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失去三種緣分:血緣、社緣、地緣,最終走向“無緣死”。
如今的日本,已經表現出“無緣社會”一些較為嚴重的結果,包括單身人數增多、老人獨居、故鄉消失、職場緣淺……等等。
在日本,「無緣死」一年高達3萬2千例。
這意味著100個人中,就約有3個遭遇“無緣死”。
有些人只有當尸體腐爛發臭后,才會被鄰居發現。
因此還衍生了一種新職業——特殊清掃工。
他們受政府和其他人的委托,為死者整理遺物和遺骨,料理后事。
隨著無緣死現象的增多,近年來日本出現了數十家特殊清掃公司。
NHK對全國共1783家所有的地方公共團體,進行了獨自調查。
沒人領取、由地方公共團體自行火化與埋葬的“無緣死者”中,大都是單身者、與家庭和社會失去聯系、孤立生存著的人。
為什么人們會失去與社會的關聯而成為“無緣死者”?
這些關聯與紐帶又是如何在人生中失去的?
在發達國家中,日本的自殺率高居第二。
但這些年來,警察們連姓名也查不出的不明尸體,卻在逐漸增多。其中有不少人,是因為“孤獨”而選擇輕生。
在NHK的紀錄片《無緣社會》中,工作組收到了14000個電話。
通過這些電話和死者記錄,NHK耗時2年,走訪了這個群體,試圖挖掘這些“無緣者”背后的故事。
小林忠利32歲時獨自來到東京,在一家飲食供應中心打工。
20多年來,他一直勤勤懇懇地認真工作。
盡管在單位呆了這么多年,他與同事的關系卻并不親密。
或許他一直心系著家鄉秋田,然而家鄉其實早已沒了親人,只剩父母的靈位還需要花錢供奉在寺廟。
小林的人生似乎完全獻給了工作,直到73歲死在出租屋,他的人生才戛然而止。
而他本人的遺體卻因無人認領,被摘去了姓名和身份,葬在了東京的無緣墓地。
東京一處無緣墓地
高野藤常年輕時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常常加班到凌晨,直到42歲那年身體累垮,才離開公司。
因過度勞累,患上糖尿病和抑郁癥,妻子帶著孩子離他而去。
高野先生年輕時,是一表人才的都市精英。
翻出一本《三菱百年》,他自豪地指出年輕時候的自己。
雖然保留著上百張名片,但他的社交幾乎全都跟工作有關。
隨著工作的失去,這些社交緣自然也失去了。
若山缽子年輕時算是非常獨立的女性,身為護士的她憑自己的能力賺錢買公寓。
但結婚的事,也因為工作和照顧年邁的母親而耽擱了。
由于三年前不幸得了癌癥深深體會到無依無靠,由此開始了強迫癥般的儲存食物。
她怕再次經歷病倒的無助,時常一次買足3個月的食物。
于是她提前給自己預約了一塊合葬墓地,那里已經葬進了400多個“無緣者”。
若山缽子想想覺得也不算壞,也許在那邊不會寂寞吧。
而NHK并非只是揭露事實,同時也在設法幫助這些無緣群體。
節目組收到一位39歲男子寄來的遺書,他名叫吉澤雅之。
老家在新瀉縣的他來東京二十多年,一直獨自生活。
他曾是一家機械廠的員工,因泡沫經濟崩潰而失業,之后一直輾轉從事各種工作。
吉澤與老家早已失去聯系,只有一張小時候的照片。
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離異,撫養他的祖母也已經去世,現在沒有一個可以聯系的親人。
四年前因為健康狀況欠佳,無法繼續工作,在東京沒有朋友,家鄉也沒有地方可回。
吉澤說,想了斷自己,結束這一生。
節目組與他取得聯系后,設法幫助吉澤與這個社會重新產生聯系。
他成為了一名社區義工、與路過的小朋友打招呼、送孩子們禮物。
孩子們也畫了畫送給他,他漸漸地找回丟失的'緣”,開始證明自己也被這個社會所需要。
河上先生曾是一名工作努力的營銷人員,因勞累患上重病,失業之后又被妻子拋棄。
崩潰的他曾跑到河邊準備自殺,被救援隊及時救助。
現在他在一家教堂幫助其他“無緣”群體,用廢棄的豆腐渣制作餅干。
日本的無緣現象,似乎是一種必然。
隨著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大量企業被迫轉型,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求職的人們突然間失去工作,在陌生的城市沒有親朋,家鄉也回不去了。
他們遠離故鄉、親人、缺乏安全感、獨自在大城市打拼,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壓力。
而現代化、工業化、個人原子化、計劃生育等因素,正在讓我們逐漸喪失血緣、地緣、社緣。
目前,中國面臨的無緣問題也很嚴重。
尤其對于獨生子女來說,父母一旦去世,如果本人未婚無子,那么至親這條紐帶就幾乎失去,剩下的是孤零零的自己。
獨身,個人原子化,與社會絕緣……這樣的“老年問題”,逐漸“年輕化”。
據預測,日本到2030年將有四分之一的女性從未結過婚,三分之一的男性從未結過婚。
日本2010年的調查顯示,18~50歲的未婚者中,61.4%的男性沒有性伴侶,女性則為49.5%。
有43%的人,直到34歲也從未有過性經驗。
而最新的人口統計數據顯示,我們的未來也不容樂觀,甚至可能問題更嚴重。
2017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了5.32‰的驚人低生育水平……
“空巢青年”的出現,證明無緣社會在中國已經初見端倪。
“空巢青年”指的是與父母及親人分隔兩地、單身且獨自租房的年輕人。
他們遠離故鄉,獨自在大城市工作,面臨嚴峻的生存壓力。
他們身上已表現出了地緣、血緣和社會緣的喪失。
當然,對有些人來說,孤獨并非不能忍受。
尤其在如今這個互聯網造就的時代,獨處也不意味著完全封閉,很多人在網絡上和這個世界保持聯系。
想說話的時候有網友可以傾訴,一個人看電影無趣的話也有彈幕陪伴,只要開啟視頻直播隨時可以讓外界看到自己,有不少人甚至更喜歡獨處。
然而老年生活要考慮的,還有自己身體的衰弱,以及種種必須在現實中面對的問題。
誰都不想面對這樣的晚年,然而命運的安排實在難以預測。
想要避免這種凄慘境況的辦法也很有限——
大多數人會選擇結婚生子來組建個人的親緣紐帶,多參加社交活動結交朋友,不切斷與老家的聯系。
或者努力賺錢,晚年去條件較好的養老院;
也可以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即便獨自一人生活也不會感到孤獨。
對于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加入宗教組織也不失為一種人際紐帶……
當然,有個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前提。
對于有無緣傾向的“空巢青年”來說,不要對未來過早喪失希望,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
不妨試著向外界表達自己,多結交新朋友建立更多的社會聯系,讓自己從無緣的孤島中走出來吧。
*本文作者: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