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真是讓人又愛又恨的季節,小編早早就準備好了空調、Wi-Fi、西瓜夏日消暑標配神器。酷暑難耐,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樣,半條命都是空調給的。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溫度是如何降下來的?最簡單的方式當然是扇風。雖然吹風不能使空氣的溫度降低,但是空氣的流動會加速皮膚表面汗水的蒸發作用,從而將體表的熱量帶到空氣中,達到散熱降溫的作用。電風扇便是利用了電機轉動帶動扇葉轉動,扇葉與旋轉面呈一定角度,旋轉時以斜切的方式擠壓受力面的空氣,從而產生氣流。扇葉做成流線型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損耗動能,同時可以減小噪音。扇葉旋轉時上部空氣受力“流走”而原來所在的位置會產生負壓。而下部空氣因為負壓“流入”該區域,形成連續的空氣流動。無葉風扇近幾年也好好地火了一把,其外表看起來高級炫酷,無葉設計不會覆蓋塵土或者傷害到兒童的手指。可能不少朋友會好奇無葉風扇沒有扇葉,風是從哪里來的?無葉風扇最早于1981年由日本東京芝浦公司取得設計專利,在2009年由英國的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制造及投入市場。但它并非真正無扇葉,實際上只是扇葉隱藏在底座里面。無葉風扇的底座設有離心式壓縮機,以葉片旋轉在底座四周吸入空氣、增壓,推送至風扇頂部的中空的管狀環,管狀環上一端有幼窄的縫,空氣自此窄縫噴出,噴出的方向使被噴出的空氣沿管狀環的內壁前進,由于內壁的橫切面成翼型,基于伯努利定律使得在空氣噴出環的一邊的內壁表面成形成低壓,如此,形成環中心前方較后方低壓,后方的空氣因而被拉進往前,環內的大量空氣因此被牽引噴出。詹姆斯·戴森的原設計中,底座中使用無刷電動機推動壓縮機每秒吸入27L的空氣,而環狀出氣裝置卻有每秒405L的空氣噴出,因此又稱為“空氣倍增器”。當然吹風并不能真正實現溫度降低,要想實現科學降溫,就不得不利用熱力學的知識。在現代技術中,一般有三類方法來實現低溫:一類利用低溫冷劑,一類通過氣體動力學作功,還有一類則是利用某些物理化學現象,如熱電效應、順磁效應、隧穿效應等。溫度是表征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微觀上來講是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理想氣體分子平均平動動能為:其中 m 是分子質量,是分子平方平均速率,k 是玻爾茲曼常數,T 是溫度。這說明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物體間的溫度差會引起熱能傳遞現象。熱傳遞主要存在三種基本形式:熱傳導、熱輻射和熱對流。只要在物體內部或物體間有溫度差存在,熱能就必然以以上三種方式中的一種或多種從高溫到低溫處傳遞。低溫冷劑便是利用低溫物體與高溫物體接觸實現高溫物體的降溫,比如在可樂里加冰塊,還有物理所傳統技藝——液氮冰淇淋。聰明的古人早在周代就開始在冬天采集冰塊放入冰窖儲藏,等夏天再取出來消暑。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空氣液化技術和杜瓦技術成熟,這種簡單粗暴的制冷方式不但沒有淘汰,反而應用于各種高大上的實驗設備中,比如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磁學測量系統(MPMS)等。常壓下液氮的液化溫度為77K(-196℃)、液氦液化溫度為4.2K(-268.95℃),可以為物理實驗提供穩定的低溫環境,盡可能排除熱漲落的干擾,從而觀察到一些奇妙的量子現象。要談氣體動力學制冷,就得直面大名鼎鼎的“卡諾循環”。1824年,法國工程師尼古拉·萊昂納爾·薩迪·卡諾提出了卡諾循環(Carnot cycle)來分析熱機的工作過程。卡諾循環是假設只有兩個熱源(一個高溫熱源溫度T1和一個低溫熱源溫度T2)的簡單循環。由于工作物質只能與兩個熱源交換熱量,所以可逆的卡諾循環由兩個等溫過程和兩個絕熱過程組成,在理想氣體的準靜態過程中進行能量轉化:等溫膨脹過程I→II(在高溫熱源吸熱 Q1 );絕熱膨脹過程II→III(ΔQ=0);等溫壓縮過程III→IV(在低溫熱源放熱 Q2 );絕熱壓縮過程IV→I(ΔQ=0)。整個循環中氣體對外所作的凈功 W 應等于氣體在循環中所吸收的凈熱量 Q1-Q2 。理想的卡諾循環效率為(詳細計算過程可查《熱力學·統計物理》):這說明卡諾循環效率只與兩個熱源的溫度有關,且在有限溫度內不可能達到1,不過可以通過升高高溫溫度和降低低溫溫度來增大效率。1816年,英國倫敦的牧師羅巴特·斯特林(Robert Stirling)發明了斯特林發動機(Stirling engine),它理論上的效率幾乎等于理論最大效率——卡諾循環效率。斯特林發動機是通過氣體受熱膨脹、遇冷壓縮而產生動力的。它是一種外燃發動機,使燃料連續地燃燒,蒸發的膨脹氫氣(或氦)作為動力氣體使活塞運動,膨脹后的氣體又在冷氣室里被冷卻,反復地進行這樣的循環過程。由于準靜態過程可逆,如果令整個卡諾循環反向進行,依次經狀態 I→IV→III→II 而回到狀態I,就需要外界對系統作功,在低溫熱源 T2 吸熱 Q2 ,在高溫熱源 T1 放熱 Q1 ,這個逆循環正是理想制冷器的工作循環,其作用是把熱量從低溫物體送到高溫物體。斯特林制冷器示意圖,該系統由一個活塞在環境溫度 Ta, 一個活塞在低溫 TL | 來源:wiki斯特林制冷器正是利用逆卡諾循環來實現降溫的,它由冷熱活塞、冷量換熱器、冷卻器、回熱器和兩個氣缸組成。冷卻循環分為4個步驟;等溫壓縮過程 a→b:冷活塞固定,熱活塞右移,以環境溫度 Ta 放熱 Qa ;定容放熱過程 b→c:兩個活塞同時向右移動,氣體的體積保持不變,當熱氣體通過回熱器時,將熱量傳給填料,因而溫度由 Ta 降低到 TL ;等溫膨脹過程 c→d:熱活塞固定,冷活塞右移,溫度為 TL 的氣體進行等溫膨脹,從低溫熱源(冷卻對象)吸收一定的熱量 QL(制冷量);定容吸熱過程 d→a:兩個活塞同時向左移動直至左止點,氣體體積保持不變,回復到起始位置。當溫度為 TL 的氣體流經時從回熱器填料吸熱,溫度升高到 Ta。發現其理想效率也只與兩個溫度有關。斯特林制冷器具有結構緊湊、工作溫度范圍寬、啟動快、效率高、操作簡便等優點。兩空間制冷機溫度可達 80 K。三空間制冷機溫度可達 10.5-20 K。四空間制冷機溫度可達 7.8 K。冷頭最底溫度達到6K到 3.1 K的斯特林制冷器也已研制成功。除此之外,還有Gifford-Mcmahon(GM) 制冷器、脈沖管制冷器、節流制冷器等等。說完理想的卡諾循環熱機和制冷器后,再來談談它在空調上的應用。1902年后期,首個現代化、電力推動的空氣調節系統由威利斯·開利發明。空調的核心原理也是逆卡諾循環,再加上冷媒(如二氟一氯甲烷)的狀態改變進行熱量的轉化來對有限空間進行降溫。如圖所示,壓縮機 1 將低溫常壓氣態的冷媒壓縮成高溫高壓氣態,然后輸送到室外機的冷凝管 3 處散熱后成為常溫高壓液態,因此室外機風扇 2 吹出來的是熱風。然后流入細管 4 再進入室內機的蒸發器旋管 5 ,此處空間增大,壓力減小,液體汽化吸收大量的熱量,冷媒變成低溫常壓氣態,室內機的風扇 6 將空氣吹過蒸發器從而產生冷風,氣體再經過壓縮機 1 ,又是一個新的制冷循環。空調工作原理示意圖 | 來源:removeandreplace.com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