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高人雄||從唐代契苾部族到元代高昌偰氏看西域文化家族的成因

作者簡介


高人雄(1957—),浙江杭州人,畢業于蘭州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曾赴澳大利亞科廷大學、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韓國慶北大學、日本福剛大學等交流訪問。主要從事中古文學研究、西北地域民族文學研究。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2012年-2016年省級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帶頭人。2016年-2018年兼任新疆石河子大學綠洲學者、特聘教授。現為喀什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國文學地理學會副會長,中國遼金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詞學研究會理事,甘肅省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蘭州市哲學社會科規劃項目評審專家、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教育部學位中心評審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項目評審專家和成果鑒定專家,蘭州市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等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全西域文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主持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多項。出版《北朝民族文學敘論》(中華書局2011年)、《山水詩詞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等學術著作五部。在《文學評論》、《民族文學研究》、《西域研究》等權威刊物以及CSSCI核心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收錄。

 摘 要
元代高昌回鶻世家——偰氏文化家族,自北魏隋唐以來,世代活動于漠北、西域、河西,后定居北庭高昌。高昌偰氏長期以來崇尚和學習漢文化,歷代不乏出任中原王朝官員者,自認中國人。入元后偰氏家族文人的社會影響增大,留有一些傳世作品,且體現了崇儒尚用的文學風尚,是典型的受華夏文化滋養的家族。通過唐代契苾部族和元代高昌偰氏家族歷史,也可以推知西域文化家族形成的歷史,充分顯示了回鶻部族自北朝隋唐以來形成的華夏文化共識,是入元以后西域色目文化家族形成的重要原因。文章廣泛考察了北朝以來的相關史志、行狀、墓志等文獻資料,對學界多依據元代史研究察西域人文化家族或文人家族文化具有補充和深發意義。
 關鍵詞
高車;契苾家族;高昌偰氏;家族文人;文化共識

本文來源:《中華文化論壇》2023年 第5期

元代西域籍文化名流輩出,如貫云石、薛昂夫等有口皆碑;也有號稱儒學世家,如以廉希憲為代表的廉氏家族;有著名的文化世家,如高昌偰氏家族等等。縱觀元代文壇,西域色目文人之多,且在詩、詞、曲等領域均取得顯著成就,早已引起人們的關注,也引起人們關于西域人華化問題的探討。其中研究西域人華化問題影響最大的是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 (1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垣翔實引征史籍,論證了諸多西域文化世家的族系傳承及其在社會政治文化方面的角色,然而對西域文化世家早期深厚的華夏文化淵源關注較少。對如何理解元代西域文化世家之多且文學成就斐然的原因,還有不少有待探討的方面。當然,文人家族首先也是文化家族,當前學界對文人家族或文化家族的探討多從元代著眼,而筆者多年傾注北朝隋唐文史研究,有幸將史志、碑銘、家傳等史料聯系起來,了解了一些西域文化家族從北朝隋唐以來形成的文化歷史脈絡,從而得以深入探討西域文化家族成因,及歷史上形成的華夏文化共識基礎。考察元代一些色目人文化家族,不難發現其中文化層次較高、文學成就顯著的家族,往往有著與中原文化世代相通的文化淵源。這些家族有的很早就遷徙內陸,有的是所屬部族在唐代或更早內徙、依附中原王朝,或有祖籍北庭、高昌,歷經西遼入元。而北庭(高昌)作為西域文化中心之一,這些區域自漢唐以來與中原文化交流密切,又經歷西遼的統治,是多民族聚居的文化環境,漢語與西域民族語言通行并用。

以高昌偰氏為例,其祖先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通過對相關史志、行狀、墓志等文獻的考察可知,偰氏所屬回鶻部族世代活動于漠北、西域、河西,后定居北庭高昌。長期以來崇尚和學習漢文化,是典型的受華夏文化滋養的家族。又因北庭是唐代都護府駐地,中原王朝的政治文化在這里影響深廣。經過漢唐以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治理統轄,華夏文化在西域已有普遍認同,即使在回鶻汗國之時,也沿用中原體制,至西遼時期推行中原王朝體制,又強化了中華文化意識。所以在北庭(高昌)的色目人,在文化上與中原始終是相通的。


從唐代契苾部族到元代高昌偰氏

考察唐代契苾部族和元代高昌偰氏先祖,可以清晰勾畫出一條西域文化世家的華夏文化脈絡。據元代歐陽玄《高昌偰氏家傳》記載:“偰氏,偉兀人也。其先世曰暾欲谷,本中國人。隋亂,突厥入中國,人多歸之。……暾欲谷子孫遂相回紇。” (2 歐陽玄著,魏崇武、劉建立校點:《歐陽玄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50-154頁) 又元代許有壬為高昌偰氏家族合剌普華所撰墓志銘《故嘉義大夫廣東道都轉運鹽使贈通議大夫戶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高昌郡侯合剌普華公墓志銘》記載:“公諱合剌普華,高昌人。其先曰暾欲谷者,助討安祿山,封忠武王,數傳至克直普爾,公高祖也,遼錫號阿達都督。曾大父岳弼,大父亞思弼,世有奇勲,皆國相。父岳璘帖穆而,慷慨自植。” (3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38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第399頁) 可知元代高昌偰氏家族源出突厥,隋唐已入中國,自信是中國人。先祖暾欲谷是助唐平安史亂的功臣,并封為忠武王。作為游牧民族的突厥部族入中原、返漠北,時有往返遷徙的記載。唐代也有一些著名的突厥世家,如唐代契苾氏家族即是顯著的一例。

(一) 史傳碑志中契苾氏家族最早的記載

關于“契苾”姓氏,在《魏書·高車傳》有記載:“高車,蓋古赤狄之余種也,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或云其先匈奴之甥也。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 (4 魏收:《魏書》卷一〇三《高車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307頁,第2308-2309頁) 其中“解批”氏出于高車部族。“解批”,《北史》亦稱“契弊”,《唐書》又稱“契苾”。北魏初期,高車解批莫弗幡豆建“率其部三十余落內附” (5 魏收:《魏書》卷一〇三《高車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307頁,第2308-2309頁) 。查閱《魏書》“官氏志”,高車人在北魏擔任五品上下的官員并不少見,高車是北魏諸多部族之一,儼然可稱中國人也。關于部族的契苾氏,《魏書·官氏志》云:“解枇氏,后改為解氏。” (6 魏收:《魏書》卷一一三《官氏志》,第3010頁,第3010頁) 高車契苾氏先祖是由漠北遷徙至“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 (7 魏收:《魏書》卷一一三《官氏志》,第3010頁,第3010頁) 。《隋書·鐵勒傳》曰:“遂立俟利發俟斤契苾歌楞為易勿真莫何可汗,居領貪汗山。復立薛延陀內俟斤,字也咥,為小可汗。處羅可汗既敗,莫何可汗始大。莫何勇毅絕倫,甚得人心,為鄰國所憚,伊吾、高昌、焉耆諸國悉附之。” (8 魏征等:《隋書》卷八四《鐵勒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880頁) 可知解氏(契苾)早期是高車狄歷即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后多有遷入西域者。作為游牧民族,活動的范圍較廣,當然也時有回遷漠北者。至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京都長安陷落,玄宗避亂入蜀。至德元年(756)七月,太子李亨于靈武(今寧夏靈武)即皇位,是為肅宗。回紇葛勒可汗遣使至靈武,請求助唐平叛。回紇即回鶻,是鐵勒一支,后統一鐵勒部族。鐵勒,也是《魏書》所載的高車。肅宗詔李唐宗室敦煌郡王李承寀與熟悉回紇情況的仆固懷恩出使回紇請兵。葛勒可汗讓可敦妹以義女之名嫁給敦煌王李承寀,并遣使至唐請求和親。第二年二月,回紇又派首領多攬等入唐朝獻,九月,肅宗加冊敦煌郡王李承寀為開府儀同三司,拜宗正卿,納回紇公主為妃。敦煌王李承寀被迫同意與回紇可汗結親,娶可汗女兒為妻,回紇可汗則撥4000精銳騎兵,由太子葉護率領助唐平亂。唐皇肅宗將可汗的女兒封為“毗伽公主”,又冊為敦煌王妃。
歷史上,漠北回紇多次“內附”“內徙”,也長期協助唐王朝平亂拓疆,回紇武將在新舊《唐書》記載頗多。《舊唐書》載“契苾何力,其先鐵勒別部之酋長也。父葛,隋大業中繼為莫賀咄特勒(勤),以地逼吐谷渾,所居隘狹,又多瘴癘,遂入龜茲,居于熱海之上。特勤死,何力時年九歲。降號大俟利發。至貞觀六年,隨其母率眾千余家詣沙州,奉表內附,太宗置其部落于甘、涼二州。何力至京,授左領軍將軍。” (9 劉昫:《舊唐書》卷一〇九《契苾何力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292頁) 《新唐書·回鶻傳附契苾傳》也有類似記載。出于鐵勒部的契苾氏,在隋唐時期居于龜茲、沙洲、甘州、涼州一帶。在唐太宗朝時期,協助朝廷抗拒突厥和吐蕃勢力對唐王朝的威脅,對穩定唐王朝邊疆起到重要作用。現存唐代偰苾氏家族碑銘有《契苾明碑》先天元年(713)、《契苾夫人墓志銘》開元九年(721)、《契苾嵩墓志銘》開元十八年(730)、《契苾公妻何氏墓志銘》大中元年(847)、《契苾通墓志銘》大中八年(854)等,從中也可獲知一些契苾家族信息。
唐將契苾明即契苾何力之子,于武周證圣元年(695)逝世,碑文《大周故鎮軍大將軍兼賀蘭州都督上柱國涼國公契苾府君之碑銘并序》 (10 戴良左編著:《西域碑銘錄》,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08-112頁) (簡稱《契苾明碑》)由同僚肅正御史大夫上柱國婁師德撰于當年,后于先天元年(713)由其子契苾嵩立于契苾明墓前。碑文曰:“曾祖哥論易勿施莫賀可汗……祖繼莫賀特勤……父何力,鎮軍大將軍行左衛大將軍……”,契苾明繼承父、祖英德,“從中書令李敬玄征吐蕃,公為柏海道經略使,于是南討吐蕃,北征突厥,累摧兇丑,勛積居多……改授左驍衛大將軍,襲爵涼國公,食邑三千戶賜金袍寶帶金銀器物,雜綵綾錦等數千件,授長男從三品,以酬功也。” (11 戴良左編著:《西域碑銘錄》,第109-110頁,第200頁) 碑文記述了契苾部落的遷移和契苾何力父子的功業,也可知契苾家族數代為唐武將,官居高位。
契苾通墓志立于唐大中八年(854),1979年出土,現存于咸陽博物館。志款題為:“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安北都護御史大夫充振武麟勝等軍州節度觀察處置番洛兼權充度支河東振武營田等使上柱國北海縣開國侯食邑五百戶契苾府君墓志銘并序”七十六字,志石完整,字跡基本清晰。碑文為朝議大夫守京兆尹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柳喜撰。碑文曰:“公諱通,字周物,姓契苾氏。其族系源流,載在國史。五代祖諱何力,在貞觀初,發齒尚幼,率部落千余帳,效款內附。太宗嘉之,授左領軍將軍。后以征討有勞,尚臨洮縣主,為蔥嶺道副大總管……贈武威郡太守。” (12 戴良左編著:《西域碑銘錄》,第109-110頁,第200頁) 后又“襲涼國公,食邑三千戶,贈涼州都督”,雖服武職,也有一定文化修養,“閱禮敦詩,戴仁抱義”。契苾通去世之后,諸子皆供職于代北行營。契苾家族由河西(甘、涼即今甘肅的張掖與武威)遷至代北,以及多與武將家族聯姻,經歷了起伏興衰的歷史。
唐代契苾氏與歐陽玄所撰高昌偰氏家族雖看不出世系關系,但二者同系回鶻部族,在唐代為武職官員,屢立軍功,封爵授號,如出一轍。
總之,通過對《魏書》《北史》等史志相關記載的考查,高車、狄歷,即回紇(回鶻)先祖,在北魏時期,已是北魏王朝諸多部族成員的一部分,他們出任北魏官員,多從五品武官。隋唐以后漠北回紇(回鶻)不斷“內遷”“內徙”,成為王朝臣民,其中為唐王朝定邊有功者,更有官高三品者。從回鶻世家契苾氏家族墓志,他們由武功起家,后能“閱禮敦詩,戴仁抱義”,文化修養也不斷提高。

(二) 暾欲谷與元代高昌偰氏家族

至元代,北庭(高昌)畏兀兒偰氏家族脫穎而出。“偰”氏與“契苾”氏,雖字面不是同一名稱,但“偰”“契”同音,姓氏音節從繁入簡也常事,但這些都不足以說明他們有氏族淵源關系。然而考察元代偰氏家傳,其先祖暾慾谷,漠北回鶻(回紇)人,曾協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與唐史記載助唐平亂的回紇契苾氏將帥家族同屬回鶻(回紇)部族,于唐王朝時期亦時入中原。歐陽玄《高昌偰氏家傳》寫道:“偰氏,偉兀人也。其先世曰暾欲谷,本中國人。” (13 歐陽玄著,魏崇武、劉建立校點:《歐陽玄集》,第150頁) 暾欲谷,為突厥貴族,有出土的《暾欲谷碑》(突厥盧尼文書寫)。
暾欲谷碑位于今蒙古烏蘭巴托東約60公里的巴彥楚克圖。此碑文是作者生前為自己撰寫,約于716年完成,主要敘述暾欲谷一生的英勇善戰事跡。并說因居住偰輦河邊,遂以偰為氏。后遷徙北庭,北庭回鶻兼并高昌,遂為高昌回鶻汗國,所以偰氏成為高昌人,故歐陽玄為偰氏家族寫家傳稱《高昌偰氏家傳》,確切而言是北庭偰氏家族。這方面《家傳》也有詳細交代:“北庭者,今之別失八里城也。會高昌國微,乃并取高昌而有之。高昌者,今哈喇和卓也。和卓,本漢言高昌,高之音近和,卓之音近昌,遂為和卓也。哈喇,黑也,其地有黑山也。今偉兀稱高昌,地則高昌,人則回鶻也。高昌王有印,曰'諸天敬護護國第四王印’,即唐所賜回鶻印也。言'諸天敬護’者,其國俗素重佛氏,因為梵言以祝之也。暾欲谷子孫既世為偉兀貴臣,因為偉兀人。又嘗從其主居偰輦河上,子孫宗暾欲谷為始祖,因以偰為氏焉,以河名也。相傳暾欲谷初為國相,適當唐天寶之際。唐以安史之亂,求回鶻援兵,暾欲谷與太子闕特勤率師與討安祿山,有功,封太傅忠武王,進位司空,年百二十而終。” (14 歐陽玄著,魏崇武、劉建立校點:《歐陽玄集》,第150頁,第150頁,第150頁。下引《家傳》不單獨出注) 闕特勤也有碑存世,即《闕特勤碑》與《毗伽可汗碑》,二碑位于蒙古鄂爾渾河流域和碩柴達木,分別建于732年和735年,碑刻為突厥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此二碑的作者俱為藥利特勤所作,二碑文有雷同之處(《毗伽可汗碑》東面1—24行與《闕特勤碑》東面1—30行同);《毗伽可汗碑》北面1—8行與《闕特勤碑》南面1—11行同),主要敘述了毗伽可汗和闕特勤的英勇事跡。
暾欲谷子孫世為偉兀貴臣,又經幾代之后,到克直普爾,襲為本國相、答剌罕,錫號阿天都督,并受遼封號“太師”“大丞相”,“總管內外藏事,故國人稱之曰藏赤立” (15 歐陽玄著,魏崇武、劉建立校點:《歐陽玄集》,第150頁,第150頁,第150頁。下引《家傳》不單獨出注) 。又傳兩代,至仳俚伽,襲國相、答剌罕,值西遼統治時,高昌王不堪西遼官員的統治,仳俚伽出謀殺西遼少監,而投靠蒙古。
《家傳》也有如是敘述:“時西契丹方強,威制高昌,命太師僧少監來圉其國,恣睢用權,奢淫自奉。王患之,謀于仳俚伽曰:'計將安出?’仳俚伽對曰:'能殺少監,挈吾眾歸大蒙古,彼且震駭矣。’遂率眾圍少監。少監避兵于樓,升樓斬之,擲首樓下。以功加號仳俚杰忽底進授明別吉,妻號赫思迭林。子弟以敦欲谷之后世為其國大臣,號之曰設,又曰沙爾,猶漢言戚畹也。” (16 歐陽玄著,魏崇武、劉建立校點:《歐陽玄集》,第150頁,第150頁,第150頁。下引《家傳》不單獨出注) 然而功高位尊受到同僚嫉妒,“未幾,左右有疾其功者,譖于王曰:'少監珥珠,先王寶也。仳俚伽匿之,盍急索勿失。’王怒,誅寶甚急。”在蒙受誣陷又無法自白,面臨被誅的危急關頭,投奔元太祖成吉思汗,受到元太祖的賞識和器重,以后數代為元開疆擴土立下屢屢戰功,歷代官爵顯赫。
偰氏家族以武功受爵,也不乏讀書之人。據《家傳》所述,仳俚伽弟岳璘精于偉兀書,是文武雙全之人。善結交有政績,“慷慨以功名自許,貲算悉以畀兄子,身無私焉。年十五,以質子從太祖征討,多戰功。皇弟斡真奏求師傅,上命公。公訓導諸王子,以孝敦睦、仁厚不殺為第一義。”又合剌普華者,岳璘子,“俾習偉兀書,及授《語》、《孟》、《史》、《鑒》文字,記誦精敏,出于天性。”聰慧,愛讀書,又“倜儻有節,槩好義如嗜欲,恤窮若姻戚,恤危蹈難,循國忘身。”從這些記載中可知,偰氏家族歷代為官,不僅有戰功有政績,而且注重子弟的文化教育,在接受文化教育中,習畏兀兒文字之書,更是正式接受中國“《語》、《孟》、《史》、《鑒》”等經史子集科目教育。與西北多民族聚居區域古往今來的習俗一樣,偰氏家族是雙語或多語人群,作為文化人,也就是雙語或多語寫作者。這種現象,不僅體現在元代畏兀兒(回鶻)人身上,也體現在西域其他民族身上,如自漢唐以來的月氏人、粟特人等都是雙語或多語族群,被稱為絲路(商路)的翻譯民族。
岳璘有二子:長曰偰文質,次曰越倫質。偰文質《家傳》“謂其有文武才略,如古良將”。官至正議大夫、吉安路達魯花赤。有“子五人曰:偰玉立,登延佑戊午第,今翰林待制、朝請大夫、兼國史院編修官;曰偰直堅,登泰定甲子第,今承務郎、宿松縣達魯花赤;曰偰哲篤,登延佑乙卯第,今中順大夫、僉廣東道肅政廉訪司事。曰偰朝吾,登至治辛酉第,今承務郎、同知濟州事。曰偰列箎,登至順庚午第,今從仕郎、河南府路經歷”。偰文質的五個兒子皆登第入士,除顯赫家族的助力之外,也有自身的學養基礎。

偰氏文化家族的形成

(一) 家族文人與存世作品

偰氏家族世為回鶻貴族,注重子弟文化教育,入元以后成為文化家族,至岳璘子偰文質開始,家族文人層出不窮。偰文質的五子登科,文化水平又上一臺階,有詩文存世者除偰文質而外,偰玉立、偰哲篤、偰處約、偰遜等都有文章存世。元代偰氏家族文人在元代文壇上也有一定影響。
偰文質,身為岳璘長子,文武兼備。有《無一禪師塔銘》文存世,此錄如下:
釋氏之教,由迦葉得佛之正法眼藏,遞傳之達摩,達摩傳之東土。其要使學者一念之頃,深入閫懊,故業空寂之士,得其師,往往撮衣而從其游焉。石溪無一禪師,諱善會,長沙徐氏子。生宋景定壬戌正月初十日。幼而穎悟,依郡之湘山僧景祥薙染,超然有出塵之志。聞仰山雪巖欽公大闡其道,遂偕鐵山瓊師策杖踵門,晨夕叩其宗旨。忽覩樓前樹倒,豁然心悟,從是承受問難,靡有疑滯。……余與師相知惟深,義不敢辭,強為之銘。銘曰:無一無偏,天地之先。靈光獨耀,遍滿大千。六十八年,以無為有。心印雪嚴,了無織垢。死生既一,貴賤等齊。大闡厥教,于石之溪。有作口口,有殿斯閣。我師不知,徒勤樸斵。惟山之阿,有塔陂陀。我師入寂,靡識其他。群有不有,萬法無界。非色非空,無內無外。言無口口,無紀無年。山移谷遷,吾師儼然。通議大夫、同知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事、副都元帥偰文質撰。 (17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36冊),第188-190頁)
銘文洋洋灑灑千余言,表示對無一禪師敬重和對佛教的敬畏之心。文章敘說有致,文辭簡要,情感深摯。后部分四言銘文,顯示出較好文化修養和文章寫作功底。
偰玉立(約1294—?),字世玉,號止庵(一作止堂),以正議大夫福建行省泉州路總管升任泉州達魯花赤。存世文章有《正旦賀表》《皇太子箋文》(見《秘書監志》卷八文淵閣四庫本)、《絳守居園池詩序》(清康熙五十九年刊《元詩選》三集庚集)、《九日山題名》(《閩中金石略》清陳棨仁撰清冠悔堂抄本);有《世玉集》(錄于清代顧嗣立、席世臣編《元詩選·三集》);有詞《菩薩蠻》一首(收入《全金元詞》下冊)。試看《皇太子箋文》:
寶歷授時,布陽春于萬寓;玉巵稱壽,集嘉慶于重闈。民物阜康,乾坤開泰。中賀。性全英睿,器合溫文。宣忠孝之鴻規,永維時義;佩《詩》《禮》之明訓,慎厥身修。茂對良辰,誕膺繁祉。臣某等職叨中秘,行綴末班。邦本益隆,光贊升平之治;輿情胥悅,潤沾普博之恩。 (18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39冊),第645頁)
箋,本指書信之文,然古代慶賀文書除表文以外,后來增加箋文一項,該箋文即是慶表之文,為皇太子慶壽之文。通篇文采飛揚,褒譽有加,然不忘弘揚儒家忠孝之義、《詩》《禮》之教。
偰哲篤,字世南,偰玉立之弟。以文學政事知名于時。有存世詩、文。詩見于清顧嗣立編《元詩選·三集》,文有《重修縣學記》收錄于李修生主編《全元文》。試看《重修縣學記》:
句容為縣最古。漢長沙王子黨建侯于此,國朝舊臣創兀氏亦以此封王爵。其廟學宏壯異他邑,第歲久不治,漸入荒域。至正丁亥八月,縣尹邯鄲張承務士貴乃率義命工,不資學計,自堂徂門,暨翼序廥庾都宮環堵,罔不畢葺,……不憚勞勚,篤意廟學,……惟正人心、厚風俗,無一不本于學。人心正、風俗厚,兇盜安從生哉!承務能飭俎豆于甲兵中,以急人之所緩,視不知所當務者遼絕矣。則其政績宜亦可歌,故輟行不讓,系以辭云:…… (19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31冊),第102-103頁)
盛贊句容縣尹邯鄲張某于公務之余“不憚勞勚,篤意廟學”,致力修學舍,興教育,以化風俗,厚人倫。
偰處約有存世作品《勿軒熊先生傳》,見于明嘉靖《建陽縣志》卷一一〇。偰遜,或名偰百僚、偰伯遼,字公遠,偰哲篤長子,偰列篪之侄。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進士,現存詩目120首,代表作品有《歲暮雜述》《秋夜四首》《書感》等。
偰氏家族文人在為官之余多能留心文翰,有詩文傳世,在當時文壇有活動的身影,是色目人中有影響的文人家族。作為文化家族,他們不僅表現在賦文吟詩的文學創作活動,而且參與社會文化活動。如《無一禪師塔銘》《重修縣學記》之類,在寺廟、校舍修立之時,題銘作記,弘一方之文化。又,從以上摘錄的篇目中,可以看到他們崇《詩》《禮》之教,重視辦學校,厚人倫化風俗的文化價值取向。

(二) 出任中原王朝官員及“中國人”身份認同

北魏時期,高車(鐵勒)部族出任王朝官員在《魏書·官氏志》多有記載,至唐代更多。以《契苾明碑》記載:曾祖哥論易勿思莫賀可汗,祖父繼承莫賀特勤(鐵勒部太子之謂);父親契苾何力,任唐鎮軍大將軍、并州大都督等職;契苾明任唐鎮國大將軍,襲賀蘭都督等職。《契苾通墓志銘》載:契苾通五世祖為契苾何力,官至唐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等職,且“閱禮敦詩,戴仁抱義” (20 戴良左編著:《西域碑銘錄》,第201頁,第115頁) 。唐代詩人李商隱詩集有《贈別前蔚州契苾使君》詩,原注云“使君遠祖,國初功臣” (21 戴良左編著:《西域碑銘錄》,第201頁,第115頁) ;李商隱是晚唐詩人,自唐初至晚唐契苾氏家族歷代都有仕唐官員,公認國朝之人的身份。
高昌偰氏,元人歐陽玄《高昌偰氏家傳》稱:“偰氏,偉兀人也。其先世曰暾欲谷,本中國人。” (22 歐陽玄著,魏崇武、劉建立校點:《歐陽玄集》,第150頁,第150頁) 暾欲谷為突厥二汗國重臣,從小生長于唐朝,對唐文化十分熟悉。暾欲谷與太子闕特勤率師與討安祿山,有功,“封太傅忠武王,進位司空” (23 歐陽玄著,魏崇武、劉建立校點:《歐陽玄集》,第150頁,第150頁) ,至西遼末年,仳俚伽投奔元太祖成吉思汗,為元朝武官,子孫歷代為官,由武功起家,轉為著名文化家族,儼然以世代中國人身份居官為政。


西域文化家族的成因

(一) 北庭的區域文化的滋養

西域文化家族的成因,與北庭的區域文化有密切關系。北庭自唐代以來就是華夏文化的傳承之地。北庭治所在今天的新疆吉木薩爾縣,是唐代軍事重鎮,也是歷史上西域經濟文化中心之一。自貞觀十四年(640),唐置安西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南、蔥嶺以西及阿姆河流域的遼闊地區,長安二年(702)設立了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北庭(也稱庭州)廣大區域社會安定、農業、牧業、商業、手工業都得到空前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經濟文化中心。景云二年(711),北庭都護府升為大都護府,設立節度使,統領瀚海、天山、伊吾三軍,有鎮兵萬余人,其中瀚海軍一萬二千人就屯成在北庭。加之唐人屯墾種植,人口眾多。北庭大都護府統轄伊、西、庭三州及天山以北西突厥諸羈縻府州,相當于今阿爾泰山、巴里坤湖以西至咸海(一說今里海)一帶地區。“安史之亂”(755)爆發,唐王朝將大批兵力調往內陸,西域與內陸聯系遂被隔絕。北庭都護府孤懸塞外,堅持了數十年之久。唐朝自長安二年設置都護府到貞觀七年(791)都護府被吐蕃人攻陷,共89年。北庭在唐王朝統轄下漢語及中原文化在這里影響很深,之后回鶻人占領北庭歷時三百余年,從史料考察可知,這里的漢文化仍然得到延續。北庭在唐代也曾與甘肅隴右地區編為一個大行政區,即河西道,包括:涼州、甘州、肅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庭州、安西大都護府、北庭大都護府等。
晚唐五代遼宋金時期,西域逐漸形成了三大地方政權:高昌回鶻王國、喀喇汗王朝、于闐國。期間經歷了長期權利爭奪戰、宗教勢力爭奪戰。至12世紀三十年代西遼西遷立國,又統治了這片區域。西域多民族長期雜居,漢語與胡語同是西域的通行語言,在不同的族群聚居區域以某種語言為主,或雜以雙語、乃至多語現象很普遍。從出土書面文字史料來看,有以胡文字母記漢語,也有以漢字音記胡語。也有學者從事西域漢語通行史研究,認為各地西遷之民方言不同,加之胡人說漢語也聲腔不純,逐漸形成了一種西北漢語方言,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
高昌回鶻汗國時期。元和十五年(820)黠戛斯人滅了漠北回鶻汗國(地處鄂爾渾河流域),漠北回鶻舉部西遷,收服塔里木盆地西北緣的葛邏祿人,又越過阿爾泰山東南緣進入天山北麓,抵達北庭(吉木薩爾),與以前留守的同族人會合。當時西域的政權格局是:張義潮領導的歸義軍為唐收復失地,從吐蕃人手中奪回沙州、伊州等地控制權。黠戛斯人追擊西遷回鶻人,一度占領北庭、安西等區域,并遣使奏報唐朝。當時天山南北各股回鶻勢力,有的投靠黠戛斯,也有北庭龐特勤統轄下的金莎嶺回鶻親近張義潮,也有不愿受安西回鶻政權管轄主動冊封龐特勤的唐朝使臣。在這些紛亂的政治勢力角逐下,最后,以仆固俊為首的北庭回鶻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北庭回鶻首領仆固俊率眾出擊,攻克西州、北庭、輪臺、清鎮諸城,派遣達干米懷為使臣,向唐朝報告勝利消息。
此后,仆固俊系回鶻取代安西回鶻政權,以高昌城為首府,以北庭為度夏陪都。咸通七年為高昌回鶻王國創立之年。西遼王朝統轄時期(1124-1221),高昌王國與中亞其他政權和部族都進入西遼的版圖。高昌王國體制在繼承漠北回鶻官制的基礎上,根據中原漢地官制進行改進,汗王以下的重要官職有宰相、都督、梅錄、達干、勑使(刺史)、莊使(長史)等 (24 苗普生:《新疆史綱》,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80頁) 。西遼王朝(1124-1221),契丹王族耶律大石所建。在遼天祚帝保大四年(1124),在遼行將滅亡之際率部西遷再續遼朝國祚。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今額敏縣)稱帝,是為西遼王朝。不久西遼出征東喀喇汗王朝的喀什葛爾地區,途徑高昌,高昌王畢勒哥臣服并愿送子孫為質。為此,西遼在征服中亞后保存了高昌回鶻王國的王統和政治體制,除征稅和派駐鎮守官外,不多干涉其內政。高昌王國得以政局穩定。同樣,當蒙古人崛起,成杰思汗征服了阿爾泰附近的乃蠻部,兵鋒進抵西域,時為高昌王(亦都護)阿而忒的斤和臣僚商定轉投蒙古擺脫西遼,在1209年高昌回鶻起兵圍殺了西遼鎮守官,宣布脫離西遼統治,歸順正在崛起的大蒙古。該區域歷史上或處于中原王朝行政區域,或處于地方權利爭奪的政權糾結中,但是華夏文化的歸屬性還是明確的。

(二) 世代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居于西域文化中心北庭的偰氏家族,歷代接受北庭華夏文化為主導的區域文化的滋養,又主動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成為歷代子孫傳承的家族傳統。著名史學家陳垣在其著述《元西域人華化考》中,把高昌偰氏歸之卷二“儒學篇·摩尼教世家之儒學”,對偰氏家族傳承儒學予以充分認可,同時也強調了偰氏家族的摩尼教信仰。又“其國素重佛氏” (25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第31頁) ,摩尼教與佛教是不相矛盾,教義互補的宗教,高昌王有唐朝所賜封“諸天敬護護國第四王印”,其中“諸天敬護”是以佛教梵言以祝之語。在唐代,士人敬佛習儒也很普遍,敬摩尼佛與釋迦牟尼佛都不妨礙學習傳承儒學。作為世為偉兀貴臣的暾欲谷子孫的偰氏,自唐以來接受中國傳統文化也在情理之中。至暾欲谷子孫岳璘(仳俚伽弟)精于偉兀書,元太祖命“公(岳璘)訓導諸王子,以孝敦睦、仁厚不殺為第一義。”是以儒家仁政思想教導諸王子,可推知岳璘精習的偉兀書,其內容是中國傳統的儒家之學。中國傳統儒家之學在高昌傳習也是有史料記載的。《北史》載:“正光元年,明帝遣假員外將軍趙義等使于嘉。嘉朝貢不絕,又遣使奉表,自以邊遐,不習典誥,求借五經、諸史,并請國子助教劉燮以為博士,明帝許之。” (26 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214頁) 這是十六國時期,麴嘉為高昌王時學習漢文典籍,以華夏文化為宗來教授子弟的史實。另《周書》也有類似記載:“文字亦同華夏,兼用胡書。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雖習讀之,而皆為胡語。” (27 令孤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第915頁) 胡語方言不影響中國傳統儒家之學的傳習。又據《家傳》所述,岳璘子合剌普華,“俾習偉兀書,及授《語》、《孟》、《史》、《鑒》文字,記誦精敏,出于天性。”也說明有了偉兀書的學習基礎,再學漢文經典領會很快,正是因為偉兀書與漢文《論語》《孟子》等內容是相通的。
家族世代注重子弟教育,學習儒家經典,偰氏家族有著深厚的家族文化傳統。


結語

漠北草原民族,史書上有高車、狄歷、丁零、回紇等多種稱謂,在唐代,契苾氏作為回紇將領屢立戰功,在史志有傳。元代高昌偰氏祖先暾欲谷,在唐王朝爆發安史亂時為回紇國相,唐求回鶻援兵,暾欲谷與太子闕特勤率師平安祿山有功,封太傅忠武王,進位司空,其后世為回鶻貴臣。偰氏祖先與唐時契苾氏都屬回鶻(回紇)部族,至元初,又主動投奔太祖成吉思汗,在元代累世為官,并由武將之家向文化大族發展。
偰氏作為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主要活動與漠北、西域、河西,后定居北庭高昌,北庭是唐代都護府駐地,西域文化中心之一,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交織密切。北庭高昌唐以來就是華夏文化區域,進入元代的西域人也以本中國人作為身份認同。究其祖輩,自隋唐以來多出任中原王朝武官,到元代文人輩出。也因其家族有深厚的華夏傳統文化傳承基礎,至元代高昌偰氏家族成就為著名的文化家族。
通過高昌回鶻世家偰氏文化家族生成歷史考察,更進一步說明元代色目文化家族的形成有漫長歷史,華夏文化共識、共同價值觀的形成,是世代積淀而來,不僅僅是元朝大一統王朝的產物。可以偰氏家族為例推演,說明元代色目文人之多,文學影響之大具有北朝隋唐以來的歷史文化因素,對元代西域色目作家的研究值得從歷史文化角度予以縱深剖析。

編輯:葉智文
審核:王懷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回鶻西遷
契丹鐵騎雄霸西域:西遼王朝在西域的擴張與統治
回紇汗國的后半程,不斷政變耗干了元氣,終于被黠戛斯取代
第4章第5節 高昌的興起與衰落
[原創學術] 中原文化對西域鑄幣的影響
元朝色目人的中國化(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禹城市| 临桂县| 郓城县| 包头市| 桑植县| 明星| 吴忠市| 泸西县| 周宁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安阳市| 漾濞| 双牌县| 石泉县| 七台河市| 浏阳市| 阜康市| 南通市| 那坡县| 同德县| 沁水县| 莒南县| 蓝山县| 黄梅县| 屏山县| 拉孜县| 延边| 二连浩特市| 神农架林区| 英吉沙县| 综艺| 沐川县| 屯昌县| 宁海县| 柳河县| 宁德市| 赤壁市| 锡林浩特市| 淳化县| 陇川县|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