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觀,從知覺形成辨識園林美
審美知覺的形成是審美活動的最初形式。園林諸要素的形式美,如造形布局、色彩、線條、音響、光影等等,影響視覺和聽覺感官通過神經系統把神經刺激傳給大腦,引起人們生理、心理上的愉悅感。
園林創作首先是以亭臺樓閣、樹林花草等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們的感覺器官的,因此,欣賞園林藝術也首先要有充分的感性認識。人們對藝術品的欣賞,總是從對藝術品的感性直觀開始的。“觀”,作為欣賞園林的第一階段,主要表現為欣賞主體對園林中感性存在的整體直觀(或直覺)把握。園林主要是一種視覺藝術,園林中的建筑小品、假山疊石、花草樹木均是具體實在的審美要素,因此,欣賞園林時主要需要人們的視覺參與。但是園林藝術又不單是一種視覺藝術,而且還涉及到聽覺、嗅覺等感官。
中國對于園林的審美理想,有一種傳統的提法,希望達到“鳥語花香”的境界。欣賞園林中的這種“鳥語”與“花香”,就分別要求游客聽覺和嗅覺器官的參與。誠然.園林中的聽覺美,不僅僅是“鳥語”,還有風、雨、泉水的聲音。例如,蘇州拙政園中的聽雨軒,就是借雨打芭蕉而產生的聲響效果來渲染雨景氣氛的。又如留聽閣,也是以觀賞雨景為主,取意于“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詩句。承德離宮中的“萬壑松風”建筑群,也是借風掠松林發出的濤聲而得名的。在現代園林中,還將音樂與疊石、噴泉結合起來,形成所謂的“音樂噴泉”(國內已較多應用)和“巖石音樂”,將音樂藝術同化為造園藝術的組成因子之一。園林中以嗅覺為主的園景更多。例如蘇州留園中的“聞木樨香”;拙政國中的“雪香云蔚”和“遠香溢清”(遠香堂)等景觀,無非都是借桂花、梅花、荷花等的香氣襲人而得名的。可見園林欣賞的 “觀”,其實是一種綜合性的感知。
園林不像盆景那樣,可以臥以游之.而是具有一定范圍的現實境域,特別是對于那些較大面積的園林,游人不可能固定在一個視點上就將滿園景色盡收眼底。而必須身入園中,或廊引入隨、步移景換、或駐足凝神、觀賞園景。一般來說,在造園時就已考慮到這一點,開辟園路曲徑,布置亭臺廊榭,就是為了引導游客觀賞。園林是一個多維空間,立體風景,因此,對于園中縱向景觀,觀賞時還往往有俯、仰之別。至于四時季相、陰暗雪雨,更需時時探訪,方得佳境。
2、品 ,提升園林審美享受
在審美知覺初步形成的基礎上,即愉悅感官的基礎上,通過對比、想象和聯想等手段,展開思維活動,與客體發生共鳴,產生出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這是一種在對美好景觀的感知上所引起的一種特殊的感覺或感受,它表現為一種滿足感、快樂感,達到怡悅性情,表現為人的一切精神力量處于情感高漲的狀態之中。
審美主體認識和把握客體自然美規律時,主體的審美意識與自然美規律產生交融,經過感性和理性統一的復雜心理活動,升華為“物我同化”,“神超理得”的境界,即“心隨景化”。自然而然地與景融合,悠然地陶醉于自由自在的審美王國之中。這是一種極其和諧、極其深遽的審美境界。
“品”是欣賞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文化素養、思想情感等,運用聯想、想像、移情等心理活動,去擴充、豐富園林景象的過程。它是一種積極、能動的再創造性的審美活動。
在園林欣賞中,聯想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它具有生成新形象的功能,從而可以極大地豐富園林景象的美感意義。睹物思情對于常人來說,可借以生情的景物是關鍵。園林欣賞中的優美聯想與想像需要有真正優秀的造園活動來誘發,并作為藝術效果的一種顯現而證實藝術創造的價值。因此誘發欣賞者的聯想和想像乃是造園者高超技藝的過硬表現,說明他有能力調動欣賞者的積極性來參與藝術美的再創造。
在園林欣賞中聯想,最常出現的是在物與物的相似性的類比中生成形象,在物與事、物與人的接近性聯系中深化對象,使景物顯不出新的境界和新的意趣。如揚州個園的春山,湖石依門,修竹迎面,石筍參差亭立,構成一幅以粉墻為紙,竹石為圖的極其生動的畫面。觸景生情,點放的峰石仿佛似雨后破土的春筍,使人聯想到大地回春,欣欣向榮的景象;再如冬山,造園者大膽選用潔白、通體渾圓的宣石(室石),假山疊至廳南墻北下,給人產生積雪末化的感覺。
在園林中,園林景物的美固然與其千姿百態的形狀、姹紫嫣紅的色彩、雄渾的氣勢和幽深的境界有關,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作為人的某種品格和精神的象征而吸引著人們的。所謂象征.是指某——事物的后面有一個普遍性的思想作為基礎。就是說,某一事物如果是一象征性的形象,那么它的意義并不在本身,而在它的后面所隱含著的那個普遍性的思想。然而,就自然物本身的形象而言,它并不包含著抽象的思想,因此,它的象征意義需要經過觀賞者的聯想活動,才能把它創造出來。可以說,園林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水.只要我們自覺地、積極地發揮聯想的功能去進行再創造,差不多都可以成為一個富有深意的象征性形象。特別是中國園林中的山石,它的美是一種含蓄而抽象的美;它等待著欣賞者的情之所寓,它需要人們調動起各自的情感和激發起深層的聯想。這樣,不僅使園林景象變得更加鮮明生動,而且,亦使它的意義變得更加豐富充實。誠然,賞石文化對于一般人要有一個接受過程,但這并不能影響普通游人發揮想像的自信,像云南路南石林中,阿詩瑪等美麗形象,都是由眾多游客的聯想,賤予了石頭生命。
從某種意義上講,游客的想像力越豐富,獲得的審美意象越深刻,藝術享受就越崇高。對于園林這種極富象征意蘊的藝術,游客要是沒有一定的想像力,是難以欣賞到它的韻味的。中國古典美學強調藝術中的“虛境”,強調虛實結合,即所謂“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因此造園者在造園布局時,常讓幽深的意境半露半含,或是把美好的意境隱藏在一組或一個景色的背后,讓游者自己去聯想,大領會其深度。白云繚繞、雨霧迷茫、月色朦朧、曲徑通幽,取的都是這樣的意境。就是在具體的手法上,如建筑與空間、山石與水面,甚至是在布置水面植物,如他中植荷(蓮)時,亦通過池中置缸等做法,控制荷(蓮)花不過分擴展,能夠仿書畫之意,留空布白,講究虛實的對比和結合,真實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如果說園林中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山石花草等具體可屈的客觀物構成了園林中直觀實境的話,那么,園林意境便是欣賞者在感官直覺的基礎上,依靠自己的主觀想像.體驗到的園林可觀內容之外的更為深遠的意茵,此為虛實結合之境。由于園林意境是由創作者和欣賞者共同創造的,因此游人才可以憑自己的想像開拓無限的意境,獲得極為豐富深邃的美感。
3、悟,園林美鑒賞的最高境界
園林欣賞之“觀”,是以園林為主,整個心理活動表現為一種相對被動狀態;園林欣賞之“品”,以游客為主,整個心理活動表現為一種相對主動狀態。園林欣賞達到“品”的階段,對一般游客來說也就基本結束了,但還不是園林欣賞的最高境界。相對于前兩個階段的“觀”和“品”,園林欣賞的第三個階段可稱之為“悟”。如果說園林欣賞中的“觀”和“品”,是感知、是想像、是體驗、是移情,是欣賞者神游于園林景象中達到物我同一的境地,那么,欣賞中的“悟”。則是理解、是思索、足領悟,是一種回憶、一種探求,在品味、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哲學思考,以獲得對園林意義深層的理性把握。
在欣賞園林過程中出現“悟”的階段,亦是由園林藝術本身所次定的。園林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自然,但歸根結底還是人創造的,所以人的思想,特別是人對自然的態度便很自然地反映于園林樣式上,園林與其他藝術一樣均要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內容,表現造園者的哲學思想和人生哲理。也就是說,在優美的園林景色、深遠的藝術境界的深處,還蘊藏著內在理性。理性的內涵可以通過欣賞者在對整個園林世界品味、體驗基礎上的哲學思考中而得到領悟。
中國園林就是這樣小中見大,把外界大自然的景色引到游賞者面前,使游客從小空間進到大中間,突破有限,通向無限。
園林欣賞過程,分為觀、品、悟三個階段。可在具體的欣賞活動中,二者的區別并不會這樣明顯,而也有可能是邊觀邊品邊悟,三者合一的。它們之間并無絕對的界限。隨著審美經驗的積累,審美能力也會逐步提高,對于園林,人們只有在游覽、欣賞的實踐基礎上,才能體會、把握其游賞過程和規律,獲得更多的藝術享受。
園林欣賞的效果是園林與游人雙向交會的結果。園林本身的優劣是前提條件,欣賞者的文化素質和審美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欣賞的效果。優秀的園林,陳從周先生說得好,“風景洵美.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還有個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歷史。”對于這樣一種富有文化內涵的藝術.需要游賞者本身調動各種文化知識和經驗,將其與園林中的個別風景或整體構思相聯系,才能較好地理解和把握園林的意味。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怎能領略園林的真趣?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掌握必要的園林知識,甚至了解造園的過程和技巧,對提高自己的園林欣賞水平是大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