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三國時期,諸葛亮五次北伐曹賊失敗;東晉十六國時期,東晉在南方坐擁土地幾乎和十六國總和一樣多,但直到南宋,北伐統一之事,也沒有取得成功;1120年,南方方臘興兵,人數達到了幾十萬,最后卻被童貫出15萬兵力鎮壓;1644年,多爾袞帶清兵入關,推倒大明建立皇太極新政。類似這種事情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這其中有一個詭異的共同點。那就是為什么中國戰爭歷史上,南方總是打不過北方,而且感覺越向北,軍隊的戰斗力就越強,原因何在?01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我國是一個歷史跨度長,疆域涉及廣的古老大國。比如元朝時期,我國疆土最鼎盛,面積達到了恐怖的4500萬平方公里,是現在的近五倍。再如南宋,我國國土面積最小,只有不足200萬平方公里。要解釋今天的問題,不單單要從地理南北進行考慮,還要以秦嶺、淮河,南北分界的典型情況進行說明。我國古代,尤其是在宋朝以前,都是“抑商重農”的。因為南方特殊地理環境,導致我國南方的交通比較便利。在北方還在游牧打獵的時候,南方已經開始大力發展商業了。時間一長,南方人普遍比較聰明、比較富有,但是北方人則性格更加粗獷,脾氣更加粗暴。這種差異直到現在都存在,常說南方人細膩的原因,就是在古代,他們更多從商,心思不細膩是做不好生意的。久而久之,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別就被拉開了。北方人更善于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南方精細的水土,讓南方人更喜歡享受生活,與世無爭。在元朝、清朝這兩個大朝代建立之初,這種情況尤為明顯。從清朝的發型就能看出來,為什么清朝都要留陰陽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初在山海關外,他們的生活條件是極為惡劣的。他們往往要迎著大風追趕獵物,為了防止頭發遮住視線,滿人就留了這樣的發型。還有就是,滿人有時候可能會在深山老林之中生活很久,留陰陽頭方便打理。一個普遍的規律,越是環境惡劣中生長出來的人,身體素質就越好,而古代戰爭,最依賴的就是男人的身體素質。因此,越向北,軍隊士兵的身體條件就越好,自然在戰場上也就更能爆發戰斗力。根據考古和一些資料公布的內容來看。在秦漢時期,中國北方人的身高為1.66米,而中國南方人的身高只有1.6米。可不要小看這6厘米的身高差,在戰場上,身體更加高大的人,被認為擁有更多的獲勝自信和作戰能力。再說元朝蒙古族人,他們在當時絕對是高大的存在,平均身高達到了180厘米。同時代漢族男性的平均身高只有163厘米。元朝的蒙古族人可以擁有大片的疆域,和其在當時“巨人”一樣的身高是分不開的。北方人為什么要向南方興兵?如果只是為了開拓疆域,集結兵力向人跡罕至的更北方攻去不行嗎?答案就是,因為南方的生活環境很美好。特別是當初的女真、金人、蒙人,不管他們的老家是在北方也好,還是在西方也罷,他們都一直不愿意放過長江以南的好環境。北方軍隊越向南進攻,他們就越癡迷南方的環境,那里和山海關外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這種差異讓他們的欲望大大加深,作戰能力也更上一層樓。戰爭憑借個人的,不過就是身體素質和內心的斗志,這兩者,北方人都遠遠超過南方人。那也就意味著南方人在戰爭中普遍失敗的情況多,原因根本不在于南方人,更多地在于北方人。02
南北方地理氣候差異是巨大的鴻溝
打開我國地圖,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在秦嶺、淮河以北,我國擁有大量平原和大量高山。但是在秦嶺、淮河分界以南,首先是平原較多,隨后就是大片丘陵地帶。這就是南北方地理的巨大差異。這差異,也是南方在戰爭歷史上普遍落敗于北方最重要的原因,其在南方取勝上的困難,甚至可以用鴻溝來形容。這里提到的不是普通士兵的訓練,而是大規模騎兵的訓練。畢竟想要訓練普通的步兵,有一個足球場就夠他們對練上好幾天的。歷史也普遍證明了這個觀點,那就是廣闊平原更適合古代勁旅——騎兵的訓練。抗日戰爭時期,明明都是槍炮對壘了,張學良的東北軍還能用騎兵與日本人周旋。那么在古代,騎兵與步兵的差距則更大。當南北方都進行大規模騎兵訓練的時候,北方的騎兵不管是數量還是作戰能力,都普遍強過南方。回想三國時期,蜀國的騎兵一直都強于北方的曹賊,以至于有人好奇,為什么南方的騎兵可以勝過北方的騎兵?這是因為諸葛亮深知平原對騎兵訓練的重要性,也知道要想北伐,最依賴的就是騎兵。這讓諸葛亮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在訓練騎兵上,還在南方找可以專門訓練騎兵的平原。另外,為了贏得曹魏的騎兵,諸葛亮還搭配了弩箭,用一前一后、一遠一近兩種方式壓制曹魏的騎兵。在上世紀之前,北方,尤其是東北一直都有“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說法。這雖然夸張,但北方的野生動物資源確實豐富,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南方的野生動物就少。由于南方的地理條件,決定了他們的好氣候更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哪怕是現在的河南南部,秦嶺、淮河以南最北區域,那里的小麥、水稻也可以常年種植多次收割的。可到了北方,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地理、氣候條件,導致北方農作物產量遠遠比不上南方,特別是入冬之后。農作物不夠,那就只能靠吃肉了。這在潛移默化之間,讓北方人的身高體重都超過了吃素更多的南方人。南方人身體素質較弱,就難以取勝了。飲食差異不可小視。拿現在的亞洲人和美洲人做對比,美洲人身材高大,健身成果更快更顯著的原因,是他們在歷史上攝入蛋白肉更多。這也是元朝時期蒙古族人高大的原因,他們吃牛羊肉,攝入的肉蛋奶更多。東晉時期,北方十六國一直存在,北伐軍隊總是過了長江之后就被打退,這是因為北方的大門是平原。而且相比于從丘陵走出來的南方軍隊,他們不管是平原作戰還是山地作戰,都不如北方軍隊。原因是,北方的地理條件更加多樣化,要平原有平原,要高山有高山。這一點在古蒙古人身上就能看到,當初蒙古人生活的環境是狹長的,南有丘陵,東西部有平原,向北還有高山。當南方軍隊浩浩蕩蕩沖進北方的時候,他們從一開始就是被動的,沒有合理戰術的話,每個人像靶子一樣等待北方人的反擊。不過這不代表南方軍隊就是一無是處,他們的水戰、海戰對于北方來說就是致命的存在。赤壁之戰,曹操35萬人馬詐稱百萬,叫孫劉聯軍十萬人馬趕回大魏。03
政治因素不可忽視
眾所周知,在我國歷史上,首都的確定更多都在北方偏東部。原因是什么?簡單來說,就是那里的自然環境、交通情況更適合作為一朝首府。而不選定首府在南方,則是因為南方環境只適合南方人。更何況首都的確定,還要和防止水害。清朝時期黃河決堤,江南十六州百萬百姓被大水吞沒,這種情況在康熙年間就發生了兩次。若是把首都定在南方,恐怕康熙都要帶著自己的妃子們淌大水。當中央集權集中在北方的時候,天子腳下的精兵悍將則如虎添翼,強者更強,甚者更甚。在很多朝代之中,南方人從商較多,但也不是個個經商,只是說他們商人所占的比重要超過北方。這意味著,實際上南方農民數量也不少,而且越往南,氣候就越適合耕種,農民的比重會加大。對比北方,尤其是華北境內,他們更多地愿意為朝廷效力,也更有機會接近朝廷。在唐、宋、元甚至是明清時代,朝廷中北方官員、士兵、將軍要更多。這就導致當時北方人對朝廷和國家的情感更深。那個年代不像現在通訊如此便利,口傳之下,南方人更不容易對朝廷產生強烈情感。南方一但出現造反勢力,朝廷出兵鎮壓,北方軍隊士兵頭腦中所想的全都是:保家衛國。北宋時期方臘自南方造反,南方軍隊不敵,被方臘占領杭州等六州五十二縣。后宋徽宗命童貫南伐,僅僅15萬人就鎮壓了方臘幾十萬軍隊。這中間還涉及到南北方軍隊的一個差異。南方商人自然是不可能大規模投入到正面戰場的,他們更多的是對后勤的補充和支持。方臘的軍隊主要就是南方的農民。北方在中央集權政治因素的影響下,軍隊獲得了大量的投入,對軍隊的訓練強度也要超過南方軍隊。不止是方臘的“農民軍”,就算同為正規軍的南方軍隊,在戰斗力上也低于北方軍隊。這是方臘被快速鎮壓的直接原因。古代戰爭中,南方人打不過北方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這里要深度剖析原因以強調,戰爭普遍失敗的原因,并非是南方人羸弱。只是在戰爭方面,南方人要遜色于北方人。這不是南方人決定的,而是天時、地利決定的。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南方人也有自己的魅力。以下,簡單說明南方人戰敗更多的其他原因,雖然都是較小的方面,但結合在一起,卻對南方人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南方和北方語言差異大是不可否認的。可對比來看,北方人語言差異普遍比較小、比較單一,但南方人內部的語言差異卻比較大。例如東北、華北區域,不管是東北話,還是北京話、天津話,亦或者較北方差別比較大的陜西話、河南話、山東話,聽起來都是不困難的。雖然古代的口音和現代的口音差別很大,但地理條件沒有變,同時代古語差異也并不大。南方的方言展現出了多元化,語言多且雜,腔調豐富而且差異很大。這導致南方人在古代的很長時間里,形成了各個部落、民族割據的情況,部族交流上也不比北方。所以北方民族后來統一成立了國家,而南方只成立了一些“小村莊”。眾口難調之下,古代南方人的實力和凝聚力遠不如北方人。還有一個原因左右了這點,就是北方環境惡劣,大家需要團結。而南方環境好,大家普遍富有,有各自為營的底氣。結合歷史發展,我國最早的文明出現在黃河流域,隨后的周朝、商朝、秦朝,也都是自北方落戶,后來才一點點延伸到南方。這就導致了南方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開發和利用,都比北方要晚,生產條件也是一樣。這一點直到安史之亂之后,南方才有所改善,人口才超越了北方。是什么讓南方有超越北方的實力?答案毋庸置疑,是商業。但商業在古代被認為是“投機取巧”,哪怕到了唐朝,對商人的鄙視還依然存在。比如武則天的父親,他以前就是商人,為李淵提供過資金支持才迎來小小的仕途。武則天入宮之后,很多人都調侃過她是“商人之女”的事情。在打壓之下,原本就生產力比較低下,社會就比較落后的南方,在宋朝之前都是默默無聞的,在戰爭中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商業拯救了南方人,卻也讓南方人的作戰能力有所下降。這是第三點原因——商業影響。當大家都靠或農業、或商業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富碩自己的家族,得到滿足之時,誰還愿意打打殺殺?誰還執著追求土地的擴張?歷史證明了這一點——還是發生在北方的戰爭比較多。這引出了第四點原因,北方戰亂,士兵作戰經驗比較豐富。造成這種情況的最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北方環境比較惡劣導致的,資源本就少,爭強就誕生了;二是水土養育了脾氣耿直,甚至有點“暴躁”的北方人。不管怎么說,北方人和南方人,都是我國厚重文化的載體,雙方各有自己的魅力,也各有自己的長處。北方人說南方人聰明,南方人說北方人實在,這本身就是對彼此的認可。本文更多的其實還是在討論南北差異,這差異雖然大,但也完全可以用精彩、多元來形容。南北方就像兩簇盛放的鮮花,北方之花碩大而堅韌,南方之花精致而優雅,共同組成了花團錦簇的中華民族。南北方就像兩簇盛放的鮮花,北方之花碩大而堅韌,南方之花精致而優雅,共同組成了花團錦簇的中華民族。(來源:水煮歷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