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兒》上映,很多在四九城長大的北京人,一改往日的沉默,在微博、朋友圈兒等各地兒抒發對影片的喜愛,對老北京禮數規矩的緬懷。可裝滿老北京方言的《老炮兒》說的只是北京城的這點兒事兒嗎?
“六爺,宣武沒了,跟西城合了。”這句《老炮兒》中被傳播最廣的臺詞,堪稱全片的點睛之筆。崇文跟東城合了,宣武跟西城合了,《老炮兒》里的六爺發現,北京城他已認不得了,北京城里的人他也認不得了。對顧客沒半點兒禮貌的服務員、抬手打人的城管,還有那些為所欲為的小炮兒們,都叫他這個當年的北京老炮兒無法容忍——怎么做事兒能沒里兒沒面兒,無法無天呢!
《老炮兒》不僅是對老北京風物和精氣神兒的懷念,更是對男人女相、婦缺婦道、信誠廢失、情義貶值、私欲橫流的不屑與不恥,是對那些無道的批判。
在銀幕上晃蕩的那老哥幾個老姐一個,打著罵著玩兒著喝著侃著逗著淚也流著,給臺下一大群人上了一課:盜亦有道,江湖人生,得講理兒,得講規矩;有比錢更值錢的東西;“你自個兒痛快了,想過別人的感受嗎?”;“你是男人,得有個男人的樣兒”……
當然,《老炮兒》中讓六爺不忿兒的人和事兒絕非北京城里獨有的。不懂禮貌沒教養,做人沒規矩沒禮數沒底線,玩兒貓兒膩里個兒楞,恃強凌弱,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的主兒,各地都不少見。讓六爺難受的,是時代變了,風氣變了,人心變了,這可不是一個老江湖招呼幾個兄弟就能改變的。
馮小剛演的這六爺,不但生活在北京,也生活在全國各地,六爺數不盡數,六爺們的傲氣和不忿兒也一直都在。
電影中的六爺,一刀未砍,卻是“刀刀見血”;這個“小老百姓”用規矩和禮數贏了很多的“贊”。
大家都說管虎導得好,馮小剛演得好。可不嗎?六爺的傲氣和不忿兒,都長在身上了。《老炮兒》的主創們,在自己最熟悉的文化環境里講身邊兒人身邊兒事兒,鞭撻假惡丑,呼喚真善美,這算不上什么“成功秘籍”,卻頗值得國產電影學習借鑒。
我看《老炮兒》在賀歲檔上映也是正當其時,一年又過完了,這年終總結得寫得擲地有聲才行。
希望《老炮兒》上映后,所有在北京城里開車的,知道并線打燈兒,坐地鐵的,知道先下后上,講衛生,不加塞。麻煩別人了,說聲勞駕,受人幫助了,說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