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是做好一個教師的基礎
束 義 福
教師對學生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愛:教師不僅在書本知識的傳授上是誨人不倦的導師,而且在道德規范的教育上是循循善誘的師長。有了這種關系,學生就會把教師看成是他最可信賴的朋友。有了這種關系,學生就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到學校規范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熱愛學生,尊重學生
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師愛是一種偉大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這種愛在某種意義上超過了母愛,因為他不是出自教師個人的狹隘的感情,而是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崇高責任感;這種愛是教師對祖國,對社會的無私奉獻的具體體現。熱愛學生,不僅是營造和諧師生關系的根本,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學生在知識追求和人格道德品質的養成方面積極活力。
尊重學生是師生和諧關系的重要前提之一,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是人的一種普遍需要,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權力。學生是具有豐富情感,獨立個性、優秀潛能、積極向上的活生生的人,教師應該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個性和自尊。
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年齡、閱歷、知識、思想、成熟等方面的差異,教師不應以成人來看待他們,要求他們。應容納學生的全部,不僅容納他們的成功,也應容納他們的不足、過失和挫折,不僅要容納他們的聽話、恭順,也要容納他們的直率和冒犯,不僅要容納優秀學生,也要容納成績差的學生,要尊重學生的一些想法和行為,教師不可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學生,也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去評價和要求學生,當學生有缺點和過失時,教師應以真正愛護學生的心情和態度,給予學生真真切切的談心,循循善誘引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語重心長以盡拳拳之意,苦心婆心而達殷殷之情。
關心了解學生
沒有對學生的了解教育是盲目的,愛是盲目的,關心也是盲目的,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性格、興趣特長、心理狀況、情緒波動、家庭背景等才能有效地幫助和關心學生,才可“對癥下藥”,教育引導好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持久的滿腔熱忱,坦率、真摯的情感,朋友式的態度,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耐心、主動地接近他們,消除他們的戒備心理,與他們談心、討論,共同參加班級和學校的各種活動,并在這些活動中交往中增加相互了解。
教師還應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從學生角度去看問題,這樣才能理解學生的需要和行為,有了彼此了解和理解,才會對學生大膽信任,沒有理解和信任,愛是不牢靠的,和諧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有了理解和信任,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勇于積極上進,每一個學生,即使是差生,他們心靈深處都蘊藏著自信心的渴求,教師有責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激勵他們,使其發揚光大,學生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往往缺乏辨別能力,有時說錯話,做錯事而自己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這時,教師絕不能無端猜疑和不信任而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上進心,應以更高的熱忱,千方百計地做思想工作,感動他們。這樣,學生會“親其師而信其道”,自覺主動地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
尊重和培養學生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激發和保護他們的創造才能,鍛煉他們的意志,使他們養成具有堅毅的性格和健康豐富的情感,一個堅強的、溫暖的、目標一致的、關系和諧的學生集體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是鍛煉和發展學生各種品質的社會熔爐,為了形成這個集體并與這個集體保持和諧的關系,教師就必須尊重這個集體、尊重其自主意識、自決權和集體意志,尊重他們并使他們的個性在這個集體中得到充分的發展,開展多種有利于發揮他們才能的有益活動,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和場所,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學生的事情自己做,學生的問題自己解決,學生的主意自己拿,教師只是啟發、關心、幫助、指導而決不包辦代替、不橫加干涉。
建立新的嚴格要求的師生關系
嚴格,不是嚴厲,不是強求,不是專橫,也不是動輒訓斥、懲罰學生,使學生懼怕,而是合理的、適度的、善意的嚴格要求,而且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嚴而有情。嚴應出自對學生深沉真摯的愛,出自真誠地關心學生的前途與進步,是善意的、有耐心的、和風細雨的,這樣通過親密的情感關系淡化嚴格管理所造的角色對立。
嚴而有理,教師所提出的要求是符合國家和人民對學生的要求和希望,從根本上反映了學生的利益和需要,有利于學生道德智能,身心健康和性質、個性的發展,決不可提出壓抑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性發展的清規戒律。
嚴而有法。嚴格要求應講究方式方法,不能簡單粗暴,急于求成,應通過各種方法,多種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遵守紀律、制度的自覺性,以悅誠服地執行嚴格要求。
嚴而有度。嚴格要求應該是現實的,是根據學生不同情況而提出的。根據不同時期提出不同要求,根據不同學生提出因人而異的要求,而且通過一定的努力學生可以達到的,嚴格要掌握分寸,有一定的限度,過高過急或一刀切的要求不會有好效果的。
嚴而有恒。教師提出的要求應有相對應的檢查和督促,并持之以恒,凡要求的必須落實到位,檢查到人,獎懲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