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歌訣】 桂枝芍藥知母湯,甘草麻黃與生姜,
白術防風與附子,主治陽虛郁熱證。
【學用導讀】 桂枝芍藥知母湯主治病證,一要重視寒藥與溫藥用量比例,二要重視因病變證機而適當調整方藥用量比例。
【中醫辨證】 陽虛熱郁痹證:肢節疼痛,受涼加重,關節腫大,兩腳腫脹,麻木不仁,或似有身體關節欲脫散,頭暈,目眩,短氣,心中郁悶,心煩,急躁,或嘔吐,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沉。
用方思路:正確使用桂枝芍藥知母湯,以主治陽虛熱郁痹證為基礎方,以主治寒熱夾雜證為臨床擴大應用。
病變證機:陽氣虛弱,寒濕侵襲,郁熱內生,以此而演變為陽虛熱郁病理病證。
審證要點:根據肌肉關節疼痛,或腫脹,舌質淡或偏紅,苔白或略黃,脈浮或緊為用方審證要點。
【西醫辨病】 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等。
【衷中參西】 合理運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指導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無論是治療運動疾病,還是治療其他疾病等,都必須符合桂枝芍藥知母湯主治病變證機與審證要點,以此才能取得治療效果。臨證選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西醫疾病還可用于:過敏性皮炎,神經性皮炎,風濕性心臟病等。
【中醫治法】 溫陽通經,清熱益陰。
【方藥西用】 具有抗風濕、抗炎、抗菌、抗疲勞、鎮痛、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改善微循環等作用。
【處方用藥】 桂枝四兩(12g) 芍藥三兩(9g) 甘草二兩(6g) 麻黃二兩(6g) 生姜五兩(15g) 白術五兩(15g) 知母四兩(12g) 防風四兩(12g) 附子炮,二枚(10g)
隨證加減用藥:若氣虛者,加黃芪、人參,以益氣固表;若血虛者,加當歸、桃仁,以補血活血;若疼痛明顯者,加乳香、沒藥,以活血行氣止痛;若寒痛明顯者,加附子、川烏,以溫經散寒止痛等。
【煎服方法】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方證研究】 陽氣虛弱,寒邪乘虛侵襲肢節,則肢節疼痛,受涼加重,關節腫大;陽虛不能溫煦,則兩腳腫脹,麻木不仁,或似有身體關節欲脫散;陽虛不能溫煦于上,則頭暈,目眩,短氣;寒濕阻滯,陽郁化熱,熱擾胸中,則心中郁悶,心煩,急躁;濁氣逆于胃,則嘔吐;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沉均為陽虛熱郁之征。其治當溫陽通經,清熱益陰。
方中桂枝溫經通陽,利血脈,化瘀滯,散寒氣,調營衛而止痛。芍藥養血柔筋脈,養陰而清郁熱。知母清熱除煩,滋陰潤燥而和關節。麻黃宣發毛竅,通利關節。附子溫陽散寒,驅逐陰寒。防風祛風散寒,勝濕止痛。生姜散寒祛風。白術祛風濕,健脾益氣。甘草益氣和關節。
【使用禁忌】 陰虛火旺證,痰熱蘊結證,慎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