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溪一中高一(3)班 閻禎倩 指導老師:陳盈璇
當大街上的車輛逐漸增多,各個角落里都聚集了嘰嘰喳喳的聒噪的人,電視里循環播放著肥皂劇、廣告和綜藝時,好像整個城市的上空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雜噪的聲音,這個世界都變得喧囂了。那安靜呢?安靜去了哪兒?它已被匆忙而又追求效益的現代人拋于身后,我們又該如何重拾回那一方安靜的天地。
朱自清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仿佛愛湊熱鬧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天性,但一個人安靜地坐一會兒又有什么不好?熱鬧是一群人的,而安靜只能屬于一個人,有時候一群人辦事一不定比一個人效率高。少了身邊同伴的羈絆,少了周圍事物的嘈雜,少了總有莫名其妙的東西分散注意力,獨屬一個人的安靜,也是一種力量的來源。
但是在現如今這個社會,想要找尋屬于自己的那一方安靜天地似乎變得越來越難。這世界存在太多的喧囂與誘惑,每一件事物都在引誘著你,分散著你的注意力——電視、手機、小說,甚至是樓下傳來的汽車的鳴笛聲。那么安靜是否已不復存在?人的內心是否已無安靜的容身之處?不,不是的。越是喧囂的場所,好像越難以保持內心的平靜,但其平靜下來之后所得到的效益是無窮的。保持內心的平靜,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到心如止水——即使周圍再吵再鬧,自己的心要是也能像平靜的湖面一樣波瀾不驚,那么就是真正做到了內心的平靜。
而在某些方面,安靜同時也代表著內心的專注。愈是安靜,愈是專注,做事效率越高。若你能在一個喧囂的地方靜下心來,那么你便是這里最大的贏家。
當陳忠實寫完《白鹿原》書稿的最后一行文字并劃上最后一個標點符號的時候,曾陷入一種無知覺狀態。“我背靠沙發閉著眼睛,似乎有淚水沁出……我在這一刻的感覺,不僅沒有狂歡,甚至連往昔里寫完一部中、短篇小說的興奮和愉悅都沒有。我真實的直接的感覺,是從一個太過深遠的地道走到洞口,驟然撲來的亮光刺激得我承受不住而發生暈眩;又如同背負著一件重物埋頭遠行,走到盡頭卸下負載的重物時,業已習慣的負重遠行的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被打破了,反而不能承受卸載后的輕松了……”他回憶自己當初所做的心理準備,是“沉靜”。為此,他給自己立下三條約律:不再接受采訪,不再關注對已以往作品的評論,一般不參加那些應酬性的集會和活動?!爱斘彝瓿蛇@部書稿以后,便感沛當初的三條約律拯救了我的長篇,也拯救了我的靈魂。”陳忠實的安靜幫助他完成了《白鹿原》,并且獲得了成功,這就是內心的專注所帶來的一方天地,在這天地之間,我們所望見的是一場盛大的星河璀璨。
若是在未來的一天,我們的世界能夠拋卻現有的種種喧囂,重回以前那個月色、車、馬、郵件都很慢的日子,贏得自己內心的一方靜謐天地,那么實現人們的平靜就不再困難。
蘭溪一中高一(3)班 胡思源 指導老師:陳盈璇
社會轉型,經濟發展,告別曾經的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世界正飛速地運行著,毫無疑問,“喧鬧”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古往今來,大多文人騷客都愛在春天寫詩,而春的最大特點便是鬧,萬千生物的活力在這天地間翻滾,心中的喜悅是無以言表的。再如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也總是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從中可以見得,人們喜歡喧鬧。
然而,喧鬧并不是燈紅酒綠的放縱,更不是雷山雷鳴的咆哮,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樂觀。無法局限于寧靜,所以變得喧鬧,所以進取,所以成功。牛津詞典選取出的2017年度熱詞“青年震蕩”,就充分反映出了喧鬧的巨大影響力,年青一代的不甘沉默,不甘安逸,敢于發聲,敢于投身于各行各業中,從而帶動了整個社會的翻新。同樣,一個國家也需要喧鬧,當歐洲的經濟文化繁榮時,明清時期的統治者卻選擇閉關鎖國,狂妄自大,獨自享受著暴風雨來臨前的死寂,其結果可想而知。人的生命就像奔流不止的水流,只有不斷的涌流,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相反,若停滯不前,以享受“安靜”為借口沉淪,那么必將變為一潭死水。
喜歡喧鬧同樣是熱愛生活的表現。每個學生都有同樣的體驗,每天忙忙碌碌,疲于奔命,但其實卻是充實的,所謂“累并快樂著”。然而放假時,得以空閑,不出幾日就會感到空虛,無所事事。因為真正的安靜是可怕的,有時候它甚至是一種得過且過的渾渾噩噩。就像“佛系青年”為何屢遭批評,其原因就是他們看似無所謂的心態,其本質上是逃避現實的表現,是一種消極對待生活的心理。長此以往,他們面對的只能是被社會淘汰的結果。只有把無所謂變成有所謂,都可以變成不可以,看著辦變成就這么辦,生活才會變得有熱情,人生才會因這種積極進取的喧鬧而成為一汪泉眼。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知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追求生活,這些清甜的人生“雞湯”,無不印證著生活的喧鬧。喧鬧不是喧囂,而是發展的必然產物。世界已經喧鬧,我們要做的就是保持著這份熱情,跟上時代的步伐,在這個充滿可能的時代創造奇跡。
喧鬧的人間,帶來的是不變的熱情。
蘭溪一中高一(3)班 鄭奕揚 指導老師:陳盈璇
自從出現了城市,人類就似乎走上了一條與寧靜背道而馳的路。在這個社會外殼的保護下,人類渴望熱鬧的天性得到了更好的發揮。世界似乎已在無數代人的努力下淪陷于喧囂之中。但喧囂并不是這個世界的全部。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喧囂無疑是它的主旋律。在這個社會中,無時無刻不演繹著各種各樣或喜或悲,或令人感動或令人憤怒的事,它們以各種方式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而新興的網絡更是給這個社會打了針雞血,讓原本不為人知的小事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整個社會的沸騰。這樣一個社會,確確實實是喧囂的,但喧鬧并不是一種錯誤,而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應該也沒有能力去阻止這伴隨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喧囂。對于我們個體而言,我們任何一個人也不能刻意去遠離喧囂,因為當我們完全脫離了它,也就脫離了這個社會,這樣的人往往是會被這個社會拋棄而被孤立,被“邊緣化”,直至慢慢淡出大眾的視線。
脫離喧囂,失去存在感,是莫大的悲哀,但一味沉浸其中,卻也總在這個紛亂的世界中漸漸迷失自我。剛步入社會時想憑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番天地的雄心壯志,一不留神,便在這喧囂中變成了追名逐利的欲望。這或許是受到了社會的影響,但這絕不是社會的錯誤。我們是要融入這個喧囂的世界,但絕不是要放棄心中的寧靜。“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喧囂與寧靜,兩者都不是一種感受,而是一種選擇。那個能把白米飯煮出人生百味的日本老人——村嶋孟,他并未隱居在什么絕密的世外桃源以躲避社會的喧囂,相反的,他周游世界,錄制節目,和我們一樣融入這個社會的喧囂當中。他可以用雙手選幾個小時的米,再一步不落地經過一堆煩瑣的步驟去煮飯,這是他與那些追名逐利之徒最大的區別所在,也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東西。
喧囂,不是你逃避的理由。喧囂,也不是你迷失的借口。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要守住自己內心的平靜。融入喧囂,不忘初心,才是當今社會的最佳選擇。
蘭溪一中高一(10)班 焦鈺斐 指導老師:龔瑞峰
周國平說過:“我發現,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莫言卻認為:“我想社會生活本來就是喧囂的,或者說喧囂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方向。喧囂這種現象,也不完全是負面的。”這是一個喧囂的時代,生于斯,長于斯,誰都不能避免直面喧囂,但是我們可以守住自己的寧靜。
寧靜是一種品格的堅守,是一種負責的擔當。若是社會上各行各業的職場人具備良好的技能、合乎規范的道德職業素養,保得一行寧靜,從而減少大眾利益的損失。若他們少一些社會的浮躁,少一些對名利的追求,多一點淡泊安然的心態,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從而扶起社會的良心,還給人們一個和諧公平的社會。
《見字如面》,這是一檔專門朗讀書信的節目。定位歷史文化,一封封也許有著歷史背景,也許隱藏著某個故事,也許飽含著某種情感的信,由國內多名著名優秀的老中青演員朗誦演繹。從字到詞,再到長句。純粹,純粹到令人熱淚盈眶。用沉靜、純真對抗一眾歌舞升平的喧囂,這便是《見字如面》的魅力所在。它,仿佛是寧靜與喧囂間的一支奇特力量,只用一抹磁性聲音,激起陣陣漣漪,輕松轉換。兩年前,明星大腕范冰冰來華師音樂會場宣傳馮小剛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蓮》時,上場十分鐘就被勸退。由此把百年名校華中師范大學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范爺的到來無異于給安保能力有限的華師出了個大難題,但是華師也是盡了洪荒之力來接待范爺。是的,或許從學校主任引路,到現場與粉絲的十分鐘的交流,對于遠道而來的貴客顯得吝嗇。這一完全是因為一向以寧靜優雅著稱的桂子山頭只有安全的顧慮和文化的淵源。在千夫所指之際,華師沉靜發聲,沒有辯解,只有解釋,解釋華師的初衷、校風和文化。愛怎么喧囂就怎么喧囂吧,你要你的名利雙收,我只要我的平安高雅。
古人說:“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币驗槭氐米庫o,陶淵明才能享受詩意的生活,“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辈徽撌廊说脑u論和眼光,只是守住了內心的寧靜,享受閑適和自在。阮籍吟詠高歌,癲狂下的堅定,置身于繁華之外,定心于原則之上,笑面人生。
蘭溪一中高一(10)班 孫琦赟 指導老師:龔瑞峰
人生需要安靜,安靜是一個獨立的靈魂所處的位置。
安靜是一個豐富的詞,它是一種安定平靜的豐富狀態,意指給自己一個足夠的獨處空間,獨立的思考與生活,因此,“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托爾斯泰有言:“思想在與人交往中產生,而它的加工與表達則是在一個人獨處時。”安靜有助于我們整理凌亂的思緒,盡情的思考,讓我們對自身的存在認知的更深刻。因此,安靜,有助于我們豐富精神境界,提升思想的水平,實現自我的價值。“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p>
安靜有助于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周國平寫道:“在一個安靜的位置,看世界的熱鬧?!卑察o能讓我們跳出自身視角的局限,以清醒的態度對待世界,從而識得“廬山真面目”?;诖耍谖覀冄壑校察o更有深度,更有厚度,是一種更理想的生活方式。
安靜有助于我們找尋前進的方向,當我們處于安靜狀態的同時,我們就會逐漸明了一個事實:自己的問題必須由自己來回答,安靜正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與自己對話的瞬間,當自我拒絕浮華的喧囂,保持安靜的時候,初心得以浮現,正是此時,我們更清晰的明了自己選擇的方向,更堅定地邁出下一步。
保持安靜,首先必須學會放棄。并非只有身處浮華,才能增長閱歷,了解生活。身處安靜之中,亦能以敏感的心創造出一方世界,體會社會萬象。放棄過度的繁華,拒絕浮躁,才能構筑出自己的精神家園,守住心靈凈土。如普魯斯特,將自己幾乎半生的時間傾注在一方陋室之中——因為哮喘,它無風無聲,安靜到了極致——咀嚼著自己的人生,將記憶與美感,幻想與思索融為一體,寫出了不朽的《追憶似水年華》。他的一生在安靜中度過,支撐著這種生活的正是他同樣安靜而豐富的內心。得益于安靜,他的記憶不斷重現,并在深刻的思考下重組升華,成為一個新的“凡貢雷”——他的思想家園。這個世界并不遜色于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的世界,甚而更深刻,更美麗。這是因為它有著獨一無二的寧靜的魅力。這部書,正是一顆心靈在豐富的安靜狀態下產出的精神果實。
在安靜中,予靈魂一個獨立的位置,才能直面人生,無愧自我。
蘭溪一中高一10班 徐佳杰 指導老師:龔瑞峰
今日的喧囂,早已取代了當年那份寧靜的美好,褪去昔日的淡雅之美,添了幾絲多彩。而寧靜,正是在這個追名逐利的世界清心寡欲。“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泵鎸π鷩?,只有“采菊東籬下”,才能更好地“悠然見南山”,負荷的喧囂不免讓人浮躁。
著名詩人汪國真有這樣一首詩:“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闭绱?,心靜的時候,躁也是靜;心躁的時候,靜也是躁。寧靜致遠,社會的喧囂帶給我們的只是肉體的傷害,而內心的喧囂,帶來的是心煩意亂迷失自我,終有一日跌倒在那喧囂。
喧囂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屬于自己安靜的的一面。小隱隱于林,大隱隱于市。隨著信息技術交流的日益頻繁,我們更加需要這份平和與堅定的力量,用來抵擋挫折,迷茫,浮躁種種不良情緒的干擾和侵襲。在人們的喧囂中,剛剛出道便備受贊賞的柯震東便迷失了自我沉溺于毒品做出了最不好的示道。再看看拿得了昔日《中國有嘻哈》總冠軍的PGone,最近鬧得沸沸揚揚掀起了一股旋風久久不能平息。為什么PGone在一戰成名之后就迅速隕落,遭到了各大媒體的封殺呢?或許因為群眾的浮躁與喧囂,終日沉浸在喧囂中樂不思蜀便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后果。深知這個道理,厭倦了官場的陶淵明如所有的隱士歸隱深山,在那悠然的南山下耕種
然而,守心不等于離群,寧靜非同于沉默。在喧囂中應該擁有獨自思考,以獨立的思想融入群體。閉戶自專,充其量不過何晏;與人論道,才能成就王陽明。將自己封閉于靜樂的世界,亦是無益,理性的喧囂,是品味過寧靜后對人生依然的熱愛??鬃釉谛訅吓c人宣講,四皓入朝,謝安出山,蘇格拉底在鬧市中討論,豈非融于喧鬧的襟懷。若在ISIS橫行、地溝油當道等眾多問題需要解決的今天,我們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做個“希夷先生”又有何益?一味的沉默,并非能改變喧囂的世界,只有在喧囂中為尋那一方“靜”土而吶喊,讓雜亂的世界聽見那呼聲,才能更好的擁有屬于彼此的寧靜。
面對社會的喧囂,我們應該做那根系深扎在土中,保留一份屬于自己的寧靜而不迷失自我。閉上眼,我們應該堅守住自己內心的寧靜,與靈魂相擁;推開窗,我們應該走向社會,走向現實,完善自我。呼聲,也是為了雜亂世界上的一絲清靜,外談于天地,內安于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