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姜,好久不見啦~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叫做《你覺得我是誰》,看完之后,我深深的感覺到隨著年歲漸長,女性對衰老是如此的恐懼,對親密關系又是如此的渴望和焦慮。
女主角克萊爾50歲,是一名大學老師。但在社交軟件上,她將自己“偽裝”成24歲的年輕女孩克拉拉,并認識了小她20歲的年輕攝影師Alex。
隨著交流深入,他們網戀了。
Alex渴望見到她,她便把自己青春美艷的侄女的照片和跳舞的視頻發給了他。不知情的亞歷克斯對她愈發迷戀,滿嘴都是說不完的深情,她也逐漸沉淪其中。
和Alex的戀愛讓克萊爾找回了年輕時的活力。她在聚會上酣暢淋浴地飲酒、在舞池里釋放自我,在兒子球賽上公然諷刺裁判,像年輕人時一樣絲毫不在意他人的目光,盡情取樂。
慢慢的,在用“克拉拉”的身份和Alex相處時,克萊爾從最初的不安,變成了怡然自得。她不覺得自己在欺騙Alex,因為除了臉,她的聲音、她的思想和內心是屬于她自己的。
她覺得她就是克拉拉。
雖然克萊爾表面上表現的自信滿滿,但當Alex要求跟她線下見面的時候,克拉爾都會下意識找各種理由拖延、拒絕。她害怕Alex無法接受真實而衰老的她,她害怕失去Alex,Alex已經成為她生活的全部了。
但Alex的殷切懇求也讓她感到煎熬,如果她真的是24歲的妙齡女子,她何嘗不想跟Alex雙宿雙飛呢?
最終她決定賭一把,去見Alex。她擁有“克拉拉”的聲音、感情和靈魂,或許謊言戳破之后,Alex依然會愛這個衰老的自己。
然而,當她真的來到Alex面前時,他的眼睛從未在她身上停留一眼——她被完全的忽視了。這一刻,她心碎了,在20多歲的亞歷克斯面前,50歲的她是被自動忽略的,不被看見的。
她敗給了時間與年齡。
這部電影也讓我想起了前陣時間轟動整個中文互聯網界的“喬碧蘿事件”。
因為直播時的遮臉圖掉落,原本青春靚麗的顏值主播,原形畢露,變成人們口中的“58歲的老奶奶”,被全網群嘲。
當然,騙人的人不值得同情。但無論是克萊爾,還是喬碧蘿,她們的所作所為都指向了一個簡單的歸因:年輕貌美的女性更受歡迎、更有市場競爭力。
仔細想想,我們整個社會,似乎都處在一種對青春的崇拜之中,對衰老避之不及。
公司職員害怕衰老,因為這們將會面臨被更年輕、更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新生代替代。
根據2016年的數據,亞馬遜員工平均31歲,谷歌員工均齡30歲,臉書員工均齡28歲,而老牌公司IBM,員工平均年齡也只有38歲......
演藝圈里女演員們害怕衰老,因為一旦一跨過30歲的門檻,就面臨無戲可演、不被看到的境地。
周迅曾在與陳可辛導演的交談中提道:她甚至因為害怕皺紋,害怕網友的嘲諷,曾有一段時間每天早上醒來就坐在沙發上痛哭。
在整個社會文化中,年輕意味著活力、勇氣與創造,意味著希望與美麗,而衰老通常與“油膩”、“丑陋”、無趣、以及“老古董”聯系在一起。
普通女孩遭受的惡意似乎更大,只要30歲沒有結婚,她們就會被貼上剩女的標簽,在所謂的婚戀市場上貶值,被人指指點點。
林之野在《琥珀屋》里這樣寫道:“女人只有二十年的生命,其他時間都在衰老。”
所以女人們都卯足了勁讓自己顯得年輕,少女感穿搭、少女感妝容、少女感發型,但凡是打造少女感的造型,就永遠不缺少受眾。
為了保持少女的模樣,不少人通過醫美整容來讓自己重鑄青春。
據醫美行業最新發布的權威報告:中國已將近有2000萬的醫美消費者,這個規模或達2245億元。
很難有人能完全坦然的面對衰老吧。
當我第一次發現自己臉上有了細紋的時候,我是惆悵的,但也還算鎮定——畢竟我也不是十八歲的小姑娘了。
接著,我的身體也開始顯示出一些征兆,爬個樓梯喘得不行,消化能力也遠遠不如之前,記憶力也似乎也越來越差……
啊,怎么辦?我開始慌了,衰老原來意味著身體和大腦變得越來越臃腫和虛弱啊,這簡直太可怕了。
但很快我冷靜下來,我似乎陷入了對衰老的思維定式了。
因為整個社會大環境對青春的狂熱追捧,以致于我在發現自己臉上的第一道細紋的時候,就已經給自己打上了“衰老”的標簽。
之后身體上任何的癥狀,都讓我我用衰老來解釋了。其實記憶力變差,還因為我已經“躺平任嘲”,失去了記憶的動機和意圖。
“老都老了,還折騰什么?”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朗格也曾指出“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
老年人的虛弱、無助、多病,可以看作是一種習得性無助,社會給他們貼上了這樣的標簽,他們便會產生與之相符的行為。
老年人的記憶真的不如年輕人嗎?
事實上,早有腦神經科學的證據顯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腦活躍程度與20多歲的年輕人并沒有區別。
而迫使這些人抑制自己真實潛能的,是環境的暗示。
心理學史上一個很著名的實驗。
1979年,心理學家朗格和他的學生們在一個度假村精心搭建了一個“時空膠囊”——這里的一切都布置成20年前的樣子。
他們邀請一些80多歲的老人來這里生活一星期,在這里的老人們聽上世紀50年代的音樂,看50年代的電影和情景喜劇,讀50年代的報紙和雜志……
一個星期后,這些生活在“20年前”的老人們,聽力、握力、記憶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的關節變得柔韌,手腳更加敏捷,在智力測試中還得到了高分,有幾個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欖球……
所以,一個人衰老的速度與環境暗示有很大關系的。這些實驗中的老人首先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輕了20歲,身體才會做出與年齡相應的配合。
也就是說,讓我們衰老的,是我們的認知,當你認定自己老了的時候,那你便是真的老了。反之,只要你不覺得自己老,你便能永遠年輕。
我相信生活中很多女孩都有一顆年輕的心,永遠18歲,但周圍環境對你的蠶食,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加重。
首先是身體內部的環境,比如膠原蛋白的不斷流失,已經無法讓我們坦然在別人詢問年齡的時候,笑著說自己18。面部的細紋已經爬上了我們的面頰。
其次是社會環境,一些“主流的”聲音,總是在灌輸我們,應該做與年齡相符的事。多少歲應該結婚,多少歲應該生孩子……
“我XX歲了,卻還沒取得XX的成就,我該怎么辦?”
當你為衰老感到恐慌的時候,或許你正被束縛在文化、以及認知模式的陷阱里。
一旦你跳出來,就會發現,衰老是一種正常的進化過程。除去我們臉上的皺紋,人生中我們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健康和快樂,其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在媒體的報道中,永遠不乏75歲成為作曲家,86歲學溜冰,68歲當DJ,78歲跳傘、當滑板手的事例,這些人沒有被年齡所嚇倒,沒有被很多的定式思維所束縛,活到老,享受生活到老。
渡邊淳一也曾說過,“我最不喜歡用年齡來規劃人生,我喜歡做與年齡不相符的事情。比如別人到70歲都退休了,但我還在努力寫作,而且依然充滿好奇心。而且我現在還在談戀愛。”
年齡只是一個數字而已,但首先你要學會坦然接受它。
當我們脫離了狹隘、把目光灑向更廣大的遠方,會知道生命的每時每刻都珍貴無比,包括它的新生,它的成熟,包括它的老去,它的死亡。
最后,用塞繆爾·厄爾曼的一段短文與大家共勉:
沒人僅僅因為時光流逝而變老,只是隨著理想的毀滅,才出現老人。
如果你被玩世不恭和悲觀失望的寒冷所覆蓋,你便衰老了。
誰都會被未來所吸引,都會對人生競爭中的歡樂懷著孩子般的渴望。
只要不停地接受美好、希望、歡欣、勇氣和力量的信息,
你我就會永遠年輕。
各位晚安~國慶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