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是中醫的特色,而這其中居于首位的望診里包含的核心之一即為對于面部的望診,《靈樞·五閱五使》指出,面部的五官與五臟存在對應關系:“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通過觀察和推理這樣的對應關系,可以判斷出五臟的強弱——即“五官者,五臟之閱也”人體器官名。而在炎熱的夏季,暑濕的侵襲導致脾胃氣機受損,如何通過五官來判斷病情并調理脾胃呢?金華佗為您帶來獨家分析。
五官開竅與臟腑間的關系
中醫學理論中的許多概念和說法都有天人相應的含義在里面,比如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對應一年的十二個月,有365個穴位,對應365天等等,而五官和五臟的關系就更為豐富了——《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記載——官竅者,神氣之門戶也。清陽上升,則七竅空靈;濁陰上逆,則五官窒塞。清升濁降,一定之位。人之少壯,清升而濁降,故上虛而下實;人之衰老,清陷而濁逆,故下虛而上實。七竅之空靈者,以其上虛;五官之窒塞者,以其上實。其實者,以其虛也,其虛者,以其實也。這段話說明了一個非常直接的道理:人體的五官是神氣輸注的門戶,五官的靈活程度和健康情況是人體內在神氣的表現之一。
五官的總體情況是神氣的體現,而具體到每一個臟器和五官的關系,其背后有著密切而特別的聯系——經絡。我們知道“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頭為手足六陽之所聚會。五藏陰也,陰極生陽,陽性清虛而親上,清虛之極,神明出焉。五神發露,上開七竅,聲色臭味,于此攸辨”,這里我們知道,手足六陽經都交匯在頭部,而陽經代表的生發、活躍的屬性,更是能夠把陽經所攜帶的病理生理信息一并送到頭面部去,這也就是經絡作為溝通表里的基礎之一。
具體到面部五官的每一個部分,也會有體現五臟功能的不同細節。最典型的就是“五輪”學說——眼睛由外周向中心可分作“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五個部位,可以用于說明局部與內臟相關的生理病理,并作為眼疾診斷和治療的依據。肉輪位于上胞(瞼)和下胞(瞼),胞瞼在臟屬脾,脾主肌肉,故其疾患多與脾胃有關;血輪位于兩眥血絡,在臟屬心,心主血,故其疾患多與心,小腸有關;氣輪即白睛,在臟屬肺,肺主氣,故其疾患多與肺,大腸有關……此說總結了眼科的一些臨床經驗,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五行通套五輪,不免牽強,應用時不宜生搬硬套。很多現象一定要結合具體的病、具體的人去看,比如我們最典型的一個體會就是,如果熬夜久了的話,經常會看到胞瞼下垂的情況,那么這就是脾胃之氣不足的一個體現。而這還僅僅是從眼睛的這一個角度看到的信息,肝竅于目,心竅于舌,脾竅于口,肺竅于鼻,腎竅于耳。五藏之精氣,開竅于頭上——更多的信息都可以從五官來解讀。
脾胃病證:表現與特征
生于公元1180-1251年的李杲(東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善于溫補脾胃之法,世稱“補土派”,而他成為補土派的原因之一或許也在于那時的饑荒和災難使得脾胃之氣不足的人諸多,但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正是在那樣的特殊年代,孕育出了與脾胃病相關的一系列臨床經驗。
從位置和生理功能來看,脾胃同居中焦,互為表里,既密不可分,又功能各異。胃主受納和腐熱水谷,脾主運化而輸布營養精微。而脾胃之間的表里關系更是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中可以得出——許多胃病的患者往往易怒而焦慮——“脾氣不好”的原因正是脾胃互為表里之體現。在功能上,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一納一化,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輸布及生化氣血之功能。大小腸為腑,以通降為順,二者又皆隸屬于脾的運化升清和胃的降濁。實則陽明,虛則太陰。胃病多實,常有寒客熱積,飲食停滯之患;脾病多虛,易現氣虛、陽虛之疾。胃為陽土,喜潤惡燥,因此胃病多熱,多燥(津傷);脾為陰土,喜燥惡濕,故脾病多寒,多濕。在暑濕難耐的夏天,脾胃濕熱,胃腸積熱,食滯胃腸,濕邪困脾,肝氣犯胃,瘀血內停等諸多脾、胃、腸之證候,具體表現可見下表。
從上述表現中可知,除了從眼睛觀察脾臟功能外,口唇和面色也是脾胃功能的核心表征之一,特別要指出的是,正如表格前面數行的內容中均出現了面色無華或者發白的表現,其核心病機都在于脾胃之氣的不足。而夏季暴飲暴食的后果往往是傷食所致的胃氣受損,因而從面部的五官進行判斷是一個主要的方法。而此時我們考慮的還不僅僅是望診,更有功能——因過食損其脾胃則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塞孔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人們的食欲更多來自于饑餓和“不足”,在食物過于充沛之時,對于氣味也不再敏感了,這也是人體自身的一種調節能力。此外值得補充的是——耳內或耳后頂側作痛,寒熱口苦,月經不調。此肝膽經火兼傷脾胃,可以說是肝氣犯胃到一定嚴重程度之后的征兆,也會通過五官周圍的表現體現出來,因而,“經絡”的提示作用在臨床中頗具價值。
[互動]
夏季養脾胃“劃重點,你知多少?
快來評論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