏玉米播種面積1528.2萬公頃,產量8978萬噸,單產5875公斤/公頃,較上年分別增長1.83%和4.14%、2.28%,大豆部分轉向玉米生產帶來玉米播種面積增長。
到2025年國內玉米播種面積為4438.1萬公頃;玉米總產量2.956億噸。到2030年玉米播種面積為4681.5萬公頃;玉米總產量3.267億噸,單產6978公斤/公頃;到2035年玉米播種面積為5561.6萬公頃;玉米總產量4.079億噸,單產7335公斤/公頃。
如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22年可以達到4.48億噸、2023年4.88億噸,如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們也可以大量發展燃料乙醇,汽車燃料變成可再生能源,減緩中國對外能源依賴和飼料原料的進口依賴,加速推動農村產業多元化,大幅提升農村地區總體生產力水平的大幅提升迫在眉睫。
農業生產提升不是依靠播種的面積提升,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現代發達的農業才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發達的前提和基礎,農業落后是最大的科技落后。落后的中國農業是中國人民最大的恥辱!是誰帶來的當代中國農業的不斷落后,而且同發達地區的水平差距在不斷的擴大,歷史必將他永久的釘在恥辱柱上,讓后人唾棄!
2000年已經過去的20多年,我們四個現代化實現的幾個,我們只有城市高樓的現代化,農業、工業、科技、國防的現代化我們的實現幾項,我們的民族復興路漫漫,只有給予農民、工人、科技人員真正享有完整的公權、成為真正的國家主人,這是實現中國全面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按照當前的發展態勢到2035年我們無法實現當前世界農業的先進水平,農業的現代化遠遠未得到實現,甚至產局加速擴大。
3.3 稻谷方面
行情方面,7月稻谷月度價格2802元/噸,明顯低于小麥和玉米價格,為各類谷物價格最低的品種,稻谷價格應適當恢復到正常水平。環比上漲1.21%。同比上漲1.34%。上年度的減產和國際價格大幅上漲對國內市場產生明顯支持作用。
1-7月稻谷平均價為2781元/噸,同比上漲1.25%;7-6月平均價格為2766元/噸,同比上漲0.05%;大量低價大米凈進口對國內價格產生明顯壓制
扣除貨幣價值實際價格變化來看,7月稻谷實際月度環比上漲0.50、同比上漲0.78%;自然年度上漲5.68%;作物年度實際上漲8.69%;為7年來最大上漲幅度,實際價格上漲支持新的年度的水稻生產。
分品種來拿,7月,粳稻價格明顯上漲最為明顯,上漲3.2%,中晚稻價格持平、占到上漲0.44%;同比,各品種均出現上漲,粳稻、中晚稻和早秈稻分別上漲1.07%、2.25%和0.70%。
從稻谷價格走勢極其長期趨勢線對比來看,2021年7月稻谷價格均出現的長期趨勢線下部,低價格對產生壓制,支持消費增長,尤其支持飼料和工業消費的增長,面對稻谷價格較長時間位于長期趨勢線之下。
當前稻谷種植收益處于歷史低位水平,我們要注意防止稻谷結果的過度下行對生產的產生的抑制。為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后期稻谷價格必然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漲,支持新生產出現回升。
生產方面 2023年全國稻谷總面積為2957萬公頃,較上年下降1.00%;產量2.138億噸,單產7230公斤/公頃,增長3.11%和4.15%。今年良好的氣象條件,及上年災后產量的恢復。
分季節來看分季節來看,2023年早秈稻播種面積為481.0萬公頃、產量2859萬噸、單產5944公斤/公頃,分別增長1.16%、1.66%和0.50%。一季稻播種面積1989.3萬公頃,產量1.556億噸、單產7817公斤/公頃,較上年分別增長-1.45%和3.54%和5.06%。雙季晚稻播種面積486.7萬公頃、產量2970.3萬噸、單產6103斤/公頃,分別上漲-1.28%、2.25%和3.58%。
分品種來看,2023年粳稻面積和產量出現分別為943.6萬公頃、7442.4萬噸,分別下降2.76%和0.93%。秈稻面積產量分別為2013.4萬公頃,產量1.394億噸,較上年分別增長-0.16%和5.4%。
按照過去糧食發展趨勢,到2025年我國稻谷面積為2897萬公頃,產量為2.13億噸;到2030年面積為2770萬公頃,總產為2.234億噸;到2035年面積為2691萬公頃,總產為2.35億噸。
如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22年中國稻谷產量2.85億噸、2023年可以達到3.10億噸,分別存在37.4%和47.6%的提升空間,同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呈現擴大的態勢。
3.4 谷類雜糧生產來看,2023年面積提升到345.5萬公頃、產量1146.8萬噸、單產3319公斤/公頃,較上年分別增長2.24%、7.66%和5.30%。
到2025年面積為367.3萬公頃,產量1225.8萬噸,單產3337公斤/公頃;2030年443.5萬公頃,產量1646.0萬噸,單產3711公斤/公頃;2035年6532萬公頃,產量2792.1萬噸,單產4274公斤/公頃。雜糧引起單產水平過低,影響收益,較高價格影響消費需求。高粱、大麥、谷子的優良品種產量可以達到較高水平,支持粘連的生產。
3.5 大麥方面,
價格方面,7月大麥價格為2857元/噸,環比上漲0.76%,同比下降6.48%,較2016年6月的低位上漲,93.12%。
1-7月平均價格為2983元/噸,同比上漲4.79%;作物年度5-7月均價為2880元/噸,同比下降4.82%。
2021年10月后,國內大麥價格持續在長期趨勢線以上,支持的大麥生產的面積穩定。連續上年產量增長,后期澳洲大麥進口限制放開,對國內市場將會產生的明顯的壓制。
扣除貨幣價值變動影響,月度環比上漲0.04%,同比下降7.05%;自然年度實際上漲9.85%;作物年度實際3.47%;大麥為各類糧食價格上漲作為明顯的品種,將會支持新的作物年度生產的回升。
大麥生產方面
2023年播種面積55.4萬公頃,較上年上漲5.92%;產量為234.4萬噸,較上年增長9.06%,單產為4233公斤/公頃,折合純糧的產量為3598公斤/公頃,大麥價格大幅上漲推動大麥播種面積提升。
到2025年大麥播種面積54.2萬公頃,產量為250.6萬噸;到2030年面積為59.2萬公頃,總產量329.3萬噸;到2035年面積為62.6萬公頃,總產量451.8萬噸。
當前我國大麥產業出現嚴重下滑,這是中國農業科研體制導致中國農業科研人員嚴重的渾天度日,浪費國家資源的結果,成為不合理社會制度下培育大量社會蛀蟲的結果。
3. 6 高粱方面
價格方面,7月高粱價格 3402元/噸,環比上漲1.20%,同比上漲8.53%;1-7月平均價3407元/噸,同比上漲17.06%;8-7月平均價為3412元/噸,同比上漲14.76%;各地高粱全面上市后價格大幅上漲顯示西南地區極端干旱導致對高粱生產的影響,產量下滑;高粱價格上漲全國播種面積的提升。
高粱價格之所以成為所有谷物價格最高產品,關鍵在于高粱的用于高檔白酒的釀造,高檔白酒消費更多在于政府官員、事業單位等非居民消費中,三公消費和社會腐敗拉動高檔白酒的消費和高粱價格上漲,高檔白酒的金融屬性在通脹壓力極端嚴重的情況下帶動高粱價格上漲。
生產方面 2023年高粱播種面積67.8萬公頃,單產4812公斤/公頃,總產326萬噸,較上年分別增長2.46%、6.57%和9.19%。南方地區產量的恢復性增長使得總產和單產出現大幅上漲。預計新糧上市后,價格會降低的長期趨勢線之下。
到2025年,面積會維持在67.9萬公頃,產量為345.1萬噸;2030年高粱面積為86.4萬公頃,總產量472.7萬噸;2035年高粱面積為116.8萬公頃,總產量744.1萬噸。
高粱、玉米均為高產作物,伴隨高粱產業化運作,規模效應明顯提升,高粱種植業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及現代生物技術在高粱育種及生產中的應用,推動高粱產量大幅提升,對于高粱產業和釀酒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3.7 大豆方面
價格方面,7月國產大豆價格5095元/噸,環比上漲0.11%,結束連續11個月明顯下滑;同比下降15.42%,新糧上市以來價格持續下滑;1-7月均價為5237元/噸,同比下降12.26%,自然年度價格同比大幅下降對大豆生產明顯的負面;新的作物年度9-7月國產大豆價格5407元/噸,同比下降8.60%。國家加大大豆生長直接補貼帶來的產品價格下滑,使得農戶大豆種植效益大幅下滑,同時大量非轉基因的進口也使得大豆價格大幅下滑
扣除貨幣價值影響,7月環比下降0.61%,同比下降15.99%;5月份以來的降幅均值10%以上,對新的年度大豆的管理積極性產生的嚴重的負面影響。自然年度同比下降7.80%;作物年度同比上漲1.0%。作物年度實際下滑,不然帶來的下個年度生產下滑。
豆糧比方面,7月豆糧價格比1.79,環比下降2.67%,同比下降15.44%,為2015年10月份以來的新的低位水平;顯示新的年度大豆-玉米升的對比關系發生明顯的改變。
從長期趨勢線來看,2023年4月春播開始以來,豆糧比位于長期趨勢線之下,對2023年大豆生產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使得新的年度大豆播種面積出現明顯的下滑。官方2000萬畝的玉米大豆的帶狀符合種植可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只能帶來的財政資金的浪費。
生產情況來看:2023年播種面積987.2萬公頃,單產2092公斤/公頃,總產2065.2萬噸,較上年分別增長-1.54%、2.97%和1.38%。
2025年播種面積996.0萬公頃,單產2184公斤/公頃,總產2175.2萬噸;2030年播種面積967.4萬公頃,單產2313公斤/公頃,總產2237.6萬噸;2035年播種面積951.0萬公頃,單產2368公斤/公頃,總產2252.3萬噸。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單產水平決定中國大豆產業發展的未來和方向,農業農村部、農業科學研究院、農大應當承擔起這一基本責任。遲遲不能實現中國大豆單產水平達到世界先進行列是中國農業科學界的恥辱,更是國人的恥辱。
當前各地推廣的玉米大豆的帶狀復合種植只是一些地方套取政府補貼的手段,2000萬畝復合帶狀種植補貼總額只能帶來的大量腐敗,加速大豆科研投入,大豆提高單產水平和勞動效率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3.7 馬鈴薯方面,
市場價格來看,7月鮮薯批發價格3303元/噸,環比下降8.67%,結束連續2個月大幅下降,同比上漲24.53%;顯示新年度馬鈴薯生產恢復,市場供應充裕,預計北方產區上市后會有更大幅度下滑。1-7月的平均價格3557元/噸,同比上漲30.52%,5-7月均價3604元/噸,同比上漲31.77%。
扣除貨幣價值影響,月度環比下降9.38%,兩個月累計下降15.16%;同比上漲23.96%;自然年度同比上漲34.95%;作物年度上漲33.00%。自然年度和作物年度均價均出現大幅上漲,支持新的年度馬鈴生產提升,必然帶來后期價格回落大幅回落。
馬鈴薯的生產 2023年面積為456.5萬公頃,總產1792.9萬噸,單產3927公斤/公頃,分別上漲3.06%、2.95%和增長2.80%。
到2025年我國馬鈴薯面積產量分別可以達到440.8萬公頃,總產量為1799萬噸,單產4082公斤/公頃;到2030年面積431.4萬公頃,總產為1947.6萬噸;到2035年面積427.1萬公頃,總產為2217萬噸。
4.1油料總體增產。2022年面積為1386.3萬公頃,總產3961.0萬噸,單產2857公斤/公頃,較上年分別增長4.44%、6.49%和1.96%。油料價格大幅上漲推動生產增長,但是單產偏低,收益嚴重低下,影響生產提升。
2025年度為1428.7萬公頃,總產4173.1萬噸,單產2921公斤/公頃;2030年面積為1488.7萬公頃,總產4471.2萬噸;2035年面積為1515.0萬公頃,總產4602.3萬噸。其中:
4.2花生,7月花生仁月度均價為9900元/噸,環比持平,同比上漲17.39%;1-7月均價為10040元/噸,為歷史吧新高,同比上漲26.53%;作物年度9-7月均價為9927元/噸。
扣除貨幣價值影響,月度環比下降1.67%;同比上漲11.91%;自然年度同比上漲29.02%;作物年度上漲30.18%。
自然年度和作物年度價格上漲,支持新年度花生種植的恢復,使得花生的播種面積出現增長。
2023年面積為484.7萬公頃,總產1904.3萬噸,單產3929公斤/公頃,較上年分別上漲3.9%、5.0%和增長1.0%。
2025年度為4989.0萬公頃,總產1969.7萬噸;2030年面積為543.7萬公頃,總產2324萬噸;2035年面積為6022萬公頃,總產2833.8萬噸。
新疆和內蒙的砂性土壤采取節水灌溉壟耕的模式可以大面積發展的花生的種植,而且可以實現較高單產、易于機械化和自動化跟蹤,經濟社會效益明顯,應積極探索推廣。
新型高產、高油、耐寒、耐旱品種的培育、節水灌溉和智能化灌溉、采摘果實機械化,尤其小型機械的研究開發,大幅度減少人力投入和總體生產成本,是實現花生生產提升的關鍵。
4.3油菜
7月主產區集貿市場油菜籽價格為6440元/噸,環比上漲0.78%,同比上漲2.88%;2020年2月份份以來,油菜籽的價格呈現持續上漲的態勢,2022年5月份以后農貿市場的油菜籽價格持續位于長期趨勢線指數,對國內油菜生產起到明顯支持作用。
2023年面積為768.3萬公頃,總產1682.1萬噸,單產2189公斤/公頃,較上年分別為6.78%、8.45%和1.56%。
2025年度為801.1萬公頃,總產1783.4萬噸,單產2239公斤/公頃;2030年面積為879.4萬公頃,總產2051.7萬噸,單產2233公斤/公頃;2035年面積為928.7萬公頃,總產2218.6萬噸,單產2389公斤/公頃。
單產水平提升,播種與采摘的機械化水平和油菜烘干機的普及推廣,決定油菜種植的發展。
7月全國籽棉的月度均價為7510元/噸,環比下降0.27%;2022年7月份以來,全國籽棉價格基本以呈現出持續下行的態勢,同比下降10.6%。受到中美貿易沖突及世界經濟極端不景氣的影響,棉花價格下滑明顯。
籽棉價格持續下行對棉花種植收益產生明顯制約,考慮收益下滑,糧食和油料價格持續上漲,預計棉花播種的面積將會繼續減少。
2023年棉花播種面積將會繼續下行,預計棉花的面積為269.7萬公頃,較上年下降10.11%,連續五年播種面積下滑,受到錯誤政策影響,紡織行業的持續下滑帶來的棉花種植業的下滑;皮棉產量為550.5萬噸,棉籽產量846.9萬噸,較上年下降7.88%.。
其中,新疆地區的棉花面積為224.9萬公頃,占到全國棉花播種面積的83.38%;棉花產量500.7萬噸,為全國產量的90.97%,發展節水農業是實現新疆及西北地區農業發展關鍵。
糧食和油料產量2023年國內油料作物和棉籽的總產量達到4808萬噸,較上年3.65%。綜合糧食、油料、棉籽的大宗食用農產品的總體年度產量為7.5528億噸,較上年增長2.28%;連同糧食各類糧油產品的進口,國內年度供應總量在9億噸以上漲。
綜合油料作物、大豆和南方茶籽產量年度各類主要含油籽實折合植物油的供應量1740萬噸,較上年增長6.3%
菜籃子產品產量 從當前跟蹤情況來看,年度瓜果蔬菜產量為12.038億噸,較上年增長2.67%。其中,水果產量2.954億噸,較上年增長1.82%。蔬菜產量8.234億噸,較上年增長3.12%;瓜類產量8510萬噸,較上年增長1.27%。肉禽蛋奶及水產品的總產量預計為2.463億噸,較上年增長2.72%。
全部食用農產品年度供應總量為22.05億噸,較上年增長2.72%;食用農產品年度人均供應量為1562公斤,折合每日供應量量為4.28公斤,較上年增長2.78%。如果我們做好充分有效的流通,我們可以有效保障食物供應和食品價格穩定。
種植業副產品產量:另外,大宗農產品糧食、油料和糖料生產秸稈總量8.79億噸,較上年增長2.3%。這些作物秸稈可以作為纖維類物質來源,作為工業生產原料,也可作為能源,做好可以作為養殖業的纖維飼料,確保國內牛羊肉供應。作為飼料可以有效落實生態循環,保障農業生產健康可持續發,我們可以減少肉類和飼料的進口,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減少世界草地和林地的開發成耕地,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具有及其重要意義。
按照當前播種面積,如果主要糧食和油料作物趕上世界發達地區的平均單產水平,糧油原料產量超過11.5億噸,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而且可以1.5億噸以上的出口供應,中國當前的國內農業及農村體制的落后決定中國農業產出水平的相對低下,而且同發達地區的差距呈現擴大到時,已經嚴重阻礙中國經濟與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引起足夠關注。
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業發展必須圍繞農村經濟發展,現代社會農業產業在整個經濟中的占比不斷縮小,要實現農業和農村發展,改變當前的農村以農業為主導的發展的理念。
1、發展農業必須首先從農業之外下功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產區營商環境,鼓勵城市和沿海產業向農村地區轉移,推動農村地區非農產業的發展,實現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讓95%以上的農村勞動者就地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實現城市、農村居民的收入的普遍提升,實現農業勞動者人均資產及人均生產資料占有量的不斷提升,實現國土面積資產投入的相對均衡實現國家經濟均衡發展的,這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
另外,城市和沿海工商資本下鄉到農村必須就地發展非農村產業才能實現工商資本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提升,如果投資農業同不計勞動成本的農民爭飯碗,必然出現收益率的大幅下降,甚至出現嚴重虧損,即使考慮國家補貼也是無法實現良好的盈利。
2、實現農村勞動者95%的以上從事非農產業來的,從而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者人均耕地面積的大幅提升,從而實現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農業生產機械從而實現農業生產力的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在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充分減少農作物種植面積,從而大力發展林地、草地、生態濕地,實現國土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建設,在生態系統改善的基層進一步大幅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水平。
3、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到達世界先進水平,從技術層面上,我們必須農業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培育出優質、高產、抗災害的品;其中我們現代的農業種植技術、農機設備、生化產品、自動測控系統,同時我們必須完備優良的生態系統,完善的灌溉排澇系統,完善的生態防護林體系、生態濕地體系、高效的物流倉儲配送體系、高效的加工與處理系統。特別要恢復農業區四旁林建設、加速農田防護林建設。
4、種植、養殖業及人類生活消費各類殘余數量規模龐大,匯集到一定規模,環境不能有效自動消化和循環,就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需要我們進行規范的有效無害化處理,通過有效處理環境條件設定及適宜菌劑的選擇,形成完全有氧發酵,直接生產CO2和H2O,可以消除自然中狀態無氧發酵過程大量甲烷氣體其他氨氮化合物直接排放,可以減少大量碳當量溫室氣體排放,對國家及人類碳管理的雙碳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有效的種養廢棄資源利用,實現農業資源有效的物質元素循環,不僅可以形成直接商業價值,同時大幅減少資源消耗,可以帶來更加明顯的減排效果,給人類帶來更秀美生存環境,實現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發”展理念。
5、加速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領域的碳管理研究,做好農業產前、產中及產后各項領域的科學合理安排,加速國家農業碳中領域重大項目落實,以點帶面、推動國家雙碳目標落實,通過合理有效碳排放和碳資產管理,實現公平合理農業碳交易,達到地區及全球碳中和目標,實現農業外部經濟與社會效益合理補償,推動農業產業健康發展,增加農業收入提升農村社會總需求,有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動中國經濟與社會全面健康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6、從制度和體制上,充分發揮黨領導下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制度優勢,給予每個勞動者完整的公民權、充分的自由權、完善的信息交流權,讓全社會每個公民成為真正的具有平等權利,充分平等的享有和利用社會資源的完整全球的公民,最終實現完整的發展權利,使得社會勞動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實現人的潛能和價值的最大程度得到有效實現;消除黨內極少數的害群之馬,通過權力尋租,企圖成為特權群體獨享經濟增長帶來的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極端損失和浪費。
7、加速構建公開透明的社會誠信體系,消除極端的權利配置資源導致的全民所有的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源成為部分群體通過權力尋租實現極端集中到少部分人群的極端情況,讓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源真正的成為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享受民主自由的經濟基礎。讓我們社會資源的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注:2018年農業普查大幅調整的糧食做的面積
更多詳細請參閱BOABC《中國糧食市場研究周報(202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