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紀年:丁酉年 己酉月 癸卯日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也;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也。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論德
老子在《德道經》第一章《論德》中,開宗明義地揭示了道德生成與演變蛻化的規(guī)律——德由道所化生,既是人類必須具備的做人品格,也是滋養(yǎng)萬物生命活力與健康的根本性能量,需要相應的品質承載。老子剖析了人類精神文明從道德高峰滑落的層級——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用數字“一”來比喻“德”,“德”一旦離開了“一”的狀態(tài),就必然樸散為五,即仁、義、禮、智、信五德。人類如果不實踐“修之身,其德乃真”,五德會相繼丟失。同時,老子還指出了回歸德與道的必由之路是重建厚實的忠信。老子站在唯德辯證法的高度上“執(zhí)一以為天下牧"地將人類文明的文化生理學、文化病理學、文化治理學熔于一爐,進行了完美的揭秘和預示。特別是老子指出了“忠信之泊”是人們離道失德、棄善丟正、深陷于惡偽邪負的泥潭中難以擺脫的頑疾之所在。而回歸德與道的必由之路就是:“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每個人只有具備厚實的信德,才能將仁、義、禮、智這四德都培養(yǎng)起來,頂天立地行于世間,成為“大丈夫”;而當“大丈夫”成為人類社會的主體人群,整個社會能夠守住天地之信,守住自然之信,也就是人類道德文明復興之時。
老子早就揭示出宇宙萬物都是道生德養(yǎng)的能量態(tài),“萬物尊道而貴德”。萬事萬物皆離不開五德這個能量大系統,我們人體生命中的萬象也都在其中。只是因為傳統文化的長期教育斷層的存在,使得這些內容對于人們來說已經很陌生了。而在二十世紀初,當普朗克發(fā)現量子論、他的學生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以后,老子的“道生之,而德畜之”的道德能量認知,才變得容易被人們所理解與接受。
德的能量品質性與品格屬性,在“德一”的穩(wěn)定性被破壞,從質象轉化成可以進入物相的能量屬性以后,自然樸散為五種能量形態(tài)與屬性,而五德的這種屬性又與五行屬性密不可分。信德對應于五行之土,廣布于質象與物相的世界當中,信德能量在人的生命體當中,歸藏于脾胃,表現于信儀;在人的品格修養(yǎng)中,表現為信仰、信念以及誠信的品質等;在人際交流中,表現為信息、信用等。個人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是一個巨型的生命體,信德定治亂,信上定結果,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隊,不論是民族還是國家,都離不開信德信儀的承載、支撐、凝聚。
社會上有一句俗語“天塌下來有大個子頂著”,實際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于“大丈夫”的某種期望。一個社會上“大丈夫”成為社會稀缺資源的時候,就一定是像《德道經·論德》中所描述的那樣,處于“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的狀態(tài)。比如,當各個窗口單位都在把微笑服務、禮貌用語作為重要的管理科目的時候,說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已經不足以維持人們發(fā)自內心地互相報以自然真誠的微笑和問候了。所以,一個社會上“大丈夫”的多寡,實際反映的是社會信德的存蓄程度。信德的厚與薄,民眾中“大丈夫”的多與少,可以作為檢識判斷社會治理難易度的一項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