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園林古典藝術源遠流長,藝術風格獨樹一幟,承載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其中優秀的部分對于現代園林設計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現代園林在發生革命性創新的同時,又保持了對古典園林明顯的繼承性。
關鍵詞:古典園林 中國傳統文化 現代園林 革命性創新 繼承性
Abstrat:The classical Art of Chinese gardens long history.uniqueart style carrying a rich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some good is stillimportant for the modern garden design guidance in the modern garden in arevolutionary innovation while retaining the right classical garden clearinheritance.
Key words: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Modern Garden revolutionary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inherited.
“園林”一詞是我國特有的專業名詞,它的最早出現最早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其含義也是變化的,我們需要用歷史唯物主意的觀點來理解。古代的“園林”實為庭園的古名,而現在園林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庭園的范疇,囿、苑、院池、園、園圃、第宅的宅園分,現在均用“園林”一詞來概括。隨著社會的發展,不但有庭園、花園.公園。還有小游園、植物園、動物園.風景區以及沿江風光帶均屬于“園林”的范疇。
現代園林在全面吸收與繼承古典園林成就的基礎上更加開放與自由,藝術手法亦有革命性的創新。總的來說,偏重于整體構圖,但極少軸線對稱,但極少軸線對稱,有時也分區設景,但各景點之間的流動性更強,界線也更模糊,形態上偏于規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態。從整體上說,大景重整體有氣勢,小景有變化亦簡潔。
中國古代園林用種種辦法來分隔空間,以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最主要的方法是各種建筑的運用。在漏窗里看,玲瓏剔透的花飾,豐富多彩的圖案,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和美學價值;透過漏窗,青竹迷離搖曳,亭臺樓閣時隱時現,遠空白云飛游,造成幽深寬廣的空間境界和意趣。園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樓有臺。人工的石洞,石階,都顯示自然的美色。所有建筑,其形與神都與天空大地等自然環境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相接,以使園林體現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特色,并收到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小中見大等觀賞效果,師法自然,融于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獨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山、水、植物是構成自然風景的基本要素,中國古典園林中利用這些要素,并對其有意識地改造、調整、加工、剪裁,從而表現一個精煉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景觀。
現代園林的趨勢走向也由“仿生”自然向自然發展,這恰恰是對中國古典園林中“天人合一”自然.順應自然.融于自然的設計理念的延續,在此基礎上更適宜的順應的當今的時代性, 城市中自然式園林營造的根本任務,除了展示給人們自然形式的美,還有一點就是調節人居環境中的生態平衡,這同時也是自然美得以展示的前提。
現代園林它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和后工業時代的到來而日益清晰,從社會主義運動先驅歐文的新和諧工業村,到霍華德的田園城市和20世紀70~80年代興起的生態城市及可持續城市。這個夢想就是自然與人類文明、美的形式與生態功能的真正全面的融合,讓科學的生態自然構成融入到人的生活之中,讓人們感知、體驗和關懷自然的過程。 單純從景觀營造角度考慮,生態原則也同樣是必不可少的。規則式的景觀易滯于呆板,而自然式的園林往往流于散漫。在對自然式景觀的控制方面,除了設計者有意為之的設計手法的控制,生態的營造原則也同樣可以發揮作用,并且這是基于自然景觀內部的一種潛在秩序,較人為的控制更為科學合理,不露痕跡,是古典園林造園理念的一種升華。
建筑大師童離曾說過:“造園要素:一為花木池魚;二為屋宇;三為疊石。”其中,第一個要素是自然要素,第二個屬于人工造物,第三個要素則介于兩者之間。在這些基本要素中就產生了“意”:一種天、地、人和諧統一的愿望。在這樣的造園過程中就需要一些基本的美學標準,我們可以概括為:得體合宜,含蓄豐富,寓情于景。
花木池魚便代表的是水景的藝術,水作為生命之源,從大自然賦予人類生命的那一刻起,就與人類有著不解的淵源。中國古典
園林講究“無水不成園”。無論北方皇家園林還是江南私家園林都對水這種自然元素備加喜愛。“一池三山”、“水狹必間其隔”等等都是有關水景的重要理論,我國古代的文人雅士常把水與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心理感受結合起來,孔子就有“仁者愛山,智者樂水”的古訓;古代的風水術對水也特別的重視,“有山無水休尋地”,把水看成尋找吉地的重要標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林立的混凝土建筑的灰色環境感到厭倦,景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水景則是現代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滿足人們賞水、親水的需要,目前從住宅小區到城市廣場的環境設計都在加大水體,水景在環境中的運用,目前涌現出了大批親水住宅噴泉廣場。在密云田園培訓中心、世貿國際公寓的環境
設計中,水體布局學習了傳統園林中水面開合有序、大小曲折變化的特點。水中增加小島,緊密結合植物微地形,豐富了園林的空間層次。在水體景觀的形態上講究動靜變化,運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態凝固起來,展示在人們面前。比如一些噴泉、涌泉、溪流的設計應用,給園林增加了不少靈氣。水是人類與自然的聯系紐帶,水景更是景觀藝術中最有魅力的一種要素。它使環境有了靈氣,使環境與人類更加親近。
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古典園林傳統的置石與山水園林相依相隨,在古典園林中占居著重要的地位,并不斷的自我完善,形成了一個博大精深而源遠流長的造園藝術體系。不管是“移天縮地在君懷”的帝王宮苑,還是“幽君磊,原非得以,不能置身巖下與木石君,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謂無聊之極思也。然能變城市為山林,招飛峰使君平地。自是神仙妙術,假乎于人,以示奇也”的私家園林,都追求山林之樂,對置石和堆山疊石都有著很高的造詣。無園不石,無石不奇,石在古典園林中被賦予了強烈的情感。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發達,時代變遷,地域文化融合,當今人們的生活方式、哲學、美學思潮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置石和山石景觀在現代園林環境中呈現出多樣化,結合現代技術和材料,展現在公共綠地、游樂區、風景區、城市廣場、居住小區、室內庭院等多種空間,表現了石在環境中較強的造型能力,成為創造個性空間的一個重要手段,以其獨特的形態和自然的氣息為人們生活環境增添了無限的情趣和遐想。面臨現代環境藝術中無限的發展機遇,追求自然、返樸歸真的潮流主導,置石與山石景觀展示出不衰的生命力。但無論在石材選用、表現形式、處置辦法及藝術風格等方面都處于發展、探索之中。景石的布置和山石景觀的營造,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則。對景石的選材、山石景觀的造型、意境的創造都要細心觀察,潛心研究,深入自然,發現山石自然的精彩,創造出石材本身自然個性的一面。在置石和山石景觀藝術創作過程中,不能牽強附會,不能無中生有,應和諧有序,有感而發,認識和掌握景石自然特征與環境協調關系。根據景石不同特征可營造出不同形式的山石景觀藝術類型。
在繼承古典園林堆山疊石藝術的同時,又宏揚傳統的賞石置石鑒賞文化,發展其藝術成就。置石與山石景觀作為古典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大地山川的鐘靈毓秀及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高度的藝術水平而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挖掘、完善傳統置石與山石景觀藝術理論,使其成為可資借鑒并部分繼承的財富,展望前景,博大精深的古典園林藝術必然會發揮其作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而融匯于新園林環境之中。
古典園林是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利用不同植物特有的文化寓意豐富植物觀賞內容、寄托園主思想情懷,這樣的例子在古典園林中屢見不鮮,如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被認為是脫離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竹則被認為是剛直不阿,有氣節的君子等等。植物配置與詩情畫意結合,如蘇州拙政園的“聽雨軒”、“留聽閣”借芭蕉、殘荷在風吹雨打的條件下所產生的聲響效果而給人以藝術感受;承德離宮中的“萬鶴松風”景點,也是借風掠松林而發出的瑟瑟濤聲而感染人的。古典
園林植物造景非常強調藝術性原則,很大程度上受到園主和造園家的文化背景和審美情趣的影響。對于現代的園林設計師來說,挖掘其藝術和文化內涵,結合時代特征,運用到現代設計中來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時代的更替帶來了新的問題。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不僅使得人們意識到植物具有基本的美化和觀賞功能,而且還看到了它的環境資源價值,如改善小氣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等作用。植物配置形成的人工自然植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并為野生生物提供適宜的棲息場所。因此尊重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長規律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如今植物配置設計的必然準則。在設計中要求設計師以人為本,結合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學等多學科設計是一大趨勢,如芳香保健植物園。現代園林中植物配置強調的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原則。以古鑒今,古今結合、古為今用是必然的趨勢。只有當園林環境和文化心理相互交融才能給使用者帶來長久的記憶和真正的平靜。
現代園林是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繼承與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認識逐漸深刻,現代園林更具有時代性、賦有創造力,有著科學的規劃與設計,更容易滿足現在人們對園林的審美的追求和功能需求的適用性。
參考文獻:
[1]趙書彬.中外園林史[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9
[2]衣學慧.園林藝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5
[3]周維權.中國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4]朱鈞珍.中國園林植物景觀藝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