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影治愈生活。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那些網友們哭著喊著要去影院“二刷”的電影,等到真的重映時,卻遭到了各種“冷遇”。
比如上映了已經半個月的經典電影《天堂電影院》,票房僅有1600萬,在同檔期內票房墊底。
史詩巨作《指環王》系列,在上映時遭遇部分網友打出“一星爛片”的差評。
日系純愛經典《情書》即使趕上應景“520檔”上映,也是排片不多,在夾縫中拿到6500萬票房。
今年重映片中表現最好的,還是3月上映的《阿凡達》拿下3.7億票房。不過它當年就是改寫影史票房紀錄的現象級影片。
回望上半年,重映片以一個月一部的速度進入市場,但這些網友心中“9分經典”,并沒有表現出足夠強大的票房號召力。
今天,時光君想來聊一聊,從“9分神作”到“1星爛片”,重映片為什么“不香了”?
(以下提到的“重映片”,包括一些觀眾非常熟悉的影史經典作品,首次在內陸影院公映。)
重映片雖然很早就已經出現,但它的大爆發,主要還是用來“救急”的。
2020年7月,在疫情后的影院復工初期,百廢待興,新片寥寥無幾,為了吸引觀眾們重回影院,重映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影院復工首日便有28部重映片上映,2020年第三季度重映影片超過50部,其中包括很多票房、口碑曾獲佳績的經典作品。
重映片為影院復工開了個好頭。2020年疫情復工后,重映片票房最高的是這三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1.9億、《星際穿越》1.2億、《盜夢空間》3379萬。
這三部電影都在去年8月上映,除了影片本身非常受歡迎外,還要考慮到那時觀眾們的補償性心理。
由于疫情期間憋了太久,大家都太渴望去影院了,更何況是如此難得一見的經典電影,當然值得去貢獻一張電影票。
2020年還有一部重映片《美麗人生》,票房近6000萬成績不錯,但它在1月初上映,彼時疫情尚未爆發。
不過到了2021年,重映片的市場似乎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觀眾覺得,它似乎“不香”了。
除了《阿凡達》之外,2021上半年還沒有第二部部重映片票房超過1億元。
觀眾們對這些經典影片的評價,也并非是清一色的好評。
以《指環王1:護戒使者》為例,有一些觀眾去影院看完后忍不住打出一星,給出差評。
仔細看看他們吐槽的所謂“槽點”,無非就是片長太長、節奏偏慢,甚至是沒看到故事的結局。
《指環王1:護戒使者》被部分觀眾打出一星差評
看不懂就說差,到底是經典電影的門檻太高,還是觀眾不懂欣賞呢?
時光君覺得,這很難有一個標準答案。
只能說有些經典電影,和當下的觀眾偏愛的“快節奏、強刺激”審美,是有偏差的。
事實上,高分經典片只代表了它的藝術水平,本來就不能和“熱賣片”完全畫上等號。
有些觀眾覺得它“不香”,也是很正常的。
再來分析一下今年重映片的上映檔期,一般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安排在傳統的市場淡季,在整個檔期都沒有什么強片的時候,派它來“救市”。
比如3月上映的《阿凡達》,當時正值春節檔結束,強片匱乏,影院急需一部大片吸引觀眾。
這類影片本身就有相當強大的群眾基礎,比如《阿凡達》曾經是霸榜多年的內陸影史票房冠軍,它才能撐得起“救市”的重任。
另一種是把重映片放在常規的“節日”或者“假日”檔期,和其他正上映的新片同臺競爭。
在這種情況下,重映片的排片和票房拼不過新片,幾乎是必然的。
比如在超過8部新片的同時上映的端午檔期,新片之間的內耗本來已經非常嚴重了,《天堂電影院》就成為了群雄混戰中的犧牲品。
它通過“藝聯”院線上映,只拿到少得可憐的排片,除上映首日外,排片占比只有1%-2%左右。
這樣的排片比,讓很多原本想看的觀眾,也根本選不到合適的場次。
反觀2019年11月上映的《海上鋼琴師》的票房有1.43億,比《天堂電影院》票房高得多。
兩部影片都是同一個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的經典代表作,后者甚至在觀影的儀式感方面還要更出色,更適合在影院觀看,但由于后者檔期選得不夠合適,宣傳做得不夠足,票房就比較低。
其實在2020年以前,內陸市場就已經有不少成功的重映片案例了。
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是2019年的《千與千尋》和2018年的《龍貓》。
動畫片本就是老少皆宜,《千與千尋》又有極高的國民知名度。
該片重映時由光線影業主控,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比如請周冬雨、井柏然、彭昱暢為影片做中文配音,還曝光了大量的宣傳物料,比如重映海報、主題曲,宮崎駿的手寫信等等。
他們完全是在按照宣傳一部動畫新片的節奏,去為《千與千尋》拼命吆喝。
最終這部電影收獲4.86億元票房,這也是最近五年票房最好的重映片。
反過來對比一下,《阿凡達》和《指環王》系列片的重映工作,就做得比較倉促。
《指環王:護戒使者》從宣布定檔日期到正式重映,不過三天時間,一切都太緊急。
甚至還有國內一些院線尚未收到電影拷貝盤,所以無法進行電影排片,所以重映首日票房不足300萬。
《阿凡達》也是如此。周二宣布定檔消息,周五就上映,短短兩天多的時間,哪里還有什么宣傳節奏可言,一切都是趕鴨子上架。
如果給上面這兩部影片留出足夠多的宣傳時間,可能票房會更上一個臺階。
把時間拉到更早以前,內陸市場也有一些重映片,做出了“新意”。
比如3D版《泰坦尼克號》,該片投資上千萬美元進行畫質修復和3D轉制,最終在內陸斬獲9.46億元高票房,成為2012年度中國內陸電影票房排名第二的影片。
這也是目前為止,重映片的最高票房了。
還有《一代宗師3D版》,不僅僅是加了3D效果,也重新修改了故事框架,增加了未曝光的內容,幾乎是一部全新的電影。
對于影迷來說,這種“重映”還是很令人興奮的。
加長修復版的《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在2017年上映時,成功拿下1.7億票房,其實這部電影在2014年原作上映20周年時,就已經重映過一次。
17年上映的這個“加長紀念版”片長是110分鐘,與老版相比添加了11分鐘從未曝光的畫面。正是因為這個噱頭足夠吸引人,才收獲了不錯的票房。
受限于經典影片片源的廣泛流傳,重映片的票房,其實是存在“天花板”的。
對于影迷來說,為什么要去影院,花錢看一部早就看過的影片呢?
即使是經典的高分重映片,也最好能給大家一個看它的“理由”。
比如可以是周年紀念,也可以是恰好符合節日的氛圍,比如“520檔期”看《情書》。
而且,重映片上映的版本,最好比我們看過的版本多點新意。
無論是4K修復畫質,或是加上3D效果,亦或是增加新的畫面和內容,新意越多,越讓人好奇。
從長遠角度來看,能扛起“救市”重任的重映片,其實是鳳毛麟角的。
此前網友們呼聲最高的《哈利波特》、《阿凡達》和《指環王》系列,都已經重映過了。
重映片回爐大銀幕,這本來就是疫情時新片缺失的補救措施,但它已經完成了那時的“救急”任務。
隨著電影市場從疫情期逐漸回歸正常,國產新片又開始一波接一波地上映,重映片的市場位置,自然就沒那么重要了,畢竟大家還是愛看新片的。
但經典的電影常看常新,迷影情懷也不會過時。
重映片可能不再擔當“救市”重任,但它可以豐富電影市場的多樣性,可以成為影迷們錦上添花的新選擇。
畢竟,能有機會在電影院里回味這些經典之作,實在是影迷們三生有幸的樂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