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請在有WIFI的情況下觀看,土豪隨意!
孫姓是一個源遠流長、歷史久遠、支脈紛繁的大姓,先秦時期,中國孫姓出現,其后不斷有華夏子孫加入孫姓行列,使得孫姓源頭特多,同時孫姓人口也越來越多,在宋人編寫的《百家姓》中排列第三。根據統計,目前孫姓人口占全國漢族人口的1.57%,是中國第十二大姓。
孫姓原先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血緣關系,《說文解字》中說,“子之子曰孫”,這就意味著,孫字一開始就與人類社會的親情聯系在一起。從先秦衛國孫氏得姓,再到齊國孫氏得姓,都說明了這其中的因果關系。
像中國大多數歷史悠久的大姓一樣,孫氏起源的頭緒特別多。這個著名的姓氏,根據《姓纂》的記載,其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周朝是一個實行封建制度的社會,周文王的第八個兒子康叔就被封于衛,傳到衛武公的時候,武公的兒子惠孫做了衛國的上卿,惠孫的這一支用孫氏當做了他們的姓氏,但是的衛國,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一帶。
《姓纂》的這一段考據,已被后人所公認,孫姓的祖先可以遠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這支姬姓孫氏至少有2700多年的歷史。
還有一種說法是,孫姓源于孫叔敖后人。孫叔敖約生于公元前630年左右,很小的時候就以聰明仁厚著稱,其父被權勢所殺,孫叔敖率全家避難隱居。后來在楚王親信虞邱子的推薦下出來輔助楚莊王,楚莊王得到孫叔敖輔助后,國力大增,打敗晉國,一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孫叔敖雖然貴為楚相,但是生活相當簡樸,沒有多少積蓄,以致他死后,他的兒子回鄉種田,生活貧困。后來宮廷一人優孟模告訴楚莊王孫叔敖家后人的窮困狀,楚王乃召孫叔敖子,封以寢丘四百戶。在古代,寢與孫音通,孫叔敖后人為紀念一代賢相,就以孫為姓,從而先秦時期的寢丘一帶,又出現了一支孫氏族人。
孫姓起源最重要的說法,就是源自田完后裔,田完由陳國逃到齊國,由于他原是應該繼立的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齊桓公欲命他為卿。但是田完推掉卿職,只當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層管官吏。田完的四世孫田無宇官為上大夫,五世孫田書在齊國攻打莒國的戰斗中立了戰功,被齊景公封至樂安并賜姓孫氏。
還有人認為孫氏出自子姓,為比干之后,避難改姓孫氏,比干是殷朝末年紂王叔父,官至少師,紂王淫虐無度、國事危殆,卻不聽勸諫。他冒著被殺頭的危險,連續三天進宮勸說紂王,希望他能改過自新,紂王惱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再敢犯言直諫者,一律斬首。
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繼續勸說紂王,紂王暴跳如雷,讓人當庭剖開比干的胸取心,比干被紂王殺害后,其子孫紛紛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為王族子孫的原因改為孫姓。
在漢代時,荀子后人因避諱而改姓孫姓。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荀,名況,又稱荀卿,是荀姓家族人的驕傲。但到了漢代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詢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姓荀,改為孫,并將戰國時代的荀卿改為孫卿,于是,荀姓也成為漢代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孫姓在兩漢以后,還有其他姓氏因各種因素不斷地加入到孫姓行列之中。三國時期,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而被賜姓孫,因稱孫河。孫河家族興旺,成為南方孫姓的一大支派。
另外,也有因政治避難而改姓孫氏。孫姓在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入,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復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的復姓也在被禁之中。這類含孫的復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姓。
孫氏在秦漢以前的幾百年間主要是繁衍播遷于河南省、山東省境內,其后則主要繁衍于今東南沿海地區。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連年戰亂,孫氏族人大舉南遷,發生了幾次大的遷徙,其特點是自北而南,使孫氏的分布更加廣泛,甚至出現了跨海域、跨國度的遷徙。
公眾號ID:sszqh
這里有
族譜族訓
名人始祖
繼承孫氏文化
弘揚孫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