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里的認識寒熱往來并不是單單的半表半里。
提起寒熱往來,很多人只會想起小柴胡湯。
其實傷寒論里對寒熱往來認識更精細,對寒與熱的多少,寒熱往來的原因,歸類出幾種不同的寒熱往來,其所用的經方各有不同。
本文根據《丹溪手鏡》 中寒熱往來篇進行解讀。半表半里也,寒熱宜小柴胡,有里證宜大柴胡 。邪氣在表里之間,出不來,進不去,如果用十分來表示寒熱的多少,就是有五分畏熱就有五分畏寒,這時候是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的病癥是少陽病,少陽證,由于太陽是惡寒,陽明是惡熱。少陽是介于二者之間,一會兒惡寒(正勝則有太陽之惡寒,從太陽出表),一會兒惡熱(邪勝則有陽明之惡熱,從陽明入里)。
病在筋膜之間,整個人的精神狀態是偏不亢奮,但又沒有病邪入里時的低落。若少陽病未解,漸入陽明,則變成了大柴胡湯證。但這里的寒熱往來,從寒熱多少來分,可能熱偏稍多些,因為有邪入了陽明,陽明是惡熱的,所以用了大柴胡湯,大柴胡湯便是小柴胡的基礎上加了小承氣湯。
表也,寒熱,熱多寒少,無里證,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這里的寒熱,發于表,由于太陽病日久不解,病久正氣不足,邪氣微弱,邪正相爭于表,雖說寒熱發作如“瘧狀”但并不是入了少陽的寒熱往來,而是發熱惡寒同時發作,而且陣陣發作如瘧,這里寒熱,熱偏明顯,但仍有幾分惡寒,這是有太陽病日久清邪不徹,邪氣閉郁于表導致。桂枝麻黃各半湯是麻黃湯和桂枝湯兩方合用,但減少了藥量,辛溫發汗,發汗輕劑。常把外感后期身體皮膚癢當做辨證要點。
亡陽也,脈微弱,熱多寒少,不可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該條文中的“亡陽”,后代醫家多有爭議,有認為是誤筆,歷代不少注解傷寒論的醫家認為“此無陽也是指亡陽而言。”認為無陽便是陽亡,陽氣衰竭。
但筆者更認可柯韻伯謂“此條必有錯簡。愚按無陽二字,乃謂無陽邪也”的說法。成無己也曾說:“表證罷為無陽。本條文中的亡陽是相對于表邪在表的多少而言,現表邪在表慢慢衰弱,內陷于里。“脈微弱”是相對于外感風寒實證而言,外感實證脈浮緊有力,現表邪罷入里,故脈微弱,只是浮脈力弱。而此處的惡寒發熱是輕表邪和里邪郁熱導致的,故熱多寒少,既要解表又要清里,布陣像是大青龍湯,但桂枝二越婢一湯力量較弱些,既能散表寒,復可清內熱。
對于這句話,《傷寒百證歌·傷寒歌》一篇中的解釋是:尺脈遲者,血少也,宜建中湯,仲景建中證云,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與建中湯,遲弦雖不同,皆少血之脈也,這里所說的熱多寒少是氣血虧虛導致的,文中的熱考慮是一種虛熱,是患體本身的一種個人感覺,更傾向是心煩燥熱為主,考慮是氣血虧虛,心神失養導致的一種心神不安,故用建中湯,此處的建中湯,有小建中湯,大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等,皆是溫中補虛,有甘溫除熱除煩之意。
已汗已下,寒熱往來者,桂枝干姜湯 。此處的桂枝干姜湯,當是傷寒中的柴胡桂枝干姜湯。此處的寒熱往來與以上不同,此處的病因是過汗后,過下后,導致的邪未清,邪入少陽與陷里,此處的寒熱往來,與大柴胡的寒熱往來不同,此處由于邪陷入太陰,故認為寒多些。故柴胡桂枝干姜湯除了解少陽,還當溫中健脾生津。