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樓外樓,自然探秘永無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當尺頭。
——袁隆平
520這個甜蜜的節日剛過,就傳來令人悲痛的消息。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2021年北京時間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消息一出,無數人為之悲傷。
因為,事情發生的太過突然,上一次袁老登上熱搜還是被夸是幽默風趣的“90后梗王”。
愛好:自由。
特長:散漫。
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樂。
采訪里老先生幽默風趣,語言條理清晰,身體看上去也特別硬朗。
所以不少網友都說:“00后”我們不見不散。
但沒想到,這一次風趣的袁老先生沒能守約。
他永遠留在了屬于他的“90年代”。
你或許沒經歷過那個,一粒飯就能絆倒一個國家的年代,但你不能不知道,如今的你吃下的每一口飯,都是袁隆平種下的希望的種子。
袁隆平對中國貢獻有多大?
就是在當年那個填不飽肚子的時代,因為他才能讓更多人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1949年新中國成立,恰逢高中畢業的袁隆平報考大學。
父親其實早就為袁隆平做好打算,想讓他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但是沒想到就選專業這個問題,袁隆平早在小時候就做好了打算。
“在武漢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一次郊游,老師帶我們到附近一個企業家辦的園藝場,正好那是六月上旬的時候,桃子紅紅的,還有葡萄一串一串的。從那個時候第一次印象最深了,我就覺得學農好!”
這之后,他用盡百般方法順服了父母,高高興興的報考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
在那個鬧饑荒的年代,活活被餓死可不是什么玩笑話。
于是,大學畢業后,他就想著,如果能用自己所學來改變現狀,那該有多好。
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嘲諷,都沒有讓他放棄這個想法。
終于在1970年,在海南南紅農場沼澤中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雜交水稻研究從此打開了突破口。
一國之本都在于糧,控制了一國糧食就等于控制了這個國家的命脈。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因為人口多,中國的糧食一直處在供不應求的尷尬狀態,于是有些外國學家抱著看笑話的口吻發問:“誰來養活中國?”
歷經三年研究,1973年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法”成功,試驗成果比常規稻增產了20%左右。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中國糧食問題逐漸明朗起來。
袁隆平團隊定下的目標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一次次被實現反超。
如今,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700萬公頃,占全國水稻總面積的50%,僅僅每年增產的糧食就可以養活7000萬人。
“誰來養活中國?”
袁隆平用一次次刷新紀錄的高產水稻,給出了中國人自己的答案。
在后來的采訪,他回想起過去,說過這樣一段話:
記者問:“那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
袁老先生長舒一口氣,說:“不可能了。”
是啊,如今的中國,不再會因吃不飽而發愁了。
這堅定地“不可能了”四個字,是給予中國,給予中國人民的底氣。
他說,自己出生在舊社會,舊中國貧窮落后,如今中國的發展讓他感到很驕傲。
其實,中國何嘗不是因為有了您,而更加自豪呢。
2020年,疫情按下了暫停鍵,全球都被拽入了一場生存考驗。
超市被搶空,食材斷貨,那時候才明白,幸福哪里是什么大富大貴,像平常一樣安寧就是最大的福氣。
多個國家和地區出于糧食安全考慮,開始限制本國糧食出口。
好在,中國沒有在這道坎上摔跤。
袁隆平第一時間站出來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
“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不會出現“糧荒”,希望大家不要擔心。”
緊接著,袁隆平捐款10萬元,并捐贈200噸大米支援武漢。
這在眾多數千萬的捐款中并不算起眼,但是這些最樸實的物資不僅最真摯的祝愿,也更像是給身處沼澤的武漢注入一股強大的力量。
能拿的不多,但是保證每個人吃飽飯,還是可以滿足的。
我們何其有幸,因為有以袁隆平為代表的勤勞質樸的農作人。
即便是面對這樣的災難,乖乖呆在家也不用怕吃不飽飯。
這不是簡簡單單幾個字幾句話的經歷,而數十年來積累的實力,才能讓中國迅速有效的走出泥淖。
為國效勞了一輩子,袁隆平無怨無悔。
在別人問他,準備什么時候安心在家享樂的時候。
老先生挺了挺腰板:“樂在苦中,我身體還行,沒有退休的念頭。”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獲得了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
在獲獎當天,他還忙碌在田間查看第三代雜交水稻的情況。
他說自己還有兩個心愿,一個是“禾下乘涼夢”。
“我夢見試驗田的超級雜交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有掃帚那么長,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同事就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
還有一個是“覆蓋全球夢”。
“如果全球一半的稻田種植雜交水稻,所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4億~5億人,這將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很大貢獻。我還要繼續工作,實現我的夢想,向水稻的更高產量攀登。”
如今的中國,終于不再因為吃不飽飯苦惱,那么能為國際社會做什么貢獻成為他堅持下去的理由。
不惜跑去了迪拜,和團隊一起在沙漠鹽堿地上種海水稻。
穿的是15元一件的襯衫,100元左右的皮鞋。
大家對老爺子的印象,可以用“清貧”二字形容。
可是,真正的身價不是有多少錢,而是值多少錢。
袁老爺子的一生,就是英雄的一生,正是因為他的偉大研究,才讓中國的13億人口終于吃上了飽飯。
他的美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覆蓋全球夢。
他的追求,讓所有人都遠離饑餓。
他的樂趣,日日下田,而已。
弓腰91載,瘦了身骨,肥了稻谷,養活千萬生涂。
堅守91年,少了休憩,多了豐收,鼓舞無數風流。
離去不是永別,遺忘才是。
我們要感謝您,更會記住您。
袁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