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像
宋代的秦觀說:“杜子美之于詩,實習眾家之所長,適其時而已。”(《淮海集·韓愈論》)他認為杜甫的詩作,既能集中并繼承歷來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高度的創作技巧,又能“適其時”,準確反映社會的現實,展現唐代的時代精神,抒發現實生活中人民的心聲。這評價,扼要地概括了歷來人們對杜甫詩歌創作的認識。杜甫生活在時代的轉折點,他既看到開元全盛時“小邑猶藏萬家室”的景象,又親身經歷安史之亂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窳敗的慘況。眼見現實生活的強烈落差,胸存悲天憫人的慷慨情懷,發之為詩,便充斥著沉雄郁勃之氣。他在唐肅宗乾元二載(759)所寫的《石壕吏》,最能表達對人民苦難的同情,思想和藝術水平也最高,是最能體現杜甫作為“詩圣”的代表作之一。且錄如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置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公元七五八年,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的杜甫,因得罪唐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據《新唐書》稱:“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由于杜甫的職務無足輕重,使他能抓住安祿山已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唐朝政局稍有轉機的機會,從華州回到洛陽附近,準備到鄜州的羌村,探望久別的家園。
誰知行近洛陽,他就碰上了極其糟糕的局面。原來,安慶緒的軍隊節節敗退,已退到洛陽附近的鄴城,被郭子儀、李光弼等統領的數十萬大軍重重包圍,連杜甫也以為勝利在望。誰知,昏庸的唐肅宗處理失當,竟然派太監為圍攻鄴城的九路大軍的監軍,并不設統帥。于是唐軍各自為戰,鄴城久攻不下,還被安慶緒抓住機會,各個擊破,結果六十萬唐軍一時潰散。兵敗如山倒,洛陽岌岌可危。為了補充兵員,唐王朝只好到處捉人抓丁,補充兵力。杜甫的“三吏”“三別”,就是在這局勢極其混亂、人民飽受痛苦的情況下寫成的。“三吏”,即《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即《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六首詩,其實可以視為一首組詩。“三別”,是詩人寫被征者或其家屬,以第一人稱,訴說被征入伍的痛苦心情。“三吏”,則是詩人從旁觀的角度,既描寫被征者的苦難,又描寫征兵的官吏種種不同的面目。這六首詩,各有特色。我認為,《石壕吏》是寫得最為精彩的一首,也是寫得最為通俗易懂的一首。但是,語言的通俗化絕不等于一般化。歌德說:“精美絕倫同時又通俗易懂,是最為稀少的。”(《論文學藝術》)杜甫的《石壕吏》,正是屬于這類稀少的神品。詩的首兩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一下子就攫住了讀者的心。這兩句,互相聯系,只交代詩人進入石壕村所遇見的事,似乎沒有主觀色彩,很好懂,很平常,其實是極不平常的。杜甫在這十個字中,連續使用“暮”和“夜”兩個指示近晚和晚上時間的字,這就值得注意。“暮投”,除了強調遇見的事情發生在晚上以外,也點明詩人經過白天的奔波,到了晚上,才投宿于石壕村。投宿,是臨時住宿,是偶然找到歇宿的地方。詩人選擇“暮投”,而不用“暮宿”,是因為“投”字多少有投擲、拋擲之意,表示急忙間慌不擇路的意味,并非只是住宿那么簡單。誰知道,杜甫這偶然的忙亂間的投宿,竟讓他意外地更深切地看到了一場老百姓慘痛生活的遭遇。“夜捉人”,表明捉人發生在晚上。這就怪了,為什么白天不捉人,晚上才來捉人?而且,為什么要捉人?這些,都和當時的形勢有關。按唐代兵制,最初定男子十六歲為“中男”,二十一歲為“丁”;丁,要被征入伍。到天寶初年,情況尚安定,便改為十八歲為中男,二十二歲為丁。但到安史之亂期間,唐朝兵源不夠,連中男也得入伍。所以,杜甫在《新安吏》說到“縣小更無丁”,說“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等到郭子儀等包圍鄴城,反被安慶緒打得雞飛狗走,潰兵四散。為了堵住叛軍威脅長安的缺口,唐朝便不顧一切,四處抓人補充兵源。杜甫寫“有吏夜捉人”,說明當時已無兵可征,只能去抓人來充數了;又說明,官吏白天已抓不到人,只好趁老百姓晚上在家的時候,突擊“捉人”。于是,“夜捉人”三字,充分暴露了當時官府的無能和兇殘的面目。而從官吏乘夜或連夜捉人的情況看,詩人在石壕村偶然看到的一幕,在這村卻是必然和經常發生的事,否則,老婦和老翁便不會有如此熟練的應付辦法了。因此,這互相聯系,似是平順敘述的兩句,其實蘊涵著強烈的情緒落差。另外,詩人選擇“暮”“夜”的暗黑氛圍作為全詩的底色,這既是當時現實生活的真實,也烘托出抓丁故事規定情景的悲情。詩人對“投”字和“捉”字的使用,也已經透露出他驚惶訝詫的心態。接著,詩人寫“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他重復使用“老”字,也是為了加深讀者對翁、婦年齡的印象。在第四句這里,學者們產生過很有意思的爭論。有人認為,這句應作“出看門”,因為這句需要押韻,第四句用“門”字,才與第二句的“人”字同韻。但有學者考證,這首詩最早出現的版本,是作“出門看”的。清代的何焯指出,人們“疑‘看’字為不葉,不知真、文、元、寒、山,同收上顎音,古詩為此押者多矣”(《義門讀書記》)。他認為,在唐韻,“人”屬“真”的韻部,“看”屬“寒”的韻部,二者是通葉的,所以,“出門看”出現于最早版本,不存在押韻不協調的問題。這判斷應是正確的。其實,仔細觀察,杜甫寫“老婦出門看”,而非“出看門”,是有道理的。如果作“出看門”,“看”有著看守的意味。在明知有吏捉人的時候,老婦看守著門口,是想攔阻石壕吏的進門嗎?硬碰硬,顯然不可能。但是,寫“出門看”就不同了。“看”,這里則是探視的意思。老婦明明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她是裝作不知道,走到門口,看出了什么事,作打聽狀,這其實是給“老翁逾墻走”做掩護。這樣的寫法,比“出看門”更能準確地表現被欺凌的百姓,既是怯生生的、忐忑難安的,又是頗為機智地對付官吏的神態。而老翁,一聽到外面有吏捉人的動靜,立刻果斷迅速,跨過墻頭,溜之大吉。這老夫老妻一快一慢的舉動,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也使場景更具戲劇性。至于老婦那試探性觀察的行為,也和后面的苦苦哀求有所聯系。可見,“出看門”與“出門看”是有區別的。“出門看”,可以更準確看到杜甫創作時用心的精細。詩的開首這四句,展現作者臨時投宿,想不到看到了這里發生的事;石壕村的百姓則是知道這是經常發生的事。這出乎意料的一方,與意料之中的一方,亙然不同。跟著詩人描繪老婦和老翁兩種不同的行動,一遲疑,一迅速,那出人意料的對策也形成強烈對比。這似是平順的四句,語勢如兔起鶻落,分外能夠產生強烈的吸睛作用。確如浦起龍所說,這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讀杜心解》)。在這里,我們也可以體會到,杜甫對詞語的選擇,看似平常,其實是頗費斟酌的。在唐詩中,我們也看到有人寫過兩句有所聯系,卻只單純作為敘述過程的詩句,如白居易的“聞有送書者,自起出門看”(《酬吳七見寄》),這便屬平鋪直敘,淡而無味,與杜甫寫老婦老翁的兩句,真不可同日而語。
詩的第五、第六句,“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何”,是加強語氣的詞,杜甫在這兩句中,又重復使用同一的詞語,而且直接用排比的形式,無非也是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問題是,既然吏和婦都提及了,那么,按道理就應分別描寫吏是怎樣怒呼的,婦是怎樣啼告的。可是,詩中對老婦的哭訴寫得很具體、很完整。但對吏的怒呼卻一字不提,這不能不讓人感到十分意外。何況,詩的題目就叫“石壕吏”,怎么能除了敘述性地提到他“捉人”和“怒呼”以外,其他一概略去呢?要知道,這首詩明明以“石壕吏”為題,卻基本上是把他撂在一邊,豈不是自相矛盾嗎?杜甫的“三吏”,其中的《新安吏》和《潼關吏》,都寫到他和吏有過直接的接觸。像《新安吏》寫他向吏提出疑問:為什么連“中男”也要上前線?吏也如實回答:“府帖昨夜下”,不得不執行。于是,詩人向百姓表示同情和撫慰。在《潼關吏》中,吏還帶領他到前線參觀,“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唯有《石壕吏》,杜甫沒有對吏的形象作直接的描寫,但石壕吏的兇惡嘴臉,讀者又儼然在目。這是為什么?需要進一步觀察詩人創作的手段。在把吏撇在一邊之后,杜甫便詳細描述老婦的苦苦哀求。為引導讀者對老婦的注意,杜甫還加上一句“聽婦前置詞”,然后再寫“婦啼”的內容。首先,老婦把家中壯丁參軍的狀況歸納為一句話,“三男鄴城戍”。這等于向石壕吏報告,她家參軍應征的指標都已達到了。而且,三個兒子也都在鄴城參加了戰斗,也都是剛剛才應征的兵。所以,她的一家已完成了朝廷派下的任務。為了證實這一點,老婦又逐一訴說兒子們可悲的情況。“一男附書至”,她說收到前方的來信。所謂“家書抵萬金”,她原以為有了什么報平安的消息,也讓聽者的心情稍為放松。誰知來信報告的消息是“二男新戰死”。這就慘了,兩個兒子都戰死沙場了。這兩句,在藝術上有頓挫之妙。更重要的是,老婦是要向石壕吏告知,她一家已為朝廷做出了犧牲。她又悲嘆:“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確實,兵兇戰危,敵寇如狼似虎,來信的兒子當下雖然還能茍且偷生,卻只是暫時留著性命,誰曉得還能活多久?至于死了的,就永遠沒有了。這段話,在擺事實中,說得極為凄楚,特別是說到存者死者的兩句,一字一淚,真能讓聽者傷心,這也就是“婦啼一何苦”的內容。當然,老婦悲傷地擺出她家的慘況,無非是希望能以理以情,打動石壕吏的心,讓他放她家一馬。至于她這一番哭訴,石壕吏能否聽得進去?杜甫竟沒有寫。接下去,詩人讓老婦繼續說下去,而詩卻轉了韻,意味著氣氛又有變化。在前面,老婦的話說得很順暢,很容易理解。而下面幾句,竟是前言不對后語,自相矛盾,互不搭界,乍然看來,讓人莫名其妙。請看:
這很怪!為什么老婦忽然轉變了哭訴的口吻,她分明說了“三男鄴城戍”,本來就表明了家中已經沒有可以應征的人口。怎么還要強調“更無人”呢?這只能表明,石壕吏根本不相信她的話,一定認為她家中仍然有必須參軍的人丁,所以她才強調更沒有其他在家的人了。她這一表白,石壕吏相信與否,反應如何?杜甫竟然沒有描寫。有意思的是,老婦忽然說:“唯有乳下孫。”這句話,豈不是自打嘴巴?剛剛才說“更無人”,以“更”強調,怎么還承認有“乳下孫”呢?難道“有孫”就不是有人嗎?緊接著,又說“有孫母未去”,這分明承認,除了有孫外,還有媳婦在家嗎?這不是又推翻了“更無人”的供詞嗎?這是為什么?至于“一何怒”的石壕吏,有什么樣的反應,杜甫依然沒有寫。老婦招認了有孫,而且還承認有媳婦在家里,若從敘述性的語調看,真像粵諺所說的“鬼拍后尾枕(腦袋)”,不打自招。這老婦再說下去,就更奇特了,她竟還表白,媳婦“出入無完裙”,是不能出來見人的。為什么她要加上這一句?一定有其原因,但杜甫并沒有說明,讓人像遇見“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這四句,自成一段。四句之間,似是渾然一體,只是老婦自言自語地訴說。但不難發現,這四句的每一句,各說一事,語氣是斷斷續續的。至于那“一何怒”的石壕吏,對應的態度如何?杜甫依然沒寫。他自己,也似沒有流露出聽了老婦一番訴說的態度。下面的一段,韻腳又有所變化:
這幾句,當然是老婦對石壕吏所說的話。她的話題,怎么會突然轉變了?怎么從說媳婦沒完整的裙子穿,轉為主動提出由她這老婆子參軍的申請?甚至還說出可以立刻動身,說自己并非干不了活等一連串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理由。杜甫寫老婦向石壕吏的訴說,也到此為止。他一直沒有寫石壕吏的搭腔。而且,也再沒有寫老婦的情況。這意味著,吏與婦“一何怒”“一何苦”的對立,也告一段落。 從上面的分析看,《石壕吏》一詩,只寫老婦的訴說,而她的訴說,前后矛盾,乍然一看,漏洞百出。然而,正是從這些“漏洞”的空隙中,我們可以看到杜甫極其高明的創作技巧。如果是一般的作手,既然寫了“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很自然,便會一方面寫吏呼是如何地怒,一方面寫婦啼是如何地苦,絕不會光寫婦,而不寫吏。但是,《石壕吏》精彩之處,正在于只寫婦啼之苦,不寫吏呼之怒,卻能在老婦的訴求中,讓讀者清楚地看到那石壕吏惡狠狠的嘴臉。我們不是說,老婦的話里有許多“漏洞”嗎?你看,她不是剛剛強調過“室中更無人”嗎?為什么又說“唯有乳下孫”?這一定是在她一口咬定家中無人的時候,意外發生了。從她的口吻看,正在她信誓旦旦的時候,屋里傳出小孩的哭聲。如果我們采用戲曲的書寫方式,其劇本應是:凈扮吏,老旦扮婦。如果我們再把這戲劇性的對話還原為詩句,亦即刪去了石壕吏一方的話,那么,就容易理解在老婦的說話中,為什么會出現前后不搭界的矛盾和“漏洞”。原來,這是杜甫有意讓讀者自己,從老婦答話里所呈現出種種似是不合理、不搭界或不合邏輯的空隙中,通過自己的想象,聽到了石壕吏極其兇惡的呼吼!于是,石壕吏窮兇極惡的面目,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的腦海中,讀者也便了解為什么杜甫偏偏以“石壕吏”為題。有意味的是,杜甫讓審美客體感悟到石壕吏猙獰的面目,是要讀者從他吆喝和質問老婦的聲音中“看”到的。但這“看”到,實際上只是“聽”到而已。這一點,杜甫也早就點明了。在詩的第七句,他便寫明:“聽婦前置詞。”作為偶然投于石壕村的客人,他聽到的,也只是吏的怒呼和老婦苦求的聲音,而不是寫看到他們一怒一苦的形象。這表明,杜甫在這首詩中所設置的規定情景,完全不同于《新安吏》與《潼關吏》。在《石壕吏》一詩中,他的視覺完全沒有與在門前對話的婦和吏接觸,而只是在屋里的某個角落,或是隔著墻壁,聽到外面的鬧嚷。他是靠聲波的傳遞,感知外部的信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由視覺亦即通過光波反射到人的神經中樞所獲得的信息,會更直接、更具體,這就是所謂“眼見為實”。至于通過聽覺,亦即由音波反射到神經中樞,需要腦細胞有歸納分析和想象容受的過程。相對于視覺來說,聽覺認知比視覺的“實”,“虛”的方面會更多一些。這就是人們在看畫展和聽音樂時,審美感受會有所不同的地方。杜甫通過聲音聽到門前的爭執,已經是運用虛寫的手法。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有意忽略所“聽”到的石壕吏的發聲,而通過老婦回答的話,讓人們感知石壕吏橫蠻兇暴的形象。我們如果看章回小說,不是常會看到說書人說“話分兩頭”或“一支筆難寫兩回話”嗎?杜甫的超人之處,正是在詩中,一筆下去,便寫出了對立的兩頭。既寫出石壕吏的怒呼,也寫出老婦的苦啼。對老婦方面,杜甫寫得很細致、很清晰;對石壕吏方面,杜甫的處理則是不寫之寫,或者說,全用虛寫。 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聲音越大,甚至震動到連耳膜也來不及反射到聽覺神經,那就成為“希聲”。我的老師董每戡教授曾告訴我一樁往事。有一次,他去聽一位老藝人說書,說的是“張飛喝斷長坂橋”。當講到張飛大聲一喝時,那老藝人一拍驚堂木,舉起雙手,嘴巴猛然張開,作大喝狀。其實他的喉頭,沒有發出聲音。但董老師說,當時他和其他聽眾都聽到了“張飛”震耳欲聾的大吼。這是說書藝人讓聽眾看到他夸張的動作,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所得的形象,于是,審美客體的腦細胞便會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讓虛景呈為實境,獲得更深刻的認知,這就是藝術的奧妙。笪重光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景迫而神景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畫筌》)杜甫在《石壕吏》中所采取的,正是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對老婦的哭訴,杜甫實在地描繪,讓被壓迫者的“真景”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而對于石壕吏,則是沒有描寫的“空景”“虛景”。但這無畫處,卻讓讀者感悟到石壕吏大呼小叫的神態。這一點,陸時雍也看到了,他說,石壕吏“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吏呼’二語,便當數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詩鏡》)。他也真看到了杜甫創作方法的精微之處。杜甫在寫了老婦說“猶得備晨炊”之后,接下去是“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這似斷還連的一句,類似電影在故事進行中突然插進一個空鏡頭。“夜久”,這兩個字很重要,它表明在老婦離開后一段很長的時間。在這石壕村里,在這飽受欺壓和恐嚇、門前曾經喧鬧爭執的家,長夜漫漫,竟然是“語聲絕”。按說,老婦在說自己可以應征之后,接下來,作者有好些事情可以敘寫。例如,石壕吏是如何帶走老婦的,老婦在臨離家時有什么表現,她走后鄰里有什么反應,她家中的媳婦如何驚惶緊張,那老翁怎樣逃了回來,逃回來后又有什么動靜,等等,都可以著墨。但是,這種種情景,杜甫一概不寫,只用“語聲絕”三個字概括。這表明,老婦走后,屋里屋外,村前村后,遠遠近近,一片死寂。更說明在老婦的家里,沒有什么聲響。屋里誰也沒有說話,到底是不敢說話,怕有人再來抓丁,還是傷心欲絕,欲哭無淚?總之,杜甫都不寫,他有意留出一片空白。為了強調屋前屋后的死靜,他加了一句:“如聞泣幽咽。”“如聞”,意思是好像聽到卻又不敢確定是否真的聽到,正是這一點似有似無的幽咽聲,更反襯出環境的森肅,讓讀者感覺到周遭死靜和悲涼的氣氛。詩的最后兩句是:“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在這里,杜甫把長夜的一切略去,直接寫他的離開。從中,他等于告訴讀者,在夜里,那“逾墻走”的老翁已偷偷地回到了家。存者且偷生,卻讓老婦付出悲慘的代價。杜甫下一“獨”字,意味深長。在他暮投石壕村的時候,他是見過老翁老婦一家的;而到天明離開這里的時候,卻只見到老翁一個人了。而且,當寫到分手,杜甫只用了一個極其簡略的“別”字,語意也十分含蓄。分別時,杜甫有和老翁話別嗎?若有,說了些什么?若無話可說,兩人又有什么樣的表情?杜甫都沒有寫。確實,也真難寫!杜甫作為耳聞目睹這慘劇發生全過程的旁觀者,能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因此,他索性什么都不寫,讓讀者自行想象他和幸存老翁的分別情態。實際上,以默默無言的虛寫,反顯出他對這不幸的一家無比同情,卻又愛莫能助;對作惡多端的石壕吏和黑暗的現實無比憎恨,卻又無法干預。所以,這一個“別”字,正好表達他內心無聲之慟。吳山民說:“‘夜久語聲絕’二句,泣鬼神語。結句尤難為情。”(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他的體會,有助于我們對《石壕吏》最后四句的理解。對《石壕吏》一詩的題旨,其實不難判斷。可是也有人產生不同的想法。其關鍵,在于如何看待老婦主動提出“急應河陽役”的問題。例如仇兆鰲提到,有人認為說:“此婦倉促之際,既脫其夫,仍免其身,具此智謀膽略,真可謂女中丈夫。”當然,詩無達詁,但總不能離譜。詩中所寫,老婦分明被帶走了,怎么反而說她“仍免其身”?有些學者也說老婦自薦參軍,是愛國主義的表現。認為“安史之亂”是非正義的,老婦參加抵抗叛軍斗爭,是愛國的行為。真有趣。這些學者忽視了在唐王朝平叛的斗爭中,也表現出黑暗腐朽的一面,乃至兵敗如山倒,喪師辱國,兵源枯竭,于是出現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人也要拿去充數的一幕。從老婦和石壕吏的對話中,我們分明感知到那吏目咄咄逼人,是一定要把人帶走充數的。老婦勉強對付他,便說如果要人,就帶走我這老婆子吧!開始時,她還以為石壕吏不至于連她也要帶走,說了句老婆婆并非無用的辯白。誰知道,這惡吏竟然真的把她帶走了,這更讓人十分意外,也進一步表明,唐代統治者真是無能到了極點,兵源枯竭到了極點,乃至到了“饑不擇食”的地步。如果真的像有人所說具有愛國主義精神,那么,鄰里們應該敲鑼打鼓,熱烈歡送才對,又怎么會出現詩的最后四句所表現出的無比凄楚的情緒呢?顯然,拔高老婦的精神,既毫無根據,又損害了原詩的價值。《石壕吏》這首五言古體詩,通篇只有區區二十四句。通俗簡要,明白如話,但杜甫通過暮投石壕村,偶然遇到的一個悲劇,概括了唐代安史之亂時期人民悲慘的現實。而且,在整個封建專制時代,這悲劇也具有普遍性意義。這首詩深刻地展現出封建社會官吏橫行、百姓無比悲慘的典型環境,也透露出像杜甫那樣許許多多具有正義感、同情人民疾苦卻又無能為力的知識分子,內心憤懣、忐忑難安的典型心態。因此,這首詩,一直以來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明代桂天祥指出:“(《石壕吏》)語似樸俚,實渾然不可及,風人之體于斯獨至,讀此詩泣鬼神矣!”(轉引自《唐詩匯評》)這寥寥數語,言簡意賅,概括了歷代詩壇對《石壕吏》的總體評價。《書城》雜志已在淘寶天貓悅悅圖書專營店上架,歡迎大家購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